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247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既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发展期。

因此,做好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总结“十一五”成效,发挥优势,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是“十二五”时期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署,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坚持走具有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放活方针,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为着力点,通过实施“粮食及食品安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小城镇牵动”四大重点战略,建设“十五项重点工程”,完成和实现“一个创新、三个加强、四个提高”等“八大重点任务及目标”,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把我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十一五”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先后实施了“两免、四补、三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的惠农强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粗略预计,2010年,全省“四补”资金将达到126亿元,中央补助我省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1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1.8倍,农民人均直接和间接增加收入合计1300元。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省大豆、粳稻产量居全国第一,玉米、鲜奶产量也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1、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302.9亿元,年均增长13.7%,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7%。

农、林、牧、渔比重由2005年的55.5:

5.2:

35.6:

2.1调整为2010年的54.8:

5.0:

38:

2.2;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

2010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6100万亩,实物生产总量达到275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74.8%和83.3%;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550个,比2005年增长6.8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种植面积和产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列全国之首。

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1200亿元,牵动基地面积8600万亩,带动农户270万户,分别比2005年增长118.2%、53.6%和58.8%。

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10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99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36.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736.3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5.48万台。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002.6亿斤,比2005年增加282.6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第二个超千亿斤省份;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肉、奶、蛋分别达到195.8万吨、552.5万吨、105.3万吨,水产品产量40万吨,成为全国饲养奶牛第一大省和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3、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农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72元,首次突破6000元大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1.7元年均增长14%;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5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9.6%和176%;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2005年下降7.1个百分点。

4、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2010年,全省拥有农业科研院所及大学41所,科技和推广人员4.7万名。

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选育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396个,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比2005年增加20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9.5%,比“十五”末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防灾减灾、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健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共完成通村公路9.2万公里,通畅率达到99.3%;改造泥草房78.2万户,6410万平方米;农村有线电视广入户率达到56.8%,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解决了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65%的学生群体;县(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8%;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民主管理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推进,农村和谐程度显著提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三)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仍很突出,也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急待破解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种植业一枝独秀的格局仍未改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2010年,全省种植业增加产值占农业比重高达53.6%,实现“主辅换位”任务仍很艰巨。

区域性产业结构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特征明显,区域特色优势不突出。

肉类、乳品、粮食等行业和产品生产在空间分布均匀化,集中度下降。

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6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增值幅度小。

2、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一系列挑战。

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29.1%,低于全国40%的水平;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地表水调控能力只有12%;大马力农机问题不足,机械不配套,与全程标准化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水土流失面积达13.45万平方公里,耕地质量逐年下降;有180万公顷草原存在着沙化、碱化和退化现象;松嫩平原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以及水土保持林仍不完善。

3、农业和农村各项改革亟待深化。

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城乡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4、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亟待加快。

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

水、电、路、能、教、医、文、保、就等九方面民生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村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吸纳和转移人口能力不强。

5、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亟待加大。

涉农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供给总量明显不足,服务领域不宽,服务产品不优。

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6、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亟待完善。

农业种养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落后,加之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放大、频率加快,实施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慢,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技能差,就业层次和水平不高,存在大量季节性和隐性失业人口,遏制了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1—2015年,是我省推进具有龙江特色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纵观国内外形势,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一)国内外形势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呈缓慢恢复性增长。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总体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在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需求结构得到调整,内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氛围。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

但随着我国农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城乡经济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二)我省形势

有利方面因素,我省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除继续得到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外,我省还将得到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两大平原农业综合试验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多个重大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我省农业自身基础条件优越,具有大生态、大农田、大农机、大科技、大企业、大市场、大边贸等发展优势,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份,农业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正面临新的难得机遇。

不利的因素,我省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重的矛盾、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与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农民收入不稳与缩小城乡差别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随着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为着力点,坚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发展以“六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小城镇牵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松嫩、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开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整体素质和物质装备水平,把我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遵循原则

1、抢抓机遇,全面发展。

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发展战略上研究新思路,在配套改革上推出新举措,在发展速度上实现新提高。

2、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结构调整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并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发展。

3、依靠科技,科学发展。

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地区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产前、产中、产后”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民主、民权、民生”和谐均等,确保利益关系良性互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5、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林权制度、金融保险制度、支农保护制度、城乡一体化制度及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探索与现代化大农业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增强发展活力。

6、多元投入,快速发展。

努力争取国家基础设施投入。

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重点战略

1、实施粮食及食品安全战略。

把保证国家粮食及食品安全作为战略出发点,以“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为目标,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优势粮食产业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战略。

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粮兴牧、保林兴渔、保粮扩经。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大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加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战略重组扩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实施农村小城镇牵动战略。

