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7593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 第三课时.docx

西师大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0的认识第三课时

1、6~10的认识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8例题5、例题6,第30页第5、7、9题,教学“6~10五个数”的序数属性。

⏹教学目标

1.能分清几个和第几个,知道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有几个,还可以表示顺序和位置。

2.体会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会比较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继续建立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

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

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活泼的语言来感染、用丰富的数字生活场景来激发)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内有圆片、小棒、计数器、花生米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

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童话故事导入法、谈话刺激法等。

童话故事导入法:

师:

“春天来了,动物们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呢。

大家想看看吗?

生:

“想。

”师用课件出示:

几个动物站在起跑线上。

师:

“你们猜一猜,谁会跑在最前面呢?

学生发言。

师:

“到底谁说得对呢?

让我们来看看结果。

”师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

小动物在向前跑去,并最后定格在例题5的主题图上。

师:

我们来看看谁是第1名?

谁是第2名?

谁是第三名?

一共有几个运动员参加比赛呢?

【设计意图】童话故事是1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

谈话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怎样分成两个数和哪两个数组成6、7,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这些数。

◆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5.

接上面“通话故事导入法”。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

小鹿跑第1,小兔第2小猫第3……教师:

请同学们在书上第28页例5的方框里填小动物的名次。

学生填好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

山羊的前面有多少个运动员,后面呢?

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呢?

学生回答。

教师:

一共有6个运动员,熊猫跑第6,这两个6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不一样,前一个6表示有6个运动员,后一个6表示第6。

教师:

“6个”和“第6个”有哪些不一样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拿出6个小圆片摆一排,。

学生拿出6个小圆片摆一排。

教师:

请你们从左起拿走第6个小圆片。

学生从左起拿走第6个小圆片。

教师:

你们发现拿6个小圆片和拿第6个小圆片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回答:

拿6个小圆片时,可以不管小圆片的位置,只要数量是6个就行了。

拿第6个小圆片时,不仅要注意小圆片排列的位置,而且只拿走了1个小圆片,这个小圆片的位置排在第6。

教师:

生活中表示第几的数多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尽量引导学生回答身边的序数。

预设:

学生曱:

我坐在第2组第7号。

学生乙:

我每天乘第9路车上学。

学生丙:

我家的衣柜从上往下数,第6格装着我的衣服。

教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说了生活中这么多表示第几的数。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教法,通过“6个”和“第6个”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

教学中还安排了学生说生活中的序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师讲述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辅导观察。

把典型答案(做得非常好的,做的有问题的等,格式特别的……)放在展示台上评议。

教学例6

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例6的直尺图。

教师:

从这幅直尺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直尺图后回答。

学生曱:

我发现这儿的直尺图和我们前面认识的直尺图一样,也是用0作起点,并且也是断头尺,说明后面还有数。

学生乙:

这幅直尺图只填了前面6个数,后面的数没有填。

教师:

同学们会填吗?

学生:

会!

教师:

按数的顺序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填好直尺图后,请两个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

看看你填的直尺图,你发现哪边的数大,哪边的数小?

学生:

我发现右边的数大,左边的数小。

教师:

那么你能看着直尺图比较数的大小吗?

学生:

能!

教师:

5和6比,谁大谁小?

学生:

5和6比,5比6小。

因为5排在6的左面。

教师:

和2比呢?

这个式子怎么写出?

师要求学生在算式本上写出来。

(7>6,6>53<8,5<8)

小游戏:

数字快站队。

(完成课堂活动第二题)。

教师可以拿磁性数字卡片,打乱顺序吸在黑板上,指名学生放到黑板上按照顺序摆,比比谁摆的准又快。

师生评议。

◆达标反馈

第30页第5、7、9题。

第30页第5题。

师讲述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辅导观察。

把典型答案(做得非常好的,做的有问题的等,格式特别的……)放在展示台上评议。

第30页第7题。

师讲述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辅导观察。

把典型答案(做得非常好的,做的有问题的等,格式特别的……)放在展示台上评议。

第30页第9题。

师讲述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辅导观察。

把典型答案(做得非常好的,做的有问题的等,格式特别的……)放在展示台上评议。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哪些方面做得好呢?

指名回答,师适时评议、鼓励、表扬。

【设计意图】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回家里找到8个或者9个的物体(比如筷子),把他们分成两个部分,看看有哪些分法,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6~10的认识

6个oooooo

第6个

(7>6,6>53<8,5<8)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资源

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有什么不同?

