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865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docx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粤教版

粤教高中语文必修4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习《车队与红灯》

一、字词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

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

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

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

(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思维步骤是:

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

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

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

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

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

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

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

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

(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

(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

(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

(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

(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

结论。

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结论)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练习三)

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2、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6页知识短文《评事论理表见解》。

学习《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一、导入

南京“冠生园”因“陈馅月饼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很快便申请破产,这是生产厂家不顾消费者利益而自食恶果的典型个例,那么消费者在月饼消费中又有什么不合理的现象呢?

下面我们便来关注一篇时评: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课堂自学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有哪些论据?

(3)梳理文章的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4)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什么?

”“大”指什么?

三、课堂导读

明确1: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明确2:

论据主要集中在课文三、四段,作者列举的关于月饼包装、材质、价格、礼品化等种种不文明现象。

明确3:

列举现象:

月饼包装花样繁多,月饼礼品化,高档化

分析论证:

不符国情,不合民意

提出号召: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明确4:

小的指作者只从众多的消费现象中选取了月饼消费的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平凡的小事,从小处着笔;“大”指的是揭示出了大问题,即这些平凡小事的本质是人们消费中存在着追求铺张、奢侈等错误思想,对此发出号召,指出消费的正确方向。

四、课文研究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

结论。

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

(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

(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结论,指出怎样去做)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2、论“雅而不高”李景阳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释题:

“雅”为何意?

“不高”为何意?

题目为何意?

——“雅”,高雅。

“不高”,不高雅,不文明,亦为低俗。

题意为:

论“高雅而低俗”的现象。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请在书上找出。

——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就未必不跟“雅”搭界。

(三)文意释疑:

“实证’——实际的证明。

“两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搞成对立的两方面。

“一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再统一起来。

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

(练习一)

——“雅”与“高”应是相应的关系;“雅”与“俗”应是对立的关系;“高”与“俗”也是对立的关系。

(四)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从两方面论证它的存在(中心论点)。

1、硬件(物质条件)“高雅”,软件(精神文明)低俗。

2、外表“高雅”,言行低俗。

第三部分:

论述如何解决“高雅而低俗”的问题。

(练习找中心句)

1、要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2、将“物”(物质环境)与“习”(人的行为)搞成一张皮。

——本文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摆出现象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存在)——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从两方面着手)

(五)中心思想:

(学生概括)

——本文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六)写作特点:

1、事例充分,对比论证。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练习二)

——见第二、三部分。

作用: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语言雅俗并用,简洁活泼。

(练习三)

三、讨论:

俗与雅

翠园中学高一10班蔡睿青

人生在这个俗世里,就注定摆脱不了俗人的称号,对于雅的追求,也不过是俗人的一种玩意罢了。

——题记

春节又到了,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里,其实我并不开心,甚至有些恐惧,这种感觉是自从一天看过新闻后产生的……

每年春节,新闻里就总会报道春运的情况,我对这个特别关心,因为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家乡,每年都要钻上那些一列列的蒸笼蒸上四五个小时,所以每年回去时,我都像去了阎王家门转悠了一圈。

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真俗,但也总算挺过来了,还是鼓起勇气看看今年的情况吧。

新闻一开始便有报道了:

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到车站去了,看着人们大包小包地提着东西,有的甚至把彩电,冰箱都搬上了车,看到他们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不屑地说了句:

“他们真俗。

”但仔细想想,我每年坐车时还不是和他们一样,只是带的东西没他们夸张罢了,但在人挤人的车站里,我也是同样的狼狈。

起初我并不明白人们的意愿的,这么辛苦狼狈为了什么?

但当我回到家乡,看到那里多年不曾改变的景色,看到外婆脸上放心的一笑时,我全明白了。

车站里的人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家。

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们,辛劳了一年后,满载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回到家里,他们的狼狈,为的可能就只是父亲欣慰的笑容,也可能是母亲在向邻居炫耀自己子女在外的“丰功伟绩”时满脸的笑意,只是这么简单……

俗人总会做些俗事,但有时也会附庸风雅。

不知在什么时候起,深圳流行起一股“钢琴热”。

像书,钢琴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雅”,这也正迎合了一些人的心思。

现在,只要买上几本名著或一部琴,在街上走着,也就能昂首挺胸了。

也难怪他们了,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

常听外婆说旧社会的事,忆苦思甜,她说以前的小孩吃都吃不饱,还谈兴趣?