以“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农村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为目标,发挥小城镇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良性互动。

选择农村人口多、基础条件好、特色产业强的建制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公共事业发展,加速城镇综合改革,增强城镇载体功能和吸纳农村人口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聚居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集中区和农村公共服务集中区,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及发展目标

以深入实施“四大重点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十五项重点工程”建设为支撑,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健全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完成和实现“一个创新、四个提高、三个加强”等“八大建设任务及目标”【“一个创新”即制度体制创新;“四个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支撑服务能力”;“三个加强”即“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把我省农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产业发达、功能多样、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经验推向全国;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健康繁荣、农民生活宽裕、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健全、社会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优质畜产品产业、林业产业、水产业、绿色特色产业等五大产业,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粮食和食品安全战略基地。

到2015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744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

1、优先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和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5000万亩粳稻、5500万亩非转基因大豆、6000万亩工业用玉米、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

到2015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5500万吨(1100亿斤)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

2、加快发展优质畜牧业。

以建设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目标,全面推进畜牧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畜牧业。

大力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建设规划,突出比较优势强、产业牵动力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提高专业化养殖生产水平,推进规模、清洁、健康养殖,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具有知名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乳、肉、蛋类产业基地。

到2015年,全省年奶牛存栏、黄牛出栏、生猪饲养量达到350万头、380万头和5500万头。

3、积极发展生态林业。

坚持“生态主导、保护优先和合理开发”的方针,以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功能。

以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农田防护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湿地保护等工程。

大力发展林区接续替代产业,建立促进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工程和珍贵树种繁育工程建设。

到2015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2150万公顷,森林蓄积达到17.5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3%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平均林地生产率由78.6立方米/公顷提高到81.6立方米/公顷。

4、规模发展特色水产业。

发挥我省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优势,以及鱼类种质资源库丰富的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和界江、界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

在冷水资源丰富水域,大力发展大白鱼、鲟鳇鱼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名贵特产鱼类品种集约化养殖,培植建设全国知名的淡水养殖主产区和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

到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万吨;放养水面发展到800万亩,占全省宜渔资源的81.5%,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400万亩。

5、突出发展绿特色产业。

把绿色(有机)食品、特色产品开发的重心放在总量扩张、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开拓市场和强化监管上,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养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精心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到2015年,绿色(有机)食品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万亩,原料产量达到3600万吨。

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万亩,比2010年增加1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积极发展蓝莓、食用菌、果蔬、蚕蜂、野生动物、毛皮动物等内生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业,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集群”发展格局,推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整体素质

把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实现“原字号”产品不出省,就地加工增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到2015年,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

参与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00万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1、打造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整合加工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快速提升乳品、肉类、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及特色产业等八大产业发展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

到2015年,省级重点扶持1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2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市、县重点扶持70户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骨干龙头企业。

2、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农产品基地布局,大力培植发展大型专用的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高标准建设原料“第一车间”。

到2015年,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0%,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

3、做大做强品牌。

以“增强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同行业、同产品的品牌整合,提升品牌竞争力。

加快推进品牌、标识、产品标准、包装、价格和销售“六统一”,进一步培育、整合品牌,把“五常”、“北大荒”、“寒地黑土”、“完达山”、“飞鹤”、“九三”、“摇篮”、“龙丹”等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叫响全国、推向世界,打造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引导企业利用我省绿色食品原料优势,开发高端绿色、有机食品,用绿色品牌,提升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境内产品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产品开发基地,加强对俄、对韩农业合作战略升级,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4、理顺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健全“分工协作、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联动发展”的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和产品、中介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把农业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加快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进程,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防洪除涝、抗旱兴利、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快推进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控制性枢纽工程。

开工建设阁山、花园水库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

大力推进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和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以三江平原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严重河湖和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与修复。

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设人工增雨基地。

大力推进田间工程建设和国土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坡耕地等水土流失治理,建设机耕路及防护林。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入户率和到田率,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3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4000万亩。

2、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种养业机械化工程建设,加快引进和应用先进实用、高科技机械,积极推广大马力、高性能、节能环保和复式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机械大户,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农机化新技术,配套建设机耕路,提高作业标准。

以先进适用、市场急需的新型农机装备为重点,加快项目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适合省情、产业集中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新格局。

到2015年,重点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1400个,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2.5%以上。

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奶牛养殖全部实现机械化榨奶。

规模以上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农机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30%以上。

3、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工程建设。

发挥科技优势,建立和完善种养业和林业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育种产业体系,建设农林牧良种大省。

重点建设完善国家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各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我省种养业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到2015年,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4、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工程建设。

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为目标,加快骨干项目建设。

在完成省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集检疫、防疫、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