一些教师认为,自然数的基数是表示物体有“多少个”,表示数量的意义;自然数的序数是表示物体的“第几个”,表示次序的意义。

其实,这只是对自然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的肤浅理解。

自然数作为一类等价的有限集合的标记,它可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同时,由于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是有序的,所以它还可以给集合中的元素编号。

因此,自然数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意义。

如同学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时排成一列横队,报数的时候,排在末尾报的是“三十五”。

我们知道,这个“35”既可以表示这列横队一共有35个学生,也可以表示排在末尾的这个学生是第35号。

我们可以把这一列横队的学生的全体看作是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学生,可以看作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叫做基数;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即第几号)的数叫做序数。

也就是说,被数的物体有“多少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自然数叫做基数;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次序的自然数叫做序数。

这就是说自然数有两重意义,一是基数的意义,二是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渗透自然数有两重意义,可以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如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放在课桌上,从左向右数:

1、2、3、4、5、6,这个“6”既可以表示一共有6个圆片(基数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最后数的这个圆片是第6个(序数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只让学生感知、体验自然数的两重意义,不必要教给学生“基数”“序数”这些名词术语。

地球上最著名的六根线

地球上最为著名的6根地理坐标线是:

本初子午线、赤道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线。

◆资料链接

地球上六大神秘莫测的惊世遗址

拉帕-努伊国家公园

1995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距智利海岸3800海里的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1722年复活节这天,荷兰航海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登上该岛,故而命名为复活节岛。

推测10~16世纪岛上的土著民以祭神为目的所雕刻的人面巨石像高2~10米、重40~80吨、总共约1000体。

这些戴着红帽子的神秘的莫亚石像的眼睛不知何故皆被人挖掉了。

失掉眼睛的莫亚静静地耸立在岛上,仰视着太空。

像是在默默地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给后人留下费解之秘和无限的遐想。

复活节岛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

“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

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

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

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贾恩茨考斯韦海岸

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的贾恩茨

其景观有似巨人所造,固有“巨人古道”之美称。

是6000万年前太古时代火山喷发后熔岩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如此排列有序的石柱,不禁让人怀疑不是天然雕琢而是人工有意堆积而成的。

考斯韦海岸110米的断崖上,可见无数石柱突起。

总长8公里的海岸线上呈正六角形,共计4万根的石柱由陆地向海里绵绵延伸。

“巨人古道”

蒙圣米歇尔

1979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位于诺曼底地区一个小岛上的教堂,高出海面150米。

退潮时小岛则变成与陆地相连的山丘。

教堂的诞生有段神奇的传说。

8世纪初主教欧勃尔按照梦中大天使米歇尔的授意在山丘上修建了这所教堂。

奇特的是完工后不久山丘被海水淹没从而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海中浮岛。

11世纪起对教堂进行扩建,足见逐渐新添了罗马式、哥德式、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

位于诺曼底地区一个小岛上的教堂,高出海面150米

埃夫伯里巨石遗址

英格兰南部索尔滋伯里平原上的这座环形排列的巨石遗址直径约为100米。

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建造物,有5000年的历史。

四层同心圆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边被称为脚跟(Hee1-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这一天,两个石头与地平线彼岸升起的太阳连成一线这个建造物的目的是什么还存有众多的猜测:

亦或是崇拜太阳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与宇宙联系的通信点等等,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

巨石阵

希腊曼特奥拉

希腊中部地区有一派奇特的景观,数十座20~400米高低不等的柱形垂直岩石群拔地而起,建造在陡峭岩石顶上的24座修道院仿佛悬浮在空中。

虔诚的修道士们在此过着与世隔绝的戒律严格的修行生活,直到20世纪初修道院还是靠绳梯和吊车与外界相通。

这些修道院是14~16世纪为避免战乱和抵御土耳其人对基督教的迫害而建造的,目前仍有6座修道院在使用之中。

数十座20~400米高低不等的柱形垂直岩石群拔地而起

 

幼儿的数概念和实物概念

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些,也比较难些。

所谓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

(1)数的实际意义(“3”是指三个物体);

(2)数的顺序(如2在3之前,3在2之后,2比3小,3比2大);(3)数的组成(如“3”是由1+1+1,1+2,2+1组成的)。

方格等(2001)将数概念划分为基数和数序两个方面,对4~6岁幼儿数概念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对基数和数序的认知发展存在先后顺序,即幼儿在4~5岁时对基数的认知成绩明显优于对数序的认知,而到了6岁时两者的发展趋于同步。

林崇德的研究(1980)表明:

儿童形成数概念,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发展阶段。

2~3岁、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

刘范的研究(1979)认为,幼儿数概念发展大约经历三个阶段:

(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儿童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过程。

国内有对比资料(查子秀,1960;沈家鲜,1962)说明,现在儿童的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比20世纪60年代同龄儿童有明显提高。

另外,社会文化、教育水平也对幼儿数概念发展起很大作用。

关于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一般认为在5岁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