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0003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汉语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汉语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汉语修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汉语修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修辞.docx

《汉语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修辞.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修辞.docx

汉语修辞

汉语修辞

A汉语中主谓短语做宾语与兼语的区别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如:

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

名词做谓语。

如:

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表示被陈述对象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兼语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叫兼语句。

兼语句的结构式是:

主语(名词1)+动词1+名词2+动词2。

例:

老师让你去他的办公室。

兼语句的特点:

动词1一般为有使令意义;名词2+动词2构成的陈述是名词1+名词2的结果;语音停顿不能在动词1后。

注意:

1.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述宾谓语句的不同。

例如:

甲:

老师让你去他的办公室。

乙:

老师建议你做班长。

区别有:

(1)第一个动词意义类型不同:

甲句的动词1有使令意义;乙句中的动词1没有该特点。

(2)甲句中的动词1只带“你”做宾语;乙句动词1则带后面所有成分做宾语。

(3)甲句不能在“让”后停顿;乙句则可以在“建议”后停顿。

(4)乙句可以变换成:

你做班长是老师的建议;甲句不能这样变换。

所以,甲句是兼语句,乙句是述宾谓语句。

B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通常出现“于”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当然这是通常,有1、2种情况不是,不过不用考虑。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

  1.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2.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5.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9.贤于弟子。

(《师说》)

  10.而青于蓝。

(《劝学》)

  11.学于余。

(《师说》)

  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鸿门宴》)

  13.具告以事。

(《鸿门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

很多学生搞不清介宾短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的关系,其实他们关系很简单。

B介宾短语后置句(A)一定是状语后置句(B),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把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一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真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性质[编辑]

汉语主谓谓语句是主谓句的一种,格式为:

大主语(全句主语)+小主语+小谓语。

小主语和小谓语合起来算一个大谓语,也就是全句谓语。

主谓谓语句根据小谓语的性质,分属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谓语句。

构成[编辑]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这些类型:

1.大主语和小主语是受事和施事关系。

比如:

这本小说我看过。

2.大主语和小主语是施事和受事关系,表示受事具有普遍性。

比如:

他什么场面都见过。

他一个字都不认识。

3.大主语和小主语是广义的领属关系。

比如:

他态度和蔼。

(大主语和小主语是偏正关系)

他工作认真。

(大主语和小主语是主谓关系)

4.小主语或小宾语是代词复指大主语。

比如:

语言学,这是多么有趣的一门学科啊!

这两个人我好像见过他们。

5.大主语是某一对象或范围,大谓语对其叙述或描写。

比如:

夏日的夜空,星光灿烂。

6.小主语和小宾语同形。

比如:

军队和人民心连心。

咱俩谁也别忘了谁。

7.小谓语是名词性词语,多出现在口语中。

比如:

大家一人一个。

小王说话大舌头。

D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主谓短语作谓语是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

  根据全句主语(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的关系,主谓谓语句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

受事‖施事——动作。

  例如:

 那个剧本‖我看过五遍。

    这些零食,‖你带回去给孩子吃。

    衣服‖我昨天就洗好了。

    一分钱‖他也没要来。

    什么事情‖他都能干得出来。

  这种句子中的大主语可以说原来是谓语中的一个成分,由于结构和表达的需要,移到句首充当全句的主语。

  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

施事‖受事——动作。

  这种句子的小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有时是周遍性主语,强调其所指具有周遍性意义,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含有夸张的意味。

  例如:

    老王‖哪儿都去过。

    他‖一个人也不认识。

    他‖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我‖一道题也不会做。

  小主语有时表示列举的事物,例如:

    向来邋遢的他‖头发也理了,衣服也换了。

    我‖窗户也擦了,垃圾也倒了。

 3、大主语和小主语既非受事也非施事,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①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广义上的领属关系

  例如:

我‖肚子疼。

    他‖心情舒畅。

    她‖嘴都气歪了。

    国庆节那天,‖天气特别好。

  ②大主语和谓语中的某一成分有复指关系

  例如:

这孩子,‖我不喜欢他。

(宾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那个贩卖盗版软件的,‖他被工商局查处了。

(小主语“他”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任指关系,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由同一个成分充当。

  例如:

