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与及规划模式探究2.docx
《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与及规划模式探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与及规划模式探究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与及规划模式探究2
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
--以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规划探析为例
魏伟利(齐齐哈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摘 要】本文首先明确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分析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总结发达国家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经验。
并以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想,旨在寻求一条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之路。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
一、城市滨水区概念
滨水区(Waterfront)根据牛津英语词典(1991版)的解释为“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而城市滨水区是相对于乡村滨水区及自然状态的滨水区而言,有了更多的人工性特征,一般来说,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人工特征。
二、城市滨水区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功能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
1.前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自然发展为特征
前工业化时代,“水”是大部分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
中国古代建城理论中,如《管子》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上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以及城市选址所遵循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把近水(青龙)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
因此,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起源点。
世界上许多早期的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成为前工业化时代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
这些滨水区最初往往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功能。
2.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地标
工业革命后,“水”的首要功能是交通运输功能、工业供水功能。
工业向滨水区聚集,确立了对滨水空间的控制,生活功能受到排斥。
在工业化时代,滨水区成为城市的生产和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集聚在滨水地带。
在北美,城市几乎都位于航道上,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城市。
同时,工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也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
3.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游憩和景观为首要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经历了一场逆工业化过程。
工业企业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者迁移到发展中国家,港口也因轮船吨位的提高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而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传统的中心地域迁徙他处。
此外,许多人对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北美最早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改造,并取得成功,例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温哥华格兰维勒岛。
如今,在发达国家,“水”的首要功能是游憩和景观功能。
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滨水地区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域。
三、国外滨水空间的特点和建设经验
比较纽约BATTERY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MM21、多伦多港区等多个城市的滨水区,它们之所以成为城市的象征,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象纽约商务中心、悉尼歌剧院等著名的建筑,更重要的在于从空间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
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成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在巴黎,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所充斥,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东段则将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建设。
2、多样性:
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放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如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带,是连续不断的步行绿带、商业广场、节日广场等公共空间,使滨海地带完全成为24小时都有丰富活动的公共空间,创造了对旅客有吸引力、闻名于世的特色旅游景区。
3、开敞性:
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站发展商业,1950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
4、可接近性:
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例如,奥斯陆滨水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目前上海外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
5、延续性:
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联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
四、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规划探析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的西缘,大兴安岭东南侧。
市域内嫩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还同时存在着乌裕尔河水系、雅鲁河水系、讷漠尔河及音河、诺敏河、阿伦河、呼兰河、绰尔河、双阳河水系等,统称“一江九河”。
齐齐哈尔中心城区依江而建,嫩江由城区西侧漂流南下。
中心城区现有劳动湖、南湖、东湖等十多个大小湖泊水体星罗分布,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滨水景观。
其中劳动湖面积最大,也是环境整治最成功、滨水空间开发最成熟的中心城区城市水体。
1、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1)沿流动水体(嫩江)的滨水区,多以工厂、仓储等作业区为主,未能发挥沿江土地的最大潜力。
但由于其良好的区位条件被市民逐渐重视,随着城市职能退二进三的演变,在城市建设的发展及房地产热的趋动下,沿江滨水区的职能将会出现自发的置换。
这种置换的速度仍在加快,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造成令人遗憾的破坏建设。
党政办公中心、兴海花园小区、江畔小镇等沿江地块已经建设完毕,糖厂、造纸厂、黄沙滩等沿江地段也即将陆续建设。
为了避免大拆大建,避免历史文脉的缺失,滨水空间规划先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以劳动湖五段水体为主体的城市湖泊群滨水空间,景观单调,用地功能单一,缺乏有效而持久的活力机制。
只重视了其周边居住用地的利用,而科研、文化机构及其他公建设施的重视和利用较少,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及亲水设施。
现有湖畔家园小区、鑫海家园小区、观湖国际小区、秀水阁、第一医院住宅小区、中环豪庭小区、师范学院家属小区、滨湖小区等近十个大型小区围湖而建,造成劳动湖滨水空间“人满为患”。
(3)滨水空间被临水建筑包围,严重影响水体景观向城市内部辐射的强度,削弱其共享性。
中心城区的湖泊多数成为被围垦、建设的热点,很多水面被建筑物所阻隔,市民不能顺畅抵达水体边缘,滨水空间的“城市客厅”功能无从谈起。
例如,劳动湖畔的第一医院住宅小区紧靠龙沙公园水面布置,阻碍了水体景观向市中心渗透,切断了劳动湖滨水景观的连续性。
