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意见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docx
《工信意见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信意见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信意见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
【工信意见】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高新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是信息化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对九龙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工业大区向现代经济强区迈进;加快城市更新再造、推动传统城市向新型城市迈进;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加快全区信息化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总体思路:
牢牢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智慧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化方向,坚持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强化应用、融合创新、安全可靠原则,加快完善以大数据为基础、以高速网络为支撑、以应用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深化城市建设和社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网络化建设,全面推进八大功能板块智慧发展,着力打造“智慧九龙坡”。
奋斗目标:
到2020年,形成信息网络高速连接、资源高度共享、技术高能集成、产业高端发展、服务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发展格局,把九龙坡建成具有转型发展新引擎、融合发展新模式、智慧经济新业态、现代都市新载体和智能低碳新生活内涵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信息网络高速连接。
光纤宽带网络实现城区“户户通”、农村“村村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重点区域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城乡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平均接入速率达到每秒30兆比特以上,高新区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G以上。
——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建立全区统一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网络互联、信息互认。
健全网络连接管理、信息获取权限管理和信息互认等机制,促进各类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充分利用、安全使用。
区级部门、镇街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网络全面互联互通、数据库共建共用,行业、系统内各单位实现一网运行、分级调取、数据共用。
——信息技术高能集成。
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集成应用,企业生产经营、城市建设管理、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
——信息产业高端发展。
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以电子信息、物联网、通讯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导的信息产业体系,产值突破1200亿元,其中信息设备制造产值达到800亿元、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400亿元,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信息服务高效便捷。
全区政府性门户网站实现“一网对外”。
政务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办件”;协同办公平台实现部门、镇街和村居全覆盖,移动APP应用率达到80%;民生服务信息体系全面建成,“群工系统”民生事项办结率达到100%;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广覆盖、移动化、高速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适度超前、支撑有力、便捷高效的网络体系。
(一)城乡宽带网络全面光纤化。
实施“光网九龙坡”工程,全面完成城区“光进铜退”改造,实现光纤到户;加快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力争光纤到户率达到90%。
提高接入带宽和网络速率,城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00兆比特,农村地区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00兆比特的覆盖区域超过60%。
加快园区、商圈、商务楼宇等重点区域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一批专用网络。
(二)打造“无线九龙坡”。
运用无线局域网(WLAN)、微波互联接入(WIMAX)、传感等技术,在城市广场、行政办公楼宇等重点区域建设无线宽带信息网络和物联网络,布局WIFI热点3万个以上,实现公众主要活动场所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在园区、商圈等重要区域,布局微波互联接入热点,向市场主体提供覆盖更广、速率更高、服务更优的无线网络接入。
(三)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城乡全覆盖。
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力争建成5000个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实现城乡4G网络全覆盖。
进一步提高东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质量,重点增强人口稠密地区的网络承载能力,提高隧道、地下商场、电梯、车库等区域的信号质量;加快西城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步伐,重点保障场镇、园区、人口聚居区等区域网络质量,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网络质量。
(四)推动“三网”融合。
以广播电视、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融合业务创新。
完善农村地区广播体系,改善网络、播出设施等硬件质量。
(五)建立健全“1+8+N”数据库体系。
按照“一个基础数据库+八个专业数据库+若干单位数据库”的架构,整合信息资源,建立集区域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的基础数据库,打造区情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九龙智慧云中心;建立和完善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财税金融、社会事业、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党的建设等八个专业数据库;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建立单位数据库。
探索制定跨行业、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加强数据共建共享。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智能工业”发展战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智造九龙坡”。
(一)打造“九龙工业云”。
依托“重庆工业云”,实施“龙云计划”。
围绕汽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融合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集成研发设计(创意)、生产服务、商务物流、人力资源、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和现状诊断等信息化服务项目的“九龙工业云”平台。
积极引导、整合国际国内优质应用和服务提供商入驻,为全区各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采取购买服务、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应用云平台提供的服务。
(二)建设“智慧园区”。
着力推进园区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产业智能化,打造智慧园区。
建立园区基础信息库,将园区地理环境、设施设备、产业企业、人力资源等全面数字化,奠定园区智慧化建设基础。
建立完善园区电子监控、智能感知、智能交通、安全生产、政务服务等管理和服务信息通信网络,增强园区信息掌握、智能预警、敏捷反应能力,提高服务企业水平。
加强园区产业协作智能化建设,引导园区企业协同设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提升园区企业间协作水平,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
(三)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充分利用高新区、九龙园区、西彭园区等平台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做强现有行业,做大新兴业态,力争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9%。