他俩‖谁也没看见谁。

  两个“谁”是任指用法,但它的指称范围受到大主语“他俩”的限制,只能指其中的任意一个。

  ③大主语前暗含“对、对于、关于”或“无论”等虚词

  大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成分没有关系,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而整个主谓短语对这个话题加以说明。

  例如:

这种问题‖你的经验还不够。

    电脑软件‖我是门外汉。

    什么事情‖他都抢在前头。

  ④小主语是述宾短语,与大主语存在施事和动作的关系。

  例如:

这个人‖说话不留余地。

    小王‖待人有礼貌

    他‖办事太认真,又不善应酬。

  以上所举各例中主谓短语中的谓语都是谓词性词语,有的主谓谓语句的小谓语是体词性的,多见于口语里。

  例如:

 韭菜‖多少钱一斤?

    黄瓜‖一斤五毛啦!

D略谈主谓谓语句

什么是主谓句?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

根据谓语词性不同,主谓句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种类型。

其中,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在主谓句四种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觉得对主谓谓语句最难以判断和理解。

下面就着重对主谓谓语句作出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

①今天阳光灿烂。

   ②他思维敏捷。

③看似笨拙的机器动作麻利。

④国庆节他认真打扫。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认定它们是主谓谓语句,我们首先是从“句读”上作出的判断。

因为在习惯上我们念这几句话时,可以“句读”(也即可以进行停顿或歇口气)的地方分别为“今天”、“他”及“机器”的后面。

当然,我们之所以这样来“句读”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从意思上的能否搭配、从“语言运用”上的是否合乎习惯角度去进行考虑。

也就是说从语言意思上去看,“灿烂”是陈述“阳光”这个小主语,“阳光灿烂”又合起来陈述“今天”这个大主语。

从朗读效果角度去看,在“今天”后大停顿较流畅,而整个谓语在“阳光”后小停顿较顺畅。

从“语言运用”层面去看“今天阳光灿烂。

”也应该首先“句读”在“今天”后面。

否则,第一个大停顿如果可以在“阳光”后的话,句子也就成为“形容词谓语句”了,这与事实不相符合,故是错误的。

其它几个例子的情形大抵如此。

另外,主谓谓语句也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比如上述①、②、③例在“今天”、“他”、“机器”后面加上“结构助词‘的’”字,①、②、③例则全变为形容词谓语句。

第①句的谓语由“灿烂”来充当,第②句的谓语由“敏捷”来充当,第③句的谓语由“麻利”来充当,它们都是形容词谓语句。

而倘将第④例“国庆节”后加“的”字,则有些拗口及欠通顺,故要将第④例改为一般主谓句可以这样来改:

“他在国庆节认真打扫。

”也即谓语由“在国庆节认真打扫”这个短语来充当,它就是动词谓语句。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

用一般主谓句与用主谓谓语句去写段落或写文章,哪种更好呢?

我们认为单句类型本来不存在什么好坏之分,要选用哪种单句类型,决定权应在上下文语言环境(即语言氛围或语言场)。

也就是说用哪种主谓句类型更能在文中表情达意或更能让语意连贯顺畅,我们就选用哪种单句类型为妙。

比如我们将上述①、②、③句组成一段话,可以是:

“①今天阳光灿烂,②他思维敏捷,终于帮助他发现了③看似笨拙的机器动作麻利。

”在这一大句话中,如果为了语气连贯顺畅,我们就可以变换第②分句为“他的思维敏捷”(此处最佳改法应为“他的敏捷思维”,然而为适应本文话题拟用现在选用“他的思维敏捷”这个句式)成为“今天阳光灿烂,他的思维敏捷,终于帮助他发现了看似笨拙的机器动作(却很)麻利。

总起来说,学习主谓谓语句,我们只要抓住从意思上去辨析及从“语言运用”层面上去确定主谓句类型的取舍,其实也就容易多了。

C.1概述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2特点

第一,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二,兼语句多有使令的意思,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

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此外,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字。

第三,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第二动词)是前边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在语意上有一定联系。

兼语句,是句中某一部分同时兼有两种不同的语句成分。

3兼语短语

述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述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

例:

我请他作报告。

那么,是不是含有兼语短语的句子都是兼语句呢?