观湖国际小区位于龙沙公园水体西北角,两栋高层建筑濒临水体而建,严重影响了滨水空间景观在视觉上的通透性,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败笔。
(4)中心城区滨水道路系统存在诸多缺陷。
从宏观层面上讲,滨水道路的选线不尽合理,路径与水岸线结合较差,缺少景观效果。
劳动湖两侧游览路仅存于北段,于龙沙公园处被多处居住小区阻隔而无奈中断;同时由于临近开发小区数量增加,原来路面设计过窄,交通拥堵现象日益显现。
滨江水体东侧没有设置景观路,仅有新立街属于交通性城市干路,使得滨江空间活力亮点乏善可陈。
从微观层面上讲,滨水周围道路系统没有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原则,造成人车混行、道路穿越等现象严重,增加交通隐患。
劳动湖水系两侧步行道被北大桥、西虹桥、化工桥、劳动桥分割的七零八落,市民沿湖而行不得不穿越数条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没有形成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
(5)滨水驳岸大多采用固化驳岸,容易造成生态危害。
位于中心城区内部的水体多为小型湖泊,由于其规模较小,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本来难以保持。
由于滨水驳岸大多是采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
这样的驳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会破坏水体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水体与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的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造成了滨水区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失衡。
2、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的规划设想
(1)战略目标:
建设富有滨水特色的生态城市。
保护城市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划定滨水区的职能分区,在相对集中的滨水区的职能分区,在相对集中的滨水区创造有活力的满足多元化的城市职能需求的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滨水区再现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和风貌。
(2)齐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总体构思
笔者认为齐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的规划在注意城市水体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同时,可以轴线串联的方式建设一体化的城市滨水带。
通过挖掘沟渠,将劳动湖、南湖、东湖以及林机厂南部鱼池群、水师排干,甚至扎龙湿地的大小水面联系在一起,形成密切联系的城市水体网络。
如图:
借助劳动湖南拓契机,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形成滨江、滨湖和铁路沿线的绿色廊道。
滨水空间框架体系是在城市绿化框架基础上,以嫩江水体为城市生态背景,以劳动湖(含南扩部分)为城市生态绿心,以水师排干沿线作为滨水开放廊道,形成三条纵向蓝线主轴,以民航路滨水路面为横向主轴,以江河湖泊的多元化的滨水区为主体,通过绿化走廊相联结的网络状滨水空间框架体系。
3、提高滨水空间活力的原则与途径
(1)改善滨水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要想使滨水区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基本的保证。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改造介质,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形成滨水绿色植被景观;综合设计生态驳岸,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统,对水体清污治理,利用引水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
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
例如,在伯明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
例如在中心城区自2003年劳动湖环境整治规划开始实施后,西泊公园、文化广场、龙沙公园、嫩江公园交相呼应,西虹桥、望江亭、嫩江抗洪纪念碑作为劳动湖滨水空间的景观基本序列,已为广大市民所认同。
滨水环境的优化,极大的带动了劳动湖周边土地开发的热情。
原来破败的棚户区被错落有致的建筑所取代,反过来又推动了滨水空间的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在劳动湖公园中段,齐齐哈尔大学公建群沿湖展开,高层专家公寓楼、音乐厅、游泳馆、购物中心等具有特色的建筑群的兴建,形成劳动湖畔靓丽的风景。
另外,还须结合城市气候特点和社会风俗,开发滨水区活动空间的潜能,使这些滨水区的设施能够适应公众全年冷暖季节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地保持这些区域常年不减的活力。
(2)恢复历史痕迹,保护传统文化
在大规模进行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的时候是应该非常注重的是充分尊重场地的一些自然环境和地域性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协调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在地域上的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建筑造型和他的内涵。
在滨江沿岸土地开发时,可以将农机厂、造纸厂原有厂房整饰改造后,作为展览馆、艺术馆使用,既能节省投资,又能保持原有工业景观痕迹,还能集聚滨水空间的人气和热度。
(3)交通高效便捷,实行人车分流
城市滨水区需要有活力,必须要有大量市民活动的支持,因此相应的需要建立高效的一体化疏导交通和静态交通的体系,同时应该保持穿越交通的快速化,步行交通体系化,使市民到达滨水区更加合理、更加便捷和顺畅。
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
同时,创造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识。
只有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增加人气,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建设贴合嫩江水岸线的滨江大道,形成景观性道路。
公共活动密集的地区,设置大型停车场,截流机动交通,以提供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
保留现有码头,增建游船码头,组织水上交通,设置连续的、富于变化的亲水步行体验空间
(4)调整土地功能,增加公共空间
在滨水区开发中,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
同时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滨江北段(桥头-党政办公中心),整治和平广场周边环境,水厂以北以居住为主,水厂到党政办公中心之间,增加商务、金融、文化等公共设施,完善服务功能。
在滨江中段(党政办公中心-嫩江宾馆),此地段已经基本建成,增加健身活动场地,结合嫩江公园规划水上活动中心。
在滨江南段(嫩江公园-糖厂),除保留部分生产功能外,进行整体功能更新。
增加商业、文化、体育等功能,除住宅外,规划设置滨江公园、工业文明展览馆、体育中心、商务酒店等综合设施。
在造纸厂临江最高处设置观景塔,形成中心城区新地标。
(5)设计滨水景观,构建城市亲水区
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滨水区多数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因而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在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备受重视。
中心城区滨水条件得天独厚,除保留原有明月岛码头以外,增加和平广场、嫩江公园向嫩江的延伸,打造亲水平台。
嫩江公园延伸至江心岛,开辟垂钓区和岛上游览区,也可以作为冬季关东文化节重要的活动场地。
在滨江南段设置大型水上活动中心,结合工业文明展览馆、体育中心、滨江公园,形成中心城区新的公共活动中心,铸造齐齐哈尔旅游名片。
五、小结
城市滨水空间因其所处的独特地段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
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因素使得人和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本身所具有的高品质游憩、旅游、开发建设等多样性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形成了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的舞台。
塑造活力四射的城市滨水空间要以人为本,创造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的富有生机的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红.从城市经营的理念出发改进城市规划工作[J].城市规划,2002,(8).
[2] 陈伟,洪亮平.公私合作进行滨水区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3,
(2).
[3] 夏南凯,郭广东.浅淡策划在成片开发中的应用[J].规划师,2002,(9).
[4] 张庭伟.超越设计:
从两个实例看当前美国规划设计的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2002,
(2).
[5]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