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石墨烯应用、3D打印、智能电器和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设备、软件开发与信息服务等业态,打造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信息产业高地。
九龙园区重点发展物联网、车联网、智能仪表、智能环保设备、机器人和工业软件等业态,加快建设物联网、节能环保、机器人等“园中园”。
西彭园区加快引进和培育应用电子产品、高速光纤、先进半导体、智能节能、信息设备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提高信息产业比重。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
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汽摩、装备制造、铝加工等传统产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打造“智能车间”、“智慧工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90%,大幅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实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等信息技术,带动行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在“九龙工业云”和园区服务平台上开辟中小微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窗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改造应用成本。
四、大力促进服务业信息化
以先进信息技术升级传统服务业、壮大现代服务业,不断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新业态,努力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一)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
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积极打造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培育10家行业领先的龙头电商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开办“网上商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
发展100家规模电商企业,扶持引导1000家传统企业开展“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个人”(B2C)等电子商务,鼓励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上网”,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依托“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重庆造·全球销”等平台,引导1万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支持大众网上创业,形成电子商务万商云集的市场格局。
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向网络化转型升级。
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向提供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发展。
(二)建设“智慧商圈”。
大力推进“便捷购物、快乐消费、健康生活”的智慧商圈建设。
改造升级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商圈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G以上;无线网络出口带宽达每秒2000兆比特以上,消费者接入能力达到每秒10兆比特。
引导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服务商,根据商圈发展定位和消费群体特点,因地制宜打造界面美观、体验友好、功能完善、智能高效、特色鲜明、服务广泛的综合服务平台。
支持商家依托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开发APP,为公众提供商品信息、消费服务;将政务服务平台与商圈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相互链接,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政务咨询、网上办事等便民服务。
杨家坪商圈重点建设智能推送、消费导购、智能交通、设施感知、停车诱导、视频监控等系统,支持万象城、九龙滨江、西西MALL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智能楼宇、智慧街区,发展线下体验店、服务店;石桥铺商圈结合IT数码港建设,重点打造网上电子商城、交通与市政管理、IT精英社交网络、商务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佰腾、赛博、泰兴、百脑汇等数码商城优化业态,建设集产品展示交易、用户体验、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市场;陶家商圈发挥好后发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丰富信息产业业态和信息服务功能。
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三)推动重点服务业信息化。
紧紧围绕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楼宇经济、中介服务等重点服务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围绕实体经济和群众金融需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广网上金融服务和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融资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
依托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支持高技术服务机构信息化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平台运营和应用服务,鼓励开展远程信息服务、数据管理服务、科技成果网上交易。
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境外商品、冷链等专业物流信息平台,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等企业信息对接,形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管理,推动物流与物联网融合发展。
打造“智慧旅游”,建设数字化景区,建成全区智能化旅游标识系统和咨询服务系统,开发“九龙休闲汇”APP,依托微信、微博、村游网等平台加强旅游策划和营销。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原创作品网络推广、网络定制、产品网上展示交易等平台,建立网上“黄桷坪·创客家园”。
鼓励重点楼宇推行以智能监测、引导、控制和云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型物业管理,引导建立楼宇主导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楼宇经济蓬勃发展。
支持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中介机构应用信息技术。
加快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规范信息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信息消费。
五、深化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围绕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等环节,加强全过程、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提速提质打造特色效益农业。
(一)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生产智能化。
依托市农科院、市风景园林科研院等科研机构,以重庆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西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重点,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广泛应用在线监测、自动控制、远程诊断等物联网技术,使用远程滴灌、智能投放、变量施肥喷药、智能农机等智能装备,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农情实时监测等,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精准化、可控化、智能化。
(二)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网络。
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建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与阿里巴巴、京东、田园优选等电商平台对接,开展网上营销。
优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农产品“淘宝村”。
