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6227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docx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物理作业

1.结合你的教学观察和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适时、恰当地运用讲述与讲授这一基本功的。

答:

讲述与讲授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事件、论证道理、说明事物,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来谈一谈:

如沪粤版八年级《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教学片段

师:

在很久以前,英国人买卖布匹是用腰围来计量的。

有一天,一个买布人和一个卖布人争吵起来了。

原来,买布人是个胖子,他根据自己的腰围量出的腰围数少,想少负钱。

可卖布人不干了,他是个瘦子,根据自己的腰围量出的腰围数多,想多收钱。

于是发生了矛盾,两人争执不下,告到了皇帝那儿,两人各陈己见,皇帝也觉得似乎各有道理,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他仔细观察了两人的腰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两人的腰围不一样长,怎么办呢?

假设你是这位皇帝,如何解决呢?

生1:

选一个标准身材的人来量。

生2:

选一个标准的尺子来量。

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选择的这个标准量就叫做单位。

对于单位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作定量比较时,确定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单位的内涵。

这部分对于初二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深奥、抽象。

教师此时,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段小故事,教师采用讲述式,简洁明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放松心情、引起注意、提高兴奋点,有效地创设了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巧妙地利用风趣幽默的小故事,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并对本节难点的教学起到了简化的作用,使学生终生难忘。

再如:

沪粤版八年级《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片段——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师:

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演示实验:

将响着的闹铃放在钟罩座上,盖上钟罩,让学生听从钟罩内传出的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尽罩内的空气,同时让学生聆听。

师:

闹钟仍在响,但听不到声音,为什么?

生:

因为钟罩内的空气被抽掉了。

师: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生2: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声音的传播中,关于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并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解决这一知识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该事例,我体会到讲述与讲授要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怠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采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集中,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紧扣关键,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2. 你认为在教学中,倾听与对话具有哪些作用?

教师应如何运用倾听与对话的教学基本功?

答:

倾听与对话的作用:

(1)倾听与对话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2)倾听与对话是保障有效教学的根本措施;(3)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倾听与对话的主要途径。

教师运用倾听与对话基本功应做到:

(1)倾听与对话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

倾听是前提,对话是根基,有效地倾听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

(2)倾听与对话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这一基本功的关键在于要有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3)倾听与对话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的基础上的,要做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4)倾听主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对话要追求真实深刻,有生成。

3.在你的教学生涯中,开发过哪些教具?

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开发过的教具有:

浮力原理演示改进装置、简易幻灯机、自制望远镜、潜望镜、自制弹簧测力计、自制土电话、自制垃圾桶(杠杆原理)等。

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学习使用教具,反复操作,务求真正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功能;

(2)周密地准备。

平时要使教具处于完好状态;(3)选择合适的时机。

演示与讲解内容要结合紧密,可在讲解之前演示,便于引发思维,也可以在讲解后出现,便于验证与巩固所学知识。

过早或过多地展示教具、学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削弱教具具有的启发作用;(4)把观察的现象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事先想好演示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选好演示实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5)强调事后整理。

不只是整理实验仪器,还要归纳实验结论,整理也是一种能力;(6)不要过分依赖教具、学具。

有的教师认为出示教具、学具,必然会使学生兴奋,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用教具、学具取代讲授,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做往往收不到满意的效果;(7)有些材料不宜用来开发教具、学具,如为了保证安全,不宜使用带有微量放射性的荧光材料,水银、火药、含铅量多的粘土与没有进行磨边处理的玻璃片等都不宜使用;(8)为开发教具、学具而搜集的日常生活用品应该是清洁的。

不要使用发霉、变质的东西,不要使用印有不健康图案的纸片。

4. 请设计一节应用实验演示或实验指导进行教学的实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的。

答:

如《大气压强》教学片段

师:

(演示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空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

生(共同回答):

会掉下来。

师:

为什么都说会掉下来呢?

生:

小试管受重力的作用。

师:

那我们就看看实验现象吧!

实验操作:

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水逐渐滴下的同时缓缓上升。

生:

啊!

