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509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练习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

子胡儿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⑵儿女()⑶俄而()

⑷欣然()⑸差可拟()⑹未若()

⑺因风起()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句:

 

《咏雪》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②"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       )   ⑵太丘舍去(       )   ⑶去后乃至(       )   

⑷尊君在不(            )(       ) ⑸待君久不至(                )   

⑹相委而去(       )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     ⑼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

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

说说你的看法。

答:

6.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

“(我父亲)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那人就发起脾气来,骂道:

“真不是人!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

”元方说:

“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3.知: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4.乐:

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4.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8、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虽有佳肴》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13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

()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学学半古义:

()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6、

(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女娲造人》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灵敏(      )

掘起(      )      掺和(      )                 踪迹(      )

二、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三、填空、简答。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女娲造人》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   )起一团黄泥,(   )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现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1.解释:

兴高采烈:

                                      

2.在文中填上所缺的动词。

3.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体现了神话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

学杂费总计97.5元。

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

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

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

“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

”现在,他考上了,面且成绩拔,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

”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

“妈

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

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

猛然,她问:

“是不是钱不够?

”他还能说什么呢?

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

母亲说:

“娃,你等着!

”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

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

“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

”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

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

“进来吧!

”老师说。

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

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赫然________ 

(2)颤颤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

“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

5.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的情感

6.第⑦段在“啊”后面连用“!

”和“?

”,其作用是_______          。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

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以“无题”作题

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

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

意味深长

能引起读者

深思

给人以启迪

《女娲造人》课外语段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女娲造人

⑴开天辟地之后,世界上充满了勃勃生气,草木遍于原野,江河奔流四方,猛兽出没,飞禽翱翔,鱼龙沉浮,到处涌动着活力。

女神女娲目睹世间万象,非常高兴,A不知什么原因,她的心中总是隐隐浮起一种孤独感,总觉得万物之中还缺少一股灵气。

  ⑵一天,女娲来到河边,在静静的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

这时,她才猛然醒悟到,B世间有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的生命,相互说说话,不是可以解除孤独和寂寞了吗?

C女娲决定按照自身形体塑造新的、更有灵气的生命。

  ⑶①女娲挖了大量黄泥,掺着河水,对照着自己的倒影,揉捏起来。

②很快,第一个泥娃娃便创造出来。

③这个泥娃娃刚落地,就蹦蹦跳跳,吵吵闹闹,十分神气。

④女娲心中非常满意,对自己的杰作反复欣赏,决定取名为“人”。

⑤他们容貌不同,性格相异,举止有别。

纷乱的人群,围着女娲,欢呼跳跃,但是转眼之间便离开了女娲,分散到世界各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⑷女娲心中充满温暖,兴奋激动,捏出一个又一个的泥娃娃,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疲劳不堪。

但是,世界实在是太大了,D女娲怎样拼命工作也无法满足需要。

女娲停下手来,想了想,终于找到一个省事的办法。

她从山崖上摘下几根藤条,编成一根神奇的绳子,把绳子的一头抛到水中,一头牵在手上,然后用力一挥,搅混了水中的泥浆,再使劲一抖,顿时,满河的泥浆点四处飞溅,落到哪里,哪里使跳出一个个、一群群的活人。

没有多长时间,整个世界都布满了人。

⑸从此,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存下去。

  1、给加粗字注音。

   ⑴ 女娲:

____________ ⑵ 掺着河水:

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

  ⑴ 勃勃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疲劳不堪:

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⑶自然段漏缺一句话:

“她劲头十足,不停地掺水和泥,捏出各种各样的人。

”请你把它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

   A、①与②之间B、②与③之间C、③与④之间D、④与⑤之间

  4、第⑶自然段第④句中的“人”,打上双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 D、讽刺或否定

  5、依次填入文中A、B、C、D处关联词语,较恰当的一组是(  )

   A、但如果所以无论B、但如果于是无论

   C、而且只要于是尽管D、而且只要所以尽管

  6、这篇短文可分三部分,请“‖”画在下面。

    ⑴ ⑵ ⑶ ⑷ ⑸

  7、对各段段意概括有误的一组是(  )

A、第⑴自然段写女娲感到孤独。

B、第⑵自然段写女娲决定造人。

C、第⑶自然段写女娲造人且为他们取名。

D、第⑷自然段写女娲很疲劳,终于停了下来。

  8、判断下列理解本文的正误。

   A、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

(  )

   B、这篇神话赞颂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  )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  )

   D、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盘古开天辟地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⑶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⑷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

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⑸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

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

——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⑹天和地分开以后,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