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依托西部冷链物流中心,推行“基地连锁+冷链物流+网上交易+实体店”的线上线下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加强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充分发挥移动“12582”农信通、电信“12316”农业服务热线、九龙手机报“农事答疑”栏目等作用,深化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流通、投诉举报等信息服务。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资管理数据库,运用物联网、远程监控、二维码、手持终端等技术健全农产品全程追溯、实时监管和预警网络。
加强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渔船定位监管、森林火灾视频监控、山洪灾害监测、河流水位监测、水库安全监测、动植物疫情防控、防汛指挥等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农业应急管理能力。
完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农村“三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管理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六、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
构建完善城市感知、支撑和服务系统,推进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实现城市空间数字化、网络智能化、管理智慧化,力争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
(一)建立城市基础信息数据库。
用好“天地图·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市、区对接,建立全区地理空间数据库,将区域城市空间、部件事件等信息全面数字化;积极整合国土、规划、建设、市政、交通、公安、民防、环保等部门信息资源,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础信息库,实现城市基础数据标准化采集、集中式储存、互联式共享和规范化管理。
充分运用数据库信息,高质量绘制九龙坡区1∶500的电子地图并适时更新。
(二)推进城市规划智慧化。
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运用大数据掌握和预判人口分布、产业发展、交通流向等变化趋势,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开展九龙半岛高端商务板块智慧建设专项规划。
推行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增强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建立区域规划公众互动平台,采用终端交互式情景展示、三维动画展示等方式,向公众提供规划数据浏览、查询、意见征集、数据输出等服务。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数字化监管执法机制,采取遥感、航拍等方式,对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可视化监管,提高规划执法水平。
(三)加大城市建设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创新检验检测、现场监理、质量验收等方式方法,对建筑原材料、构配件、实体质量和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及责任履行等实施全过程信息化实时收集、监督、管控。
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推广运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对关键部位、重要岗位、主要人员作业过程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控。
推进“数字工地”建设,应用人脸识别系统,采集工地项目负责人、监理、安全员和塔吊、爆破等特殊岗位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到岗情况,加强安全、质量、噪音、扬尘、垃圾渣土的远程监测和视频监控,提高工地文明建设水平。
建立房地产项目信息平台,整合部门、企业信息资源,实时提供项目情况信息服务。
(四)打造“智慧城管”。
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终端信息采集、信息反馈、问题交办与处置、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及运行机制,优化综合管理和便民服务,增强平台管理、监督、服务和协同等功能。
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等信息化管理,建立城市桥梁、隧道、干道、危岩堡坎等重要部件尤其是地下管网、窨井盖、生化池等地下设施远程感知、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运用环境感知、远程遥控等技术推进城市照明智能控制和节能运行,探索垃圾分类收运“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感知”物联网模式,提高市容秩序可视化管控水平。
建立城管执法现场视频记录、反馈系统。
联动“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推广应用“市民城管通”APP。
建立水体、空气、噪音、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源等智能感知和预警体系,对重点污染企业和保护区域实现智能在线监控。
构建智能治安防控体系,扩大视频监控覆盖区域,加强移动警务和指挥调度。
推进城市应急管理智能联动体系建设,加强应急信息报告、分析研判、快速反应、协同处置,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五)建设“智慧交通”。
完善交通道路可视化监控系统和流量监测采集网络,健全覆盖全区的交通运行监测与协同指挥体系。
加强交通流量大数据分析和利用,科学制定全区交通组织方案并即时优化调整。
完善交通便民信息服务系统,支持交巡警、城市公交公司、物流公司和信息服务企业多渠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交通信息服务APP和车联网技术,引导智能出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七、健全社会领域信息化体系
聚焦民生需求,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基层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一)发展“智慧教育”。
建设“一网、两平台、三中心”。
升级改造“九龙教育城域网”,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和远程教育“班班通”,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立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师生管理、排课选课、作业管理和教育决策、质量监测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成教育数据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和网上教育服务中心,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网上服务,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探索智慧教育教学,积极开展“慕课、微课、云课堂、电子书包”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试点、示范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二)实施健康信息惠民工程。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公共卫生疾病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健康远程监护平台,为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监测、预警、干预等服务。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实现健康信息数字化管理和跨医院共享。
建设“数字医院”,推进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方式等数字化,推行医疗费用网上支付。
整合区、镇街、村居卫生资源,积极对接市内外大型医疗机构,打造“云医院”,实现区内医疗机构联网运行。
探索开展网上诊疗、在线健康管理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动。
建立医疗卫生监管信息平台,实时收集、分析医疗卫生信息,跟踪监管卫生机构和人员医疗行为。
完善“悦动九龙”体育服务云平台功能,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推送最新体育资讯和赛事信息,提供在线报名参赛、赛事查询、场馆预订和预约健身指导、健康数据分析等服务。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文化室)、数字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加快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九龙楹联、重庆言子、地方文献等电子资源库和“走马故事”、白市驿川剧、含谷火龙等影像库,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完善公共文化物联网九龙坡中心,整合区内外文化服务资源建立公共文化项目库,方便群众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微信预约,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文化菜单式、定制式上门服务。
建设“文化九龙”微信平台。
(四)增强民生保障信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