比较:

(1)让他当班长是我的建议。

(2)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3)请他来。

故含有兼语短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兼语句。

4兼语类型

(1)混合式。

句子中混合了连动兼语两种句式的内容。

例如:

①周总理昨晚陪着西哈努克亲王看戏。

②冯有梅引着徐国梁走出村东。

(2)交错式。

句子中连动式和兼语式交错组合。

例如:

①【上月】,他们单位的领导派他去上海联系出版古籍的事。

②王团长打电话通知齐连长马上回部队来。

例①先兼语后连动;例②先连动后兼语。

根据兼语前一动词的语义,兼语句大致分为:

1、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常见动词有“请、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禁止”等。

(1)人们当她是新领导。

(2)小明通知小刚来开会。

(3)老师叫大家安静。

(4)上级派工作组检查工作。

2、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

常见的动词有:

“爱、笑、恨、嫌、气、骂、喜欢、感谢、埋怨、称赞、表扬、担心”等。

(5)我感谢你告诉我一个好信息。

(6)他埋怨我没给他办成这件事。

3、前一动词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等。

(8)我有个同学爱游泳。

(9)我们没有人反对他的意见。

(10)轮到你值班了。

4、兼语前一动词是一般动词。

(11)妈妈送弟弟去参军。

(12)我买了一本就杂志缺了两页。

(13)风吹雪花飘。

5复杂兼语

兼语句和连谓句可以出现在一句里,形成复杂的句式。

(1)首长要他们火速派车送二排长入院。

(2)他叫你去北京买书。

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形式上相似,注意它们的区别:

比较:

(1)我请他V来。

我请他明天来。

X我请明天他来。

(2)我希望V他来。

我希望明天他来。

又如:

(3)我派你V去。

(4)我通知V你去。

我通知明天你去。

两者的区别是:

1、停顿处不同。

在第一个动词后,兼语句不能停顿,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可以。

2、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

在第一个动词后,兼语句不可以插入状语,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可以。

3、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

兼语句的动词多有使令意义或是表情感动词,支配的是人,不是一件事,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动词无使令意义,一般是言语动词或感知动词,像:

“想、希望、知道、证明、标志”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人。

4、兼语句前后成分间往往有原因、结果关系,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不然。

5、兼语句中可以针对述宾短语来提问,问人,“你请谁?

”;而述宾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针对述宾短语来提问,问事,“你希望什么?

”或者“你希望谁来?

 

双宾句

一.定义:

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

野人予之块。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后稷教民稼穑。

(《孟子·许行》)

这两个宾语依次紧接动词之后,分别表示行为关涉到的人和事物。

通常一个指人,靠近动词,间接受动作的支配,称间接宾语(或近宾语);一个指物,远离动词,但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称直接宾语(或远宾语)。

两个宾语分别跟述语发生述宾关系。

双宾语句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但比较起来,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和类型比现代汉语更多,有时还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有些双宾语句式的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这些情况,往往给阅读古籍带来困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二.双宾语句的分类:

一般来说,人们从词义特征入手,或限定双宾动词的范围,或给双宾语分类。

双宾动词的范围较广,双宾语句的谓语动词,从意义上可分为六类,即:

授受类、问告类、处置类、称谓类、使动类,为动类。

1.授受类:

授受义双宾语句所表示的语义为将某种东西授给别人,或从别人处接受某种东西。

又可分为授予义和接受义两个小类。

授予义动词有“授、予、与、赐、锡、贻、遗、馈、归、赏、付、报、施、助、降、舍、输、供、资、属、献、介、弃、赍、厘、匈、借、分、假”等。

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

汤使遗之牛羊。

(《孟子·滕文公下》

接受义动词有“受、取、得、举、借、贷、假、藉、分”等,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我币。

(《谷梁传·僖公二年》)

珍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孟子·告子下》)

“借、假、分”等词既可是授予义,又可是接受义,这种施受同辞现象所构成的歧义句,要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区别。

2.问告类:

其表示的语义为向别人告诉或询问某种事情。

可分为告诉义和询问义两种。

告诉义动词有“言、告、语、报、许、教、诲、戒、谢、嘱、宣告、指示”等。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

不可,是示之无魏也。

(《韩非子·说林下》)

询问义动词常见的只有“问”。

豹往到邺,问之民所疾苦。

(《史记·滑稽列传》)

3.称谓类:

是将近宾语所表示的人,物称为远宾语所表示的名称或术语。

表示称谓的动词,常见的有“谓、呼”,偶尔也用一些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表称谓,如“名、字、号、谥”等。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种树郭橐驼传》)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

