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7053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

3从方法而言,有了严谨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

5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限制性

•3、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素质的可变性和可塑性

(二)、环境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2)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3)人的发展还决定于社会的需要。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在经过精心安排的特殊环境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

•3、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4、教育可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使先天的生物因素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教育主导作用的局限性

(1)、合理的社会制度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协调一致

•(3)、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师的素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实现。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集中体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上,具体地表现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有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

(2)教师劳动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内容

•(3)教师劳动是超前事业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2)教师劳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

•(3)教师劳动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脑力劳动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示范作用

(2)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3)身教可以增强教育效果。

•5、教师劳动结果评价的特殊性

二、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对工作的态度)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态度)

•3、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

(对教师集体的态度)

•4、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自己的态度)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1、知识结构

(1)、精神的专业知识

(2)、广播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科学知识

•2、能力结构

(1)、加工传播知识的能力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3)、表达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机智

•(6)、自我调控能力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观

•学生观:

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就做青春发育期。

处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期。

•年龄特征:

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比较典型的共同特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制的依据

(1)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4)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第二节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三、义务教育的实施

(一)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艰巨性

•1、人们依法治教的观念不强,有法不依的现象比较严重。

•2、需要资金投入很大,筹措任务十分艰巨。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偏低,仍然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实施的需要。

•4、困难地区的教育

•5、教育思想陈旧落后,影响着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宗旨的落实。

(二)义务教育的实施

•1、大力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

•2、要制定好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义务教育。

•3、实现义务教育,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

•4、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5、增加教育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重。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

•二、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

有利于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缺点:

由于分科过细,容易把相互联系的科学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辩证思维的发展。

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活动课程的优点:

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缺点:

忽视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我国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七章教学工作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教学目的,按照课时计划中规定的教学科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一)定义: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双方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的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含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三)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实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四)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七)可接受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八)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四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含义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含义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作用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讲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

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二)谈话法(提问法、问答法)

•1、含义: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作用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集中学生注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同时能及时反馈信息。

•不足:

运用谈话发费时较多,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要求较高。

同时进行谈话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根据具体目的和任务

(二)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内容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教师的水平

•(五)学校的设备条件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一)教师备课的意义

•1、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2、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3、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4、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备课的方法

•备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具体来讲教师要做好三项工作,制定三种计划

•1、三项工作

(1)钻研教材(备教材)

(2)了解学生(备学生)(3)研究教法(备教法)

•备教具

•2、制定三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二、上课

(1)含义

•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教师依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用集体上课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叫班级上课制、班级授课制。

(2)班级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合理调节时间D、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A、忽视学生的的人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B、教师,书本居于中心地位,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理论脱离实际。

•3、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A、作业B、参观C、讲座D、辅导E、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由于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影响。

每堂课不可能采用一种模式来进行,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课的类型。

(1)单一课:

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

(授新课、复习课,检查课)

(2)综合课:

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2、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知识:

(4)巩固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三)上好课应具备的条件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5、语言清晰6、积极性高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叫教育学

2、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3、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4、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人的发展

2、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如何根据这些规律进行教育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个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4、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题:

1.什么叫教育方针

2.什么叫教育目的

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4.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5.你认为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哪些作用。

第四章思考题:

1.什么叫学校教育制度

2.什么叫义务教育

3.确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4.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5.联系当地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第五章思考题:

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3、学生的权利有哪些?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叫课程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你对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认识,区别及联系?

p173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8.影响课程改革的的因素。

1.名词解释

教学教育目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

课程单一课综合课教育功能

2.为什么说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