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____。
(《曹刿论战》)
(2)爱上层楼,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遥看是君家,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4)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6)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7)《过零丁洋》中,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誓死报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8)《出师表》中,诸葛亮直言自己作为布衣时的志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打造数字化阅读场景,为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B.曾被层层山峦遮挡的教育之光,照耀着幼小的心灵,孕育着无边的梦想。
C.王阳明的心学在福建深刻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得到了发展、弘扬和继承。
D.中华民族能否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具有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三、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①(A.kàiB.gài),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甲(A.向死而生B.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这一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雄biàn②(A.辨B.辩)地证明:
中国人民受欺侮、受凌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有能力、有资格乙(A.屹立B.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给后人留下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畏惧战争,只有敢战善战,方能止战胜战,中国人民必将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根据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文中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________②处:
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__________乙:
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①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②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侵略本质
③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乙)
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长卿韩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诗人途经长沙贾谊故居,触发强烈共鸣,开篇即用“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乙诗诗人委婉表达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
C.“湘水无情”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将自己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D.乙诗诗人把侄孙探望的用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实则是凄楚沉痛地以死明志。
5.甲诗“日斜时”和乙诗“夕”都指向傍晚,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樊山
苏轼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①于樊山,为樊口,或曰“燔山”,岁旱燔②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
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③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④柂师,使泊樊口。
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
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
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
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山下有陶母庙,陶公⑤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
寻绎故迹,使人凄然。
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
“何不逮其尾?
”忽然不见。
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泊:
泊船。
②燔(fán):
烧。
③柂(duò)师:
船上掌舵的人。
④拟:
比画。
此处指威胁。
⑤陶公:
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或)①或曰“燔山”(_______)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岳阳楼记》)
(2)(治)①陶公治武昌(_______)②则治臣之罪(_______)(《出师表》)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9.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
“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
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
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
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
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
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
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
“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
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
娘揉面,做馍,上蒸笼。
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
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
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
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
中午,万物明朗。
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
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
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
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
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
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
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
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
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
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⑪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
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
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划几笔。
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
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
我说:
“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
”娘瞪我一眼:
“你懂啥!
”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⑫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
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
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
还三婶的面时,她说:
“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
”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⑬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
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摘自2020年9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粮食的情义,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真挚动人。
B.拾麦穗后,地并不急着耕,要让鸟雀子把麦穗叼干净了,才方便犁地。
C.第⑥段结尾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展现我和妹妹的馋样,富有生活气息。
D.第⑨段罗列不少吃饭的规矩,体现农村人对粮食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
11.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1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请赏析句子)
(2)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请赏析加点词语)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娘”是个怎样的人。
14.标题“粮食要到肚子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文创行业发展势头正盛。
有数据显示,2019年博物馆文创市场整体规模比2017年增长3倍。
不仅文博机构纷纷推出各自的文创衍生品,许多企业也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商品中,提升文化“附加值”。
越来越丰富的文创产品,日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今年端午节期间,精美的香囊,融合端午元素的饰品、书签等,都因其“走心”设计而广受欢迎。
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不走心”的文创产品来蹭热度,甚至连养生粥、体检套餐等也借势贴端午的标签,难免有混搭违和之感。
另外,文创“滥用”的倾向也值得警惕:
把文化简单地“外化”成包装图案,把创意“臆想”为跨界搭车……凡此种种,恰恰是因为偏离了“文创”的内涵。
顾名思义,文创当以文化为先。
成功的文化创意项目,有赖于独特的文化与符号价值、经济价值的深入联结。
我国有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意来源。
而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充分提炼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做好文创的前提与根基。
对于提供文化资源的文博机构而言,在与企业推出联名文创时,要力求相互契合、深度融合,经营好自身文化资源,不被随意贴牌滥用。
更重要的是,文博机构应当克服广撒网式的粗放授权,完善自身授权机制、理顺内部管理,对蹭热点、涉嫌侵权等行为,更要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捍卫权益。
文创还需创意点睛。
在竞争激烈的文创行业,创意是区分产品高下的关键一环:
是把文化元素简单贴在商品上快速变现,还是精耕细作、潜心创作,让文化自然地融入生活。
创新是艰难的,创新也回报丰厚。
对于后者,商业价值和市场口碑会给出肯定。
比如,在技术呈现上,手机扫一扫《天工开物》AR长卷,18项传统制造工艺就“跃然掌上”;在设计转化上,中国美术馆向网友征集以“齐白石的虾”为创作元素的作品,既提高了受众参与度,也让产品设计更接地气。
留住文化味道,才能实现跳出传统样式的优质创新;文化与创意的深入融合,才是优势互补的跨界合作。
文创行业跑得越快,从业者就越要保持踏实务实、从容不迫的心境,越要鼓足挖深做透的心劲,让文创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承。
深耕文化内涵,用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迎接每一次创新,才能不辜负每一颗热爱文化的心。
(张子晗《文创需要踏实的心境》)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巧妙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了自身的文化“附加值”,以“走心”设计而广受欢迎。
B.第四段以《天工开物》AR长卷和中国美术馆活动为范例,体现了创意对文创产业的重要性。
C.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取决于独特文化与符号价值、经济价值的联结,可使产品快速变现。
D.本文先呈现文创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不足,再围绕文创产品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证。
16.文章第二段阐述了文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哪两个问题?