(《史记·李斯列传》)

4.处置类:

其表示的语义为将近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处置到远宾语所表示的处所,或用远宾语所表示的工具,方式处置近宾语所表示的人、物。

前者为“处所类”,后者为“方式类”双宾语句。

 

表示处所的谓语动词为带有处置意味的动作动词,是开放的类,常见动词有:

“处、置、传、纳、进、藏、积、投、陈、施、布、著、蓄、迁、斥”等。

夫差乃取其身流之江,抉其月,著之东门。

(《吕氏春秋·知化》)

有馈生鱼于子产,子产使校人蓄之池。

(《孟子·万章下》)

表方式类双宾语动词,是开放的类,如“考、揆、稽、比、试、验、度、譬、卜、封、导、傅、托、益、加、置、悬”等。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

(《汉书·贾谊传》)

5.使动类:

是指具有使动意义动词谓语带两个宾语,动词与近宾语是使动关系,与远宾语是支配关系。

使动双宾语句,近宾语为使动宾语,语义为使近宾语发出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且涉及远宾语。

谓语为开放的类,既可以是动词,其中以及物动词居多,还可以是名词、形容词,甚至是数词。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宜公二年》)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6.为动类:

为动双宾语句动词和近宾语为“为动关系”,语义是“为近宾语而动且涉及远宾语”。

因古汉语中的“为”可介进原因、目的和关涉对象,所以近宾语可包括目的、原因和关涉三种宾语。

为动双宾语句可分为一般动词为动双宾语句、动词“为”构成的为动双宾语句两种。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

为之驾,比门上之车客。

(《战国策·齐策》)

注意:

(1)古汉语中“为”后面带两个名词的情况,即“为+名+名”。

作为动词的“为”,它的基本义是“作、做”,这种情况下,尽管其后有两个名词,也不是双宾结构。

如:

为文王卿士(《左传》)

只有“为”用作“授与”义,作“授予”“施舍”时,“为+名+名”才能视为“为动双宾”结构,当然,这种情况很少。

(2)“为+之+名”式动词“为”后所带的“之”如果作领格用,当“他的”、“某某的”讲,则不是双宾结构;当“之”不作领格用的时候,动词“为”又恰好用作“授与”、“教示”义,即可视为双宾结构。

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项羽本记》)“为”作领格,不是双宾句。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之”不作领格,为双宾结构。

三.双宾语的词序

1.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前后次序有时候可以颠倒。

,代词“之”如果作指物的直接宾语,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互换位置,而紧接动词之后。

如: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国语越语上)“之”虽是人,但是作为礼物送的,“之”作为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换了位置。

奉而献之历王……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韩非子》.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

(《史记》)

对于互换位置的,,要注意把直接宾语“之”和间接宾语“之”加以区别。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郑伯克段于鄢》)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介之推不言禄》)上两例“之”为指人的间接宾语。

2.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如果有前置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在动词前面。

如: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吕氏春秋·权勋)

四.学术界对双宾语的争议

有人认为双宾动词的范围不宜扩大,其动词只限于“授与”义、“教示”义的几类动词,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中可作如此解释的动词,否则,不能带有双宾语。

此外,对于“为”字,即“为+名(或“之”)+名”式是不是为动双宾结构,争议较大,讨论也最热烈。

因为它常随句中动词“为”的词义和代词“之”的功能变换而变换。

有时是双宾结构,有时又不是双宾结构。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郝志伦的《古汉语双宾结构辨析》,成都大学学报1990.4.]

(二)表示动作目的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动词的分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动词的表义功用进行分类:

(1)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行为动词)

(2)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心理活动动词)

(3)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4)是(判断动词)

(5)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6)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趋向动词,用法详见“趋向补语”)

汉语中助动词,也叫“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

  表示可能:

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表示意愿:

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表示必要:

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表示估价:

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能愿动词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但可以加上谓词性词语形成述宾结构。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

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

  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能愿动词在句子里常作状语,例如:

  “我们要认真对待。

”(要)

  “他能不能来?

”(能)

  “他不会不来。

”(会)

  “春天早已到了,应该暖和了。

”(应该)

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

  “这样做可以吗?

”(可以)

  “完全可以。

”(可以)

  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