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46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积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积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积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积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积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积散.docx

《五积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积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积散.docx

五积散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90克、橘皮、枳壳、麻黄各180克、苍术720克、干姜120克、桔梗360克、厚朴120克上药并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本方主治寒湿为病。

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消积。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素有寒、食、气、血、痰五积。

症见恶寒身热,头痛身痛,无汗,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妇人经水不调,舌苔白腻,脉象浮迟或浮弦,重按乏力等。

方中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干姜、肉桂温里散寒,共除内外之寒,同为主药。

甘草、白芍和里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散满,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共为辅药。

芍、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除满闷,共为佐药。

茯苓利水化湿为使药。

诸药共组成表里双解、气血同治、痰食并消、兼能调经的方剂。

本方与防风通圣散同为表里同治之剂,但本方为解表温里,防风通圣为解表攻里。

参苏饮(方见后)虽然也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之证,但主用于老年人或虚弱之人,既受外邪,又无力抗邪外出。

方中有人参匡正祛邪,发散之中又寓有益气扶正之力,本方则解表、温里、消积,无益气之功。

内有蕴热外受风寒者,忌用本方。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五积散

五积散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白芷90克川芎90克炙甘草90克茯苓90克当归90克肉桂90克芍药90克半夏90克陈皮180克枳壳180克麻黄180克苍术720克干姜120克桔梗360克厚朴120克上药共研粗末。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顽痹,闭经,痛经等病症。

例如:

(1)顽痹治疗2例,均获卓著疗效。

其中1例病已l年,近八九日寒热交替发作,伴关节疼痛。

结果:

服用工0剂,诸症大减,继进10剂,基本痊愈(《四川中医》1987年第2期)。

(2)闭经本方治疗。

患者月事4个月未来潮,曾服桃红四物汤无效,面青肢冷,脉沉紧苔白,带下清稀量多。

结果:

服药1剂后,汗出,诸症减半,唯少腹隐痛;原方去麻黄,加川栋子、玄胡、郁金,服2剂,脉和经通,诸症俱愈;遂用八珍汤加味,以善其后(《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3期)。

(3)痛经本方去桔梗、麻黄、白芷,加制附子、玄胡、丹参,治疗因经期受寒而致痛经、病已3年者。

结果:

服药2剂后,腹痛消失,余症皆除;嗣后每行经前服上方l剂,未再复发(<黑龙江中医药》1988~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之证。

方用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伍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佐以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治寒、气、血、痰、湿五积之症,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身热无汗、胸闷呕吐、拘急腹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可加煨姜三片、盐少许治之,感冒头痛体疼、恶寒发热等,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嚷症因脉治>五积散,即本方去当归、芍药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五积散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

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个方剂也是同样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断被广泛应用着,一个是藿香正气散,一个是五积散。

尤其是五积散,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下面就从五积散的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积的:

麻黄,白芷:

散太阳、阳明之风。

干姜,肉桂:

温太阴、少阴之寒。

苍术,厚朴:

平胃燥湿。

(平胃散)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

化痰理气。

(二陈汤)当归,川芎,芍药:

活血化瘀。

桔梗,枳壳:

升降开合。

从中可以看出,时方的组成对应的往往是有形的积滞,多从脏腑用药。

与经方通过六经辨证,从六经气化的规律调节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经的开合枢属性与四时六气相应为角度的制方原则大不相同。

可以说,经方对应的是证,时方对应的是病。

证是病的前提条件,病是证的表现形式。

经方通于六经,时方拘于一时。

一为本,一为末。

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时方与经方并称,由来久矣。

经则经久不变,从经典出;时则与时俱进,由时人造。

一为常,一为变,知常方可达变;一为本,一为末,得本自不愁末。

二者关系,可作如是观。

内经云:

治必用方。

方者,据于理而依于法,然后合为药。

可以养生,可以治病,可以为天下式,可以为万民则。

时方比于经方,则易解而难用。

易解者,其理浅而近;难用者,其法粗而疏。

以五积散观之,虽不难取效于一时,而终难呼应于六气;昧于理而明于法,粗于方而精于药。

此其陋也。

而时人颇喜之,此其所以称为时方耶?

(作者:

三七生)关于五积散的临床应用的帖子(作者,董飞侠)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

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

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

笔者用于内外妇儿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  魏某,男,43岁,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诊。

患者3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

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

处方:

五积散加鸡苏散。

上药1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

再进二剂,诸症全除,病变向愈。

按:

胃肠型感冒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以卫表失和及中焦脾胃运化失健的症状为主,治疗重在解表化湿,运脾和胃。

五积散能温散表里,行气祛湿,用于治疗本病多能收效。

为加强解表化湿之功,每加用鸡苏散、豆卷之类。

  二、急性胃肠炎  刘某,男,5岁,2000年8月3日初诊。

患儿一天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肠鸣、恶心呕吐、便泄如水,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重,舌淡,苔白腻,脉浮。