请简要分析。
17.文创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对从业者提出哪三个要求?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新媒体时代,资讯短视频、直播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形式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展示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政策推动下,传统媒体积极发展“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传播,资讯短视频成为其重点发展领域。
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8月,“时事”标签下,粉丝量超过一千万的主流媒体账号已达31个。
互联网基因强大的短视频的形式为严肃刻板的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启发,拓宽了资讯的内容边界,诞生出除了社会、经济、时政等“硬新闻”内容以外的,更多反映社会经济、折射人性的资讯短视频。
(材料二)
(材料三)
注释:
两幅图满分均为5分。
1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现在大多数人从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获取自己所需的各方面资讯。
B.资讯短视频特殊的内容和形式能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信息。
C.人们可以通过资讯短视频片头的背景信息介绍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讯息。
D.每个人既是资讯短视频观看者,同时也可以是资讯短视频的素材提供者。
19.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最明显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20.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资讯短视频的主要特征。
七、填空题
2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出处
人物
事件
《朝花夕拾》
长妈妈
帮“我”买①
②
虎妞
假装怀孕骗祥子结婚
《水浒传》
③
嫁于“矮脚虎”王英为妻
八、名著阅读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用不着开群众大会了。
这里谁也用不着鼓动。
托卡列夫,你说的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段话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
九、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月考结束,一直努力却成绩不佳的小明深深地怀疑“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请你以好朋友小军的身份,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个方向,写一封信给小明。
方向1:
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与小明交流分享;
方向2:
向小明阐述你对于“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
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三而竭为赋新词强说愁松柏冢累累到乡翻似烂柯人欲渡黄河冰塞川雾凇沆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详解】
“竭、赋、冢、翻、渡、雾凇沆砀、汗青、诸侯”等是本题中的易错字词,注意正确书写。
2.B
【详解】
A.缺主语。
删掉“通过”;
C.语序不当。
将“发展、弘扬和继承”改为“继承、发展和弘扬”;
D.一面和两面不能搭配。
删掉“能否”或在“具有”的前边加“是否”;
故选B。
3.ABBAD
【详解】
(1)同仇敌忾,kài,意思是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选A。
雄辩:
很有力的辩论。
要注意偏旁是“讠”,选B。
(2)向死而生:
一种生活态度,以一种不避讳死亡的态度来生活;舍生忘死:
不把个人生死放在心上,形容舍去生命,忘记危险。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体现的是舍生忘死、视死如归,选B。
屹立:
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站立:
站着立着。
形容“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选“屹立”更符合情景,选A。
(3)结合“变局正加速演变”,③“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具体的阐明“变局”;②①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先认清资本主义的贪婪和侵略本质,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②在①前。
故选D。
4.B
5.甲诗“日斜时”渲染萧条冷落的氛围,衬托因迁谪而惆怅伤感的心情;乙诗“夕”与“朝”对比,强调时间之短,反衬获罪之快。
【分析】
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委婉”有误。
乙诗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可知诗人是直接表达出忧国忧民,想替皇帝除弊的忠君报国之志,没有忏悔,没有屈服。
故选B。
5.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理解。
甲诗中从“秋草”“寒林”这两意象来看,渲染出古宅衰草连天、树木阴冷的萧条冷落之景,而“日斜”描写夕阳斜照,既无生机也无温度,同“秋草”“寒林”构成一派萧条冷落的气氛,与上句“楚客悲”相照应,表现因迁谪而惆怅伤感的心情。
乙诗从“朝奏”可知诗人是早上上奏折,而下句“夕贬”表明傍晚便被贬谪,“夕”与“朝”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时间之短,反衬诗人获罪速度之快。
6.①有人②或许①治理②惩治
7.B
8.
