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979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2.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2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①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

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汉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

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

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

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汉朝

-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

御史大夫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

完善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道、州、县

门下

 

科举制

北宋

-

加强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州、县

谏院

元朝

-

发展

①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

强化

①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

设内阁

都察院

清朝

-顶峰、衰落

①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省、道、府、县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