证属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困遏脾阳。

治宜解表化湿,温中散寒,理气和胃。

方拟五积散加肉桂(后下)2g。

水煎服,日一剂。

连服二剂而愈,诸症悉除。

按:

本例急性胃肠炎乃饮食不慎伤脾,又外感风寒所致。

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缓急止痛,另加肉桂温中止痛,则表解、寒祛、湿化、气畅,故诸症尽去矣。

  三、慢性肾炎  兰某,女,12岁,学生。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肾穿刺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

于1995年3月18日来诊:

全身轻度浮肿,腰背酸痛,恶风神萎,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缓弱。

尿RT:

PRO(++),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

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内困。

给予五积散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连续服用。

每月尿检二次。

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失。

为巩固疗效,续予上方。

嘱其继续服用一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的一面。

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

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曹某,女,47岁,1996年12月6日就诊。

周身肢体关节肿痛伴晨僵一月余。

阴雨天疼痛加剧,患者双手、腕、肘、膝、踝、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肿胀,双膝关节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关节桡骨茎突处可触到一黄豆大小结节,苔薄腻、脉弦紧。

查ESR:

80nm/h,RF:

(+)。

证属风寒湿痹,治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佐以化痰祛瘀。

处方:

五积散加全虫5g、海风藤10g、清风藤10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

上药进服七帖,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转。

原方再进月余,关节肿痛全除,晨僵消失,复查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

按;本例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而发病。

因此治疗上一方面要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散外来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祛内在之邪。

五积散方溶温阳散寒祛风、理气化痰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于一方,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五、痛经  丁某,16岁,未婚。

经期腹痛半年余。

每于经期前小腹冷痛,甚则不能坚持上学,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畏寒,纳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紧。

证为寒湿凝滞。

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选五积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

于经前一周始服,连服三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

后每月于经前服原方三剂,连服半年痛经消除,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

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

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

本患为寒湿凝滞内阻,客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五积散首治寒积,故用其温经散寒,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六、产后风(产褥热)  唐某,女,28岁,农民。

患者1998年5月3日来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后三天,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及四肢关节疼痛。

血检:

白细胞12x109/L,中性72%,淋巴26%,体温39.8℃,西医诊断为“产褥热”。

经用抗菌素治疗三天效果不显。

中医会诊:

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微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

证属阳衰阴盛,寒邪外袭。

治以解表温里,扶正祛邪。

方用五积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剂。

复诊,诸证减轻,继进原方二剂。

诸症悉除,痊愈出院。

按:

由于产妇多虚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见气血失调,且易受外邪侵袭,而产生各种病证,故治疗一般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宜温宜补。

剖析“五积散”之药味,实由“四物”、“麻桂”、“二陈”、“平胃”诸方化裁而成,聚温补、行散于一方,既能调补气血,消散瘀滞,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

故以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多获满意效果。

  七、不孕症  周某,30岁。

结婚后六年未孕,经中西药治疗无效。

患者肥胖,平素两少腹经常隐隐作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温,畏寒阵作,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胸闷头昏,纳呆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输卵管碘油造影示粘连、积水。

证属寒湿痰浊,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

治拟温经散寒,顺气化痰,活血化瘀通络。

取五积散加香附10g、鹿角胶、龟板胶各6g。

经期服药三剂,经量中等,色转红,腹痛大减。

后于每月经期服上方三剂,治疗一年后,怀孕十月,顺产一男。

本案肥胖之人,痰湿之体,复因脾虚失运,肾虚失温,湿聚痰盛,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而不能摄精成孕。

用本方温里祛寒,行气活血,和气散结通络,补肾调冲任,而获痊愈。

  运用五积散贵在辨证,只要证属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温阴邪,寒、食、气、血、痰之郁积,均可加减应用,并可获良效。

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本方。

歌曰: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温中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用各充。

”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

再加姜、葱。

原方麻黄、苍术、枳壳、桔梗量最重,原为表有风寒、里有邪滞、气血津液流通不畅、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已成;治重解表温里、流通气血津液。

临证舌苔白(厚)腻无热像确是一首高效验方。

蒲辅周医话五积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用法】苍术桔梗各二十两(各600g)枳壳陈皮各六两(各180g)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各90g)厚朴干姜各四两(各120g)麻黄,去根节六两(180g)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次入枳壳、桂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每服二钱,加生姜、葱白煎,食后热服。