(1)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
(2)见到那有块板子上仿佛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9.①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山间流传着神话传说,充满神秘传奇色彩。
②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如“吴王岘”“陶母庙”等,与孙仲谋和陶公等历史名人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分析】
6.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①句意:
有人叫“燔山”。
或:
有人。
②句意: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
或许。
(2)①句意:
陶公治理武昌。
治:
治理。
②句意:
就惩治我的过错。
治:
惩治。
7.
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
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可断句为:
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故选B。
8.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如:
像。
垂手:
手垂下。
(2)彼:
那。
亡:
消失,没有。
9.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从“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可知,关于山的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充满神秘传奇色彩;从“今犹谓之‘吴王岘’”“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治武昌”“今山中有圣母庙”可知,樊山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和许多人物故事有关,如孙权、陶侃等,有悠久的历史。
【点睛】
译文:
从我居住的临皋亭顺流而下,河水往西流,直到停泊在樊山的地方,是樊口。
有人说应该称为“燔山”。
大旱之年在此烧山,那些烟雾如飞龙般升天而降雨;也有人说是因有樊氏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不知哪种说法是对的。
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
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
孙权之仆谷利以刀胁迫舵手,使船停泊在樊口。
孙权就从樊口开凿山路回到武昌,现在仍称为“吴王岘”。
岘上有洞穴,泥土呈紫色,可以用来磨镜。
顺着山道向南可以来到寒溪寺,再往上是曲山,曲山顶上的即位坛、九曲亭,都是孙权的遗迹。
西山寺的泉水清冽甘甜,名为菩萨泉,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
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昔时治理武昌,后患病乘船返乡,最后死在樊口。
现在追索陶公遗迹,使人不由感到凄凉悲伤。
孙权曾在樊口狩猎,猎得一只豹,忽见老妇问他:
“为何不捉那豹子的尾巴?
”问完便消失了。
现在山中有圣母庙,我十五年前曾到过那里,好像见到有块板子上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10.B
11.芒种前后抢收麦子;收麦后的第一顿馍;借面与还面。
12.
(1)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子比作汗,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的来之不易,体现农民的辛苦。
(2)叠词,“热乎乎”既指馍刚蒸起来很烫,更指馍带给人的满足感,以及吃馍时美好的回忆给人温暖。
13.娘勤劳能干,踏着月光下地,割麦子快;她淳朴厚道,总会多还一些面给别人。
14.民间俚语通俗易懂,表明农人珍惜粮食的态度;点明中心,抒发农人对粮食的敬畏之情。
【分析】
10.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一段“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等句子可知,庄稼人非常珍惜粮食,认为粮食落到肚子里才算不浪费,不管是落到人的肚子里还是动物的肚子里,母亲让鸟雀把麦穗叼干净了才开始犁地是珍惜粮食的表现,不是为了方便犁地,B错误,选B。
11.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第二到第四段“‘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一:
芒种前后抢收麦子。
(2)结合第五段到第七段“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二: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
(3)结合第十一段和第十二段“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
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三:
借面与还面。
12.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答题思路:
判断手法——分析效果——感情。
手法判断。
“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把麦子比成汗珠,可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效果分析。
结合“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可知,“一仓麦”写出麦子的多,“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麦”就是“一仓汗珠”,写出了汗珠的多,进而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的来之不易,体现农民的辛苦。
(2)答题思考:
词语本义或词性——语境义或效果——感情。
词性。
“热乎乎”是叠词,指非常热。
语境义。
“热乎乎”在这里用来形容多年后某个特定时刻,馍在胃里的感觉,是热的、暖的。
结合“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
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可知,作者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当年吃下去的馍是刚出锅的馍,那馍因为刚蒸出来很烫,这种感觉一直留存在记忆里、胃里。
结合第十一段“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可知,那个年代能吃到馍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吃到会感到格外幸福、满足,这份满足也留存在记忆里、胃里,是热乎乎的。
结合第七段“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可知,那在父母身边吃馍时热乎乎的幸福感、满足感是记忆中美好的存在,多年后回想起来,心灵的温暖带动胃的热乎乎记忆,热的不仅是胃,更是内心。
13.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结合第三段“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
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可知,娘踏着月光去割麦子,同时为了快割,一行割完才直身擦汗,看出娘勤劳能干。
(2)结合第十一段“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
我说:
‘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
’娘瞪我一眼:
‘你懂啥!
’”和第十二段“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可知,每次在还借的面时,母亲总会多还一些,看出她淳朴厚道。
14.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