怎么会这样?

师:

是什么原因使小试管上升的,我们学了这节课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演示了大气压的作用。

以往教师在讲本节课时都是与固体、液体压强作对比分析,即固体由于有重力,所以对支撑它的表面有压强,液体由于也受重力作用并具有流动性,不仅对容器的底部产生压强,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我们的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这厚厚的大气也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和液体一样也具有流动性,那么大气有没有压强呢?

这样的引课,比较简单,但没有生动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述总是没有太多的兴趣,学生不会因为这样的引入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个开端不容易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引入的效果不理想。

而本情形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主导调控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本情形中教师通过实验后的启发思考和逐步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是看完热闹就了事,而是带着问题走进新课的学习。

5. 请设计一节应用合作学习组织进行教学的实例,并说明你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所要收到的教学效果。

答:

如《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设计片段

1.介绍实验器材,交待学习任务

教师发给各实验小组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等实验器材,要求将其连成电路,使灯泡发光,早就按耐不住兴奋的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连起电路。

随着各组实验的成功,教师选择两组连接类型不同的电路,利用实物展台展示,让学生找差别。

再根据用电器连接的特点给不同类型的电路起名。

学生们展开想象力,起了各种名字,当有的学生根据本节标题,提出串联和并联时,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更形象、准确。

2.根据实验现象,寻找各电路特点

教师让学生分别连接串、并联电路,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各种电路的特点。

教师此时主要是组织学生,收集实验中发现的共同问题,选择典型案例或典型问题用数码相机及时拍下,在总结时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学生交流分析并纠正。

实验后由各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帮助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亲自参与了实验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

教师用一些基本电路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发言就很踊跃。

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找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不仅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也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电路是并联,哪些电路是串联。

针对部分学生对“电”的畏惧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现实,以及由于刚刚接触电学,学生接受难度大的特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将目标逐项呈现,分阶段合作学习,使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学生合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实现教学目的。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习进程,对遇到的难点,加以必要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及各小组倾听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议,再由教师总结,并进行分阶段检验,获得反馈,及时进行调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本节课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别人意见,实现了同学间友好交往,共同进步。

6.  请设计一个应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教学的实例,并说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沪粤版八年级下《浮力》教学实例

教师先播放学生录制的关于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小故事的录音,并展示学生画的有关故事情节的幻灯片,将学生带入当年阿基米德为解决难题冥思苦想的情境中。

故事情节的发展,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了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真伪的,它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各种器材做实验,探究物体浮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以及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多少。

由于器材不够,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器材,不同方法做实验。

实验后通过交流,学生达成共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那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测浮力有几种方法(由于器材不同引发出这个问题)?

哪种方法更好?

教师让学生回顾或重新做实验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有些学生发现,不同实验小组将相同物体完全浸没时所受浮力却不同,有些同学观察到随着物体浸入体积的增加,浮力逐渐增加。

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论证,最后大家认识到影响浮力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又提出一系列生活中的浮力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在水中能漂浮,有些人却会沉底?

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沉底,而更重的军舰却在水中漂浮?

为什么有些气球能飞上天,而有的气球却不能?

结果这节课是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很兴奋的学习状态,不但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课铃响了,学生却不愿意下课,教师只好将一些问题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教师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将教科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但由于溢水杯的数量不够,只能让部分学生用量筒,借助密度知识进行实验,没想到这个不利条件却在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后专家点评: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氛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整个过程,不但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了条件。

同类实验,教师在一节课中只能做一种,甚至只能做一次,而学生分组却能同时做多种,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些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课,讲多少遍也记不住,实际上这是学生对所教的课不感兴趣造成的。

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使其感兴趣,积极参与,一旦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7、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通过情感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

答: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现代教育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归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何种程度,往往不只是由智力因素来决定的,而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沪粤版》九年级“其他简单机械”的教学

师:

在你们的前面有一袋沙子,质量是55kg,我的任务是要将它送到2m高的平台上,你们谁能帮我送上去,我会很感激你的。

(一个真实的情景,一个实实在在的任务,在教师真切的请求后,让学生短暂地思考和讨论。

生1:

用省力杠杆,像古代的桔棒,将沙袋提上去。

生2:

可以用费力杠杆,像钓鱼杆一样,几个人将它提上去。

生3:

我还是找个同学一起拎上去。

生4:

利用桌上的滑轮将沙袋提上去。

师:

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看来你们真的动脑筋了,那么在这些方法中能不能再选出一个更可行的办法呢?