【本方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方义讲述】下面还有一个解表温里的五积散,这个五积散,治疗寒湿气血痰,但是它主要一点,是治寒的,内外之寒,所以它原书上原来前面还有个帽子,治少阴伤寒,就象麻附细辛,麻附甘草这样的方子,它只是用后世一些,不用暴烈之品,同时它这个证也不见得有少阴虚寒、阳虚的现象,所以它用了温里解表,由于温里解表,同时就用了和血的药,这个方子它跟防风通圣类似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用药呢由于目的不同,一个是清,一个是温,那么在这里面需要注意一点,它不是用的桂枝,而是用的肉桂,所以它根据它少阴伤寒,也就是它寒受的深,在里在下,所以它在用一派解表药的同时,它用了肉桂,它并没有用桂枝来配麻黄,所以这整个的一派药就这么个意思来理解它,这个方子凡是内外俱伤于寒,又有痰,甚至妇科,素来有寒痛痛经的,又在经期受了感冒,用这个方子,就是素来里有寒,下焦,用这东西比较合适,其它的情况还是少用,因为这个方子究竟大,究竟乱,它的乱就是要照顾到几个方面,我们在治疗类似病的时候,完全有其它的方子更适合,而且可以组织的更精炼一些,你比如这个里面,如果不是月经的问题,当归,川芎完全可以不用,没有血分证可以不用,它有肉桂,有麻黄,它可以气血营卫都通,所以表里双解就把这些介绍一下。

名称:

五积散组成:

石榴皮2分,荆三棱2分,巴豆2分,五灵脂2分,甜葶苈2分,大戟2分,芫花2分,甘遂2分,杏仁2分,大黄2分,乌梅2分,盐豉2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一六八。

主治:

五积六聚,并酒积蛊气所伤。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温酒调下,病重2钱。

如为丸,以醋打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15丸至30丸。

伤酒,葛根汤送下;伤食,盐汤送下;气蛊,木香汤送下;水蛊,樟柳根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药以头醋3碗,煮尽干,于砂锅内炒黄色,加陈皮、青皮、木香、瞿麦、豆蔻、砂仁6味在内,一处相和,研为细末。

名称:

五积散组成: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出处:

《理伤续断方》。

功效: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

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助气催产。

解表温中,消痞调经。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

阴经伤寒,脾胃不和。

太阴伤寒,积聚腹痛。

感寒发疟初作。

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

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

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

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

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制备方法: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

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

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

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

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2.《方剂学》:

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附注: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得效》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名称:

五积散组成:

苍术2钱,白芷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川芎2钱,银花1钱5分(姜汁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厚朴(姜汁炒)1钱,枳壳1钱,粉草1钱,煨姜3片。

出处:

《白喉全生集》。

主治:

白喉寒证,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头项强痛,身重,恶寒发热,咳嗽结胸,声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五积散组成:

苍术20两,桔梗10两,陈皮6两(去白),吴白芷子两,厚朴2两(去皮),枳壳4两(麸炒),官桂(去皮)春夏用3两,秋冬用4两,芍药1两,白茯苓1两(去皮),当归2两,人参2两,川芎1两半,甘草3两,半夏1两(洗7遍),干姜春夏用1两半,秋冬用3两。

出处:

《博济》卷二。

主治:

一切气。

阴气伤寒,或脾胃不和,内伤冷食,浑身疼痛,头昏无力,或痰逆,或胸膈不利、气壅,或多噎塞,饮食不下,及元气攻刺,两胁疼痛;女人血海久冷,月候不匀,走疰腹痛及不行,或产前胎不安,伤胎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者。

用法用量:

以末2钱,水1盏,煎至7分服。

制备方法:

上各洗净,焙干。

除官桂、桂壳另杵外,诸药同为粗末,分作6分,于大铁锅内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黄熟为度,不可令焦,取出以净纸衬,安板床下,候冷,却入前枳壳、官桂末和匀,密器内收贮。

加减:

若阴气伤寒,手足逆冷,或睡里虚惊,及虚汗不止,脉气沉细,面青,或手足冷,心多呕逆,宜入顺元散1钱,同煎热服;如妇人生产痛阵疏及艰难,经2-3日不生,胎死腹中,或产母顿无力,产户干,宜入顺元散同煎,以水7分,酒煎数10沸,相次吃两服;遍身烦热头痛,每服更入葱白1茎,豉7粒,同煎服之。

名称:

五积散组成:

白芷3钱,桔梗3钱,当归3钱,陈皮6钱,川芎2钱,甘草2钱,茯苓2钱,枳壳2钱,半夏2钱,麻黄2钱,肉桂4钱(姜汁炒),厚朴4钱(姜汁炒),生姜3片,葱白7枚。

出处:

《周慎斋遗书》卷八。

主治:

肿病,脉浮无力。

用法用量:

为散服。

名称:

五积散组成: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桂心、半夏、枳壳。

出处:

《症因脉治》卷四。

主治:

寒积泻痢。

名称:

五积散组成:

白芷2分,川芎2分,桔梗1分半,芍药2分,甘草(炙)2分,茯苓2分,当归2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陈皮5分,枳壳5分,麻黄5分,苍术1钱,厚朴4分。

出处: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主治:

冬月痘出不快。

用法用量:

上除桂、枳2味别为粗末外,12味锉细,慢火炒令转色,摊冷,次入2味末,令匀。

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