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690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2名校内部资料.docx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2名校内部资料

《角的度量》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1课时,是新授课。

本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的基础上教学的,《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的编排: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发现、观察,操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本课教学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开展教学。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10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迁移、猜想、推理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学能力,具有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具有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获得角的度量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有关面角的度量的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和空间观念的提升。

学生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

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会正确进行角的测量和书写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

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度量角的方法”的认识,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

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

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方法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法

学生运用探索、实践,归纳的方法,体会角的度量方法,建立1°角的表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2.准备、整理“角”的相关资料,如:

各种不同角的纸板。

3.搜索、编辑有关“角”信息,教案中提到的图片等素材。

学生准备

1.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2.阅读教材,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时间2分钟)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1)谈话:

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

有一天,角的家族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是∠1和∠2,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

∠1说:

“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说:

“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2)提问:

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

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

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3)揭示课题:

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

怎么量呢?

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教师板书:

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记录

 

成果示范

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用符号“∠”表示。

读作“角”

二、衔接起步(时间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0页∠1和∠2图。

教师质疑:

下面这两个角那个大?

大多少呢?

我们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

学生:

(带着老师的问题和要求)阅读教材内容部分,并试着测量教材中角的大小和度数。

2.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

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

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

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

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

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

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课堂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真知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知识结论的可靠性,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动手,爱思考的好习惯。

3、活动探究(时间30分钟)

1.角的单位(1°角的产生)

(1)介绍1°角

教师谈话:

对,通过上面的测量活动五年知道,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2)课件演示: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1°。

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角度计量单位。

教师板书:

角的单位“°”,1°=1度。

(3)记忆1°角的表现。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课堂记录

 

设计意图

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

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1)教师谈话:

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把一个半圆分成180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测量工具,它就是量角器。

量角的尺竟然是半圆形的,你想到了吗?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文具盒里的这把测量角的尺,拿在手里,看一看。

 

(2)小组合作:

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

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配合课件演示)

学生:

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

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

(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

你是怎么想的?

生:

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教师提问:

120°的角摆放的对吗?

为什么?

课堂记录

 

成果示范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摆放的不对,他摆放的起始边与量角器的外刻度的0刻度线对齐,而终止边却和内刻度的120刻度线对齐(也就是与外刻度60°刻度线对齐),实际上这个角是60度而不是120度,所以是错的。

摆角时,应该用同一个刻度线。

设计意图:

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

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

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

课堂记录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四、归纳概括(时间2分钟)

教师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角的单位,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单位是什么?

角的度量方法是什么?

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课堂记录

 

成果示范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1°。

量角的一般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运用巩固(时间5分钟)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

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提问: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测量时,角的边不够长怎么办?

课堂记录

 

成果示范

2.通过测量发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也就是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和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

所以在测量时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两边。

设计意图:

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六、感悟延伸(时间2分钟)

课后拓展,预习留疑

想办法测量下面角的度数,你能做到吗?

教师质疑:

这些角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课下我们去找一找关于它们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课堂记录

 

成果示范

45°(锐角)90°(直角)120°(钝角)180°(平角)360°(周角)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能有效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衔接,学生不仅增长的知识,同时将本节课知识延伸到下一节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七、总结启迪

教师:

全课总结

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

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

大小就是1度,记作1°

1°=1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线段、直线、射线好角的概念以及有关掌握了测量工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备课时按照中等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情况进行预设,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新理念的要求,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勇于创新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从而了解到了角的单位的由来和1°角的实际大小。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对测量角度数时,刻度线混淆,导致测量角的度数不准的情况,教学目标没有实现,可以采取课下针对表象感知,进行动手实际操作的方法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