(学生讨论、分析。

生1:

不能用省力杠杆,因为它太费距离,要将沙袋提到2m高的平台上,动力作用点就要移动大于2m的距离,这样很不方便。

生2:

费力杠杆倒是省距离,但是太费力了。

生3:

两个人抬上去也可以,就是太原始了,应该不是最好的办法。

生4:

用滑轮最好,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将沙袋提上去。

(学生一致同意用滑轮。

师:

很好!

这儿就有一个装置能满足你们的要求(把一个定滑轮挂在2.5m高的梯子顶端,绳子的一端系在沙袋上,另一端穿过定滑轮向下)。

现在利用这个滑轮把沙袋拉到2m高处,谁想试一试?

生1:

陈×(瘦小的学生)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将沙袋提起。

生2:

李×(又高又胖的学生)一用力就将沙袋提起。

师:

同学们看这种方法可不可以呢?

生:

完全可以。

(又高又胖的李×将沙袋提到半空中后,紧接着教师又让瘦小的陈×握住绳子,交待他千万不要松手,无论如何也不要松手。

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如图所示,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同时在心中产生了疑问,激起了探索、学习的兴趣。

师:

那么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一个什么仪器?

生:

滑轮。

师:

用滑轮很方便地完成了我们的任务,同时我们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李×将沙袋提起了,陈×不但没有将沙袋提起,反被沙袋提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有关滑轮的问题。

(板书:

§13.5滑轮)

教师具有和蔼、宽容、阳光的特点,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愿意和她交朋友,无话不说,在她的课堂看不到学生因为害怕教师而紧张或因不怕教师而放纵的现象,任何时候走进她的课堂,都感到比较自然随意,“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学生对物理学习也有了浓厚的兴趣,物理课堂呈现的现象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经常讨论声音一片,刚一看也许觉得这课堂怎么这么乱,还能上好课吗?

再一瞧,学生的脸像花一样的绽放,心情愉悦,神情专注,那表情就像准备随时要发言一样,这样上课能没有效果吗?

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由热爱教师到热爱教师所教的学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使班级整体成绩得到提高。

爱因斯坦说: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能有效地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兴趣、毅力以及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的自然提升,以非智力因素为动力,不但在课堂上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

8. 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具有哪些作用?

教师应如何运用即时评价的教学基本功?

答:

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如当学生答错时,我们仍然要说一声“再想想”或“别着急,放松一下”,通过即时评价的激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PK的方法进行即时评价,以此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和集体荣誉感;(3)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

教师循循善诱的即时评价体现了师生之间融洽的、民主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和学的高效实施;(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即时评价,教师能获得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再提高、再发展。

如教师在即时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及反问等不同方式的反馈,可以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自己的即时评价用语,不断地积淀教学经验,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运用及时评价要做到:

(1)避免空泛性。

赞扬固然重要,但不是任何表扬都能给学生以成功感的。

如果完成一项任务并没有付出努力,就轻易获得了“表扬”,学生会觉得这种“表扬”没有含金量。

在这种空泛性的“表扬”中形成的成功体验是虚假和不堪一击的;

(2)注意目标性。

常挂嘴边的即时性评价已成教师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就会脱口而出。

它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像顶大帽子,扣在谁的头上都行。

这种漫无目标的评价必然会失去其导向性功能,评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有效性作用;(3)强化全体性。

即时评价要在教学中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阳光般的评价。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能说会道的,也有不善言辞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学优生,只会泯灭其他学生的自信。

这种只关注个别学生而不顾及大多数学生心理感受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要力戒的;(4)使用适度性。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得出结论:

