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9457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docx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

  

  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

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幼女被强奸等生命安全事故。

正因为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

现将本班的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祝某,男,9岁,他是我姑妈亲戚的孩子。

暂住在我姑妈家。

他的父亲是山西煤矿的工人,母亲去了广东打工。

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和,谁都不想管孩子,互相推卸责任。

他们家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姐姐上初一,她就成了家里的“家长”,除了上学还要给妹妹、弟弟洗衣、煮饭。

父母别说管他们的学习了,就连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没保障。

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到班上一个多月,我发现了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人好像都不愿意接近他,还经常捡掉在地上的零食。

  

  3、贪玩,有时逃课去网吧,甚至还和班上的其他孩子去网吧。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和他交流,我发现他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父母的溺爱,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他们姐弟三个,只有他是有户口,两个姐姐都是“黑人,”父母没对他严加管教放任自流。

从而导致了他贪玩,不完成作业,老师催促他时他就拖,放学了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偷地逃跑。

  

  2、父母的方法简单粗暴,父母的感情不好,在家时经常吵闹,对孩子也没耐心,爱的时候什么都满足,有情绪时就是拳脚相加,不和孩子做感情的交流。

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他自己做事也就没有耐心,学习上就“破罐子破摔。

  

  3、内心的孤单与自卑,父母都不在身边,自己的想法、需求都无处诉说,长期以来就形成可他孤僻的性格。

别的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还有其他长辈或亲人的关怀,而他没有,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

加上平时在学校没有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心、帮助,他从不参加班里的任何活动。

  

  4、自我控制能力差,平时父母疏于管理,自己也没自觉性,放学后不回家,在街上东游西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只要源于父母的疏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于是,我决定从家长和他本人入手。

  

  三只要措施

  

  1、希望他们父母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平时多打电话回家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爱。

有时间要经常回家与孩子交流,给他买上生活和学习的必用品。

  

  2、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只是粗暴的打骂,要讲究方法,要及时纠正,并多鼓励。

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慢慢改正。

  

  3、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多问同学、老师,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4、我会在他小小的进步后给与表扬,让他找回自信。

发现他的问题,有策略地提出,并帮他改正。

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5、针对实际情况,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让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这是一个合格学生的起码标准。

  

  6、用自己的爱打动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失了亲情,一名好的班主任就要做到自己班上的每个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在你浓浓的爱中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会进一步膨胀。

因此,监护人、打工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之间要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政府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通过修改在户籍、借读等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歧视性政策,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子女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三)改变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使他们自尊、自立,帮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引导他们安全、平稳地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

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最好每个星期至少与子女联系一次,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

在交流形式上,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五)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20XX年党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的出台,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万,其中近1万随父母进城,被称为流动儿童。

超过1万留在家乡,被称为留守儿童。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还仅限于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因此,关注三农问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留守子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要减少留守子女就是要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让其子女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落实支农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据我所知当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20XX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总面积达411万平方米,占全国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危房总面积的72.6%。

全国农村小学、农村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达8.1%和6.%。

很多学校缺乏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

为此,首先政府应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多创办一些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免杂费、课本费,属寄宿生的国家补贴生活费)政策。

其次提高农村中小教师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

第三是加大当前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

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资料显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

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解决。

二是建立和完善

  

  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我国农村一直没有培育社区教育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流动人口很少,父母与子女少有分离。

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移动将越来越频繁,父母缺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政府,妇联或团组织可以鼓励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给这些留守孩子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三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

因而,要改变留守儿童不良的教育现状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摆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另外,高校暑期下乡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都与农村教育相关,可以运用这部分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切实解决一些问题。

共青团组织设有农村青年中心,可以兼顾儿童成长。

  

  2、父母要有意识地多与孩子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多听听孩子心灵的呼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很重要。

父母应经常与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的其他亲属和学校经常沟通联络,交换意见。

如有可能,应把孩子领至务工所在地就读,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做到挣钱、处理个人问题与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

  

  3、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家校联系卡制度。

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对患病、受伤害的留守儿童进行治疗;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社会氛围,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4、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各政府部门同抓共管。

当前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夫妇在外出务工时,将未成年的孩子交由长辈或他人抚养、监护,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

在长期相对孤立的成长环境中,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实施以下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去加以妥善的解决:

  

  其一,利用大众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有关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像宣传和报道如何预防与治理艾滋病、家庭暴力那样,去宣传和报道如何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心和呵护。

  

  其二,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健全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监护体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事,政府理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各省、市、县、乡都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以便于统筹、协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各级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以便于实施分类管理,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和制定留守儿童监测制度,以便于全面、动态地把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农村社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妇联、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发动基层村委会和当地学校来共同构建,其成员的组成也可考虑由农村离、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人员等构成。

  

  其三,在那些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以便能让留守儿童在老师的呵护和与同学亲切友好交往的氛围中成长,从而达到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的目的,有关部门应挑选富有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同时具有责任心的教员担任学校负责人,在学校教育中增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或生活指导课程,并且对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的培训。

  

  其四,在各地农村应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代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这项活动应由县级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牵头,协调教育局、青年团、妇联以及留守儿童居住地的村委会来共同进行,在这项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乡间知名人士以及各种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费来源可通过社会募捐、家长少量缴纳、基层组织适当支持等多种方式加以统筹解决,

  

  其五,彻底打破城乡两元社会管理体制,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与生活环境,并且努力创造条件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留守儿童的问题虽主要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因为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与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以及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环境条件的改善,将能带动更多的留守儿童摆脱与父母长期分离的不良状况,虽然目前城里的中小学校容纳力有限,不少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但政府在统筹规划解决中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时,也应将流动儿童的就学难问题充分地考虑进去,因为这既是一个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又是一个涉及到公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的社会公正问题。

  

  其六,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为达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有关方面要真正地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扩大农民工子女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途径,

  

  其七,鉴于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单一的,还存在着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搭桥引路这条发展小城镇的便捷之道,或许在一些经济不发达、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失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发展的鼎盛期,并不存在所谓留守儿童问题,当然,人们也应当检讨以往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教训,力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能重振其雄风。

  

  1、努力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公平化。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增加教育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二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强化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农民群众对教师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三是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

四是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管理和督查力度。

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督查和评估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要把,办让农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农民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多方面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安全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可实行寄宿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造,流动学生,公寓,这样可对,流动学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使农民工子女切实享受到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本办法。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设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采取为贫困家庭子女发放,教育助学凭证,的办法关心、鼓励农民工子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

学校和教师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稳定的高度去重视。

要热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多给他们提供和创造锻炼的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克服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为。

  

  3、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别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把他们当作特殊的教育对象来研究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为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建立详细的档案,要记录他们成长、发展的足迹,并从他们发展的足迹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方法。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更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

  

  能,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关心和支持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定期召开农民工子女家长会,加强沟通与交流。

家长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必要时,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

用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求农民工的意见,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特别防止出现5+2=0的效应,所谓的5+2=0效应,就是两天(指双休日)不良的社会影响足可以抵销五天学校教育的作用。

因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以外所受的约束和教育显然要比别的学生少而薄弱,所以对这一类学生加强校外辅导管理尤为重要。

  

  4、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农村学生向县城流动。

如果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城市学校班额过大,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那么,农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美好梦想最终会化为泡影。

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控制,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在本地就读,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育,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学校、老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全国目前有远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这是我们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视的一大群体,他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来解决,不能光靠他们父母来扛。

针对这种情况有些省市出台了比较可行的方案,例如招募志愿者当“代理家长”的做法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响应。

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这样也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但愿有更多有识之土能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但愿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研究视野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展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样化,主体化。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