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6747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docx

白居意经典诗词及赏析八首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放言:

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君:

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法:

办法,方法。

决:

决定,解决,判定。

狐疑:

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钻龟、祝蓍(shī):

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

试验,检验。

辨:

辨别,鉴别。

材:

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期:

期限。

篡(cuàn):

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

假如,如果,假使。

便:

就。

复:

又。

周公:

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

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mǎng):

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

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放言:

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君:

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法:

办法,方法。

决:

决定,解决,判定。

狐疑:

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钻龟、祝蓍(shī):

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

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

试验,检验。

辨:

辨别,鉴别。

材:

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期:

期限。

篡(cuàn):

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

假如,如果,假使。

便:

就。

复:

又。

周公:

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典故:

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

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mǎng):

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

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

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此诗为第三首。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代: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注释

奉和:

做诗词和别人相应和,达到一唱一和的效果。

令公:

即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裴度(765年至83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因为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

又绿野堂为裴度之宅,所以这里的令公是指裴度。

绿野堂:

唐代裴度的住宅名,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南。

《旧唐书裴度列传》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开:

创立,建设。

物华:

万物的精华。

桃李:

代指学生。

赏析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

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

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

邯郸(Hándān):

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冬至: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驿:

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抱膝: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

影子与其相伴。

夜深:

犹深夜。

远行人:

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

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

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其感人之处是:

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

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

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梦微之

唐代: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注释

微之:

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

漳浦:

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

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

指微之去世。

阿卫:

微之的小儿子。

韩郎:

微之的爱婿。

夜台:

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

茫昧:

模糊不清。

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梦中乐天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泪水打湿了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

时年,乐天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

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

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

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乐天说他自己在漳浦这个地方已经生了几次病了,长安城草生草长不知不觉已有八个年头。

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乐天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

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够像草生草长一样该多好,就像乐天17岁时写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乐天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乐天也身赴黄泉。

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

乐天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

孤高、正直、磊落、坦荡。

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

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亲人活着时,我们是羞赧于将悄悄写下的那些关于他们的赞美文字与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让他们本人看到。

而今,祖父魂归大地、深埋黄土,他在人间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与已逝世13年的祖母合埋了。

写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祖父总是在清明前后轻轻擦拭着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着擦着就出神地望着。

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谁又来擦拭他崭新的祭框呢?

有关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会知晓了。

他早年因公致残的左腿,还会风湿发作吗?

黄泉该是个湿冷的地方吧?

想到这些,我已经受不住了。

有句话是残忍的:

“我们将会死去很久”。

乐天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

拉法特曾说: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乐天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

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乐天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是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是元稹的女婿。

他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道这些吗?

高寿的乐天目睹了后辈们的离去。

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活着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地将人世间的新鲜事儿祷告给死者,纵然知道是徒劳,还是怀着这份希望。

《古诗十九首》中有言: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当乐天看着去者已去经年,而来者亦已成去者,这是多么大的内心荒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浅品《梦微之》,我品味到了这世间有一种真情———相濡以沫!

 

南湖早春

唐代: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

南湖:

彭蠡湖,即鄱阳湖。

《太平寰宇记·江州》:

“彭蠡湖在(德化)县东南,与都昌县分界。

”湛方生《帆入南湖诗》:

“彭蠡纪三江,庐岳主众阜。

"

早春:

初春。

风回:

春风返回大地。

云断:

云被风吹散。

返照:

阳光重新照射。

乱:

繁多。

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

碎红:

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

发:

开花。

水苹:

水上浮苹。

翅低:

飞得很低。

白雁:

湖边的白鸥。

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黄鹂:

黄莺。

不道:

不是说。

鉴赏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

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

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

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

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

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

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

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

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

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

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

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

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

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

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

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

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

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

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

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

说黄鹏“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

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鹏“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

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

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鹏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

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

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

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

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

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

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

赏析

  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

  苏轼评论王维的山水诗,以为“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此,“诗中有画”可以说是我国优秀山水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

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

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

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

“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

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

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

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

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

  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他却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

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

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

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诗人不仅无心欣赏妩媚可人的早春景色,反而心情郁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势衰微,朝政黑暗,而诗人既无救国良策,也无谏言之径,无能为力,心中之沉痛可想而知。

这种隋况下,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并没有兴致欣赏早春美景。

而且,春色愈美,山水愈可爱,就愈让人害怕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