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对他的吸引力。

即时评价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过度地使用也会使学生把学习目标置于脑后,更在乎当前的奖励,因此,教师的即时评价不宜过多,要适度。

9. 命制一道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探究试题,并简要评价所体现的创新点在哪儿。

答:

探究性试题的设计离不开主要的物理知识,但是如何在考查主要知识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避免简单地重复物理定律内容和重复课本上的探究实验来命制形式上探究性试题,这就必须要通过在新异的情景中应用主要物理知识来考查探究能力,并能通过这样的试题反映出学生真正的探究思维,具有类似真实情景的探究行为。

例题:

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结合相关知识,可以推得F浮=ρ液V排g,从而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除上述两个因素外,浮力的大小是否还与别的因素有关?

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是:

物体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针对这个问题,小明同学选择了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作为实验器材进行探究,请你帮助小明继续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

(1)将橡皮泥用细线拴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泥的。

(2)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

(3)改变,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

(4)再次。

实验结论:

你如何根据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得出探究的结论:

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同时这个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个题目中,需要学生灵活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充分显示出学生用科学知识去做科学决策的能力。

其次,此题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考查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和实施物理实验的能力。

通过新的物理情景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形式充分发挥着科学探究的魅力,它引导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得到阿基米德原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物理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还存在什么问题。

答:

观察课题: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焦耳定律》

1.制定观察计划,确立观察点

(1)目标达成度的观察

①本节课设计哪些教学活动?

②这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

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④根据教学目标,活动的设计是否恰当?

(2)教学过程的观察

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哪些?

②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什么作用?

记录形式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记录相结合。

(3)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的观察

过度语言的观察;教学方法的适恰度;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应变能力。

2.现场观察记录

在本次的课堂观察中,第一组观察“在学生活动设计的转换过程中,教师过渡语的设计”;第二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手人数和次数反映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组观察“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提问情况”;第四组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五组观察“以学论教,通过学生的表现看教学效果”;第六组观察“教师的无声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第七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第八组观察“学生活动情况”……

3.观察分析与交流(以第一组和第三组为例)

第一观察组:

我们组观察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过渡情况”。

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学生活动:

①尝试用电热切割器切割泡沫塑料块。

②设计切割泡沫塑料块的电路。

③体验用电热切割器切割泡沫塑料块。

④感悟用电热切割器切割泡沫塑料块。

⑤讨论如何控制两个电阻丝中的电流相等。

⑥探究电热跟电阻的关系。

教师的过渡分别是:

①教师演示切割泡沫塑料后,让学生来试一试。

②提出要求:

能不能设计一个电路图,使我们的这个电阻丝安全地切下一块泡沫塑料呢?

③研讨后,问:

“现在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把握连接电路,然后切下一块泡沫塑料?

”④感悟影响切割快慢的因素:

“看哪一组切得最快?

”⑤实验方案的交流:

我们如何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给我们出出主意。

⑥我们要探究电热跟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三观察组:

我们观察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提问情况,设计的统计量表如表:

提问形式

各提问形式的次数

学生回答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情况

回忆式

 

 

 

运用式

 

 

分析式

 

 

综合式

 

 

评价式

 

 

提问总次数

 

4.行为跟进

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交流后,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各位教师分别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本节课中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经概括有以下几点共识。

(1)本节课始终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学设计也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浅入深,逐渐推进,在探究式学习中,先是学生的体验,再是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最后科学探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并使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2)教师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是在师生以问题为主线的互动交流中逐渐推进,并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

(3)师生平等,互动顺畅,学生自始至终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存在的问题:

(1)通常情况下对于教师个体进行课堂观察活动,其观察目的比较模糊,观察过程中记录内容具有随意性,重点不够突出,降低了观察的效率。

(2)观察者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中,会因为自身心理活动的主观因素而影响对观察对象的客观观察,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准确观察甚至是错误的观察。

应该排除自我的主观心理因素,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课堂信息,为科学分析教学过程获得第一手客观真实的课堂观察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