没错,现在的确好了,兴趣可以更广泛了,可“兴趣”两字已经不是那样写了。

子女的兴趣已经变成父母炫耀的工具了。

人们常笑话广东人喜歡问别人吃饭没,或许哪天这句敷衍的话会变成“你小孩学过琴没,多少级……”

我也学过琴,但很庆幸的是,直到现在我还能很明确地知道,我想弹琴。

我仍可以很自豪地跟别人说,我一级也没有,但我喜欢弹琴。

俗与雅,下里巴人与杨春白雪,其实世间只有一种人,也只应该有一种人,叫俗人。

(指导教师刘人云)

讨论题:

1、这篇文章中的俗与雅与课文中的俗与雅是否相同?

2、你是否赞同本文的说法:

“其实世间只有一种人,也只应该有一种人,叫俗人。

四、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5页短文《乘上阅读的快车》。

3、呼唤生命教育张云飞

教学目的

1、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

2、学习掌握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人的生命价值。

2、难点:

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虐nuè待(残暴地对待)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

这里形容精神贫乏。

)销蚀(销损腐蚀)

皈guī依(这里的意思是归属。

二、课文研讨

(一)总体把握:

1、研读课文,释题:

题目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样的句子还出现在文中哪一段?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七自然段。

2、作者用“呼唤”而不用“要”、“必须”一类词,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激切的心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课文第8自然段写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二)结构分析:

1、根据上面的分析,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2、找出第一部分中第1、2、3、5、6、7段的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给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

呼唤生命教育。

①摆现象,指出我国的生命教育不够,必须呼唤生命教育。

②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要求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③21世纪的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④结论。

呼唤全社会都来进行生命教育。

——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4、本文思路:

提出、分析问题(第一部分:

呼唤生命教育)——解决问题(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三)内容研讨

1、造成青少年虐待生命的原因还有哪些?

2、你的父母亲人有否对你进行过生命教育?

3、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三方面?

(第2自然段中)

4、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生命?

(第3自然段中)

5、为什么人的生命意识凸现成为21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

怎样面对这一问题?

(第5、6自然段中)

6、给第5自然段划分层次。

7、什么是生命教育?

(第8自然段中)

8、生命教育表现为哪三个层次?

请用简要的语言对每层进行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第8自然段中)

——①认识生命,学会生存;②认识并实现生命价值;③了解死亡,更珍惜生命。

9、为什么说“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10、你认为怎样才能使生命教育更有效?

(四)中心思想(学生概括)

本文对青少年虐待生命的原因和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现实、珍惜生命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写作特点

1、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自杀和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选择这个令人担忧的重大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重要建议,体现了时评强烈的针对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练习二)

2、充分有力的论证。

3、语言严谨准确。

三、活动练习

第二单元议论文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

教学目的

1、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

2、学习了解政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

2、难点:

政论文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统筹兼顾(统一筹划,各方兼顾)尽心竭力波澜壮阔身先士卒(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二、课文研讨

(一)关于“三个代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提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能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5月将此归纳为“三个代表”。

(二)整体把握

1、研读课文,回答:

标题是本文的论点、论题还是论述范围?

——论题。

2、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根据逐一概括和列写出来。

细细品味课文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论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本质。

(1)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

(2)从我们党的奋斗历史来看。

(3)从“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

(4)它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

第二部分:

怎样学习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

(1)要做到“三落实”。

(2)要像抗“非典”斗争那样。

第三部分:

结论:

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第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本质。

)——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怎样学习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和第三部分结论。

(四)问题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又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些要求的?

要求提出后为什么还要展开具体论述?

——三方面。

用抗“非典”斗争为例展开具体论述,提供了正面的例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五)中心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本文中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8个字高度概括了“三个代表”的本质,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不仅提出了主张,而且对主张展开了充分的论证,以理服人,还对怎样实现这主张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显得十分全面有力,有指导意义。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39页知识短文《复杂长句的理解与运用》和《能言善辩有玄机》。

5、拿来主义鲁迅

学习目标

1、学习鲁迅,正确对待外国(及中国)文化遗产。

(人文)

2、比喻论证。

(知识,能力)

3、反语及运用。

(知识,能力)

学习重点:

1、“拿来主义”内含。

2、比喻论证和反语。

教学设想

运用语文“343”课堂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法,以“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为拎动点,以“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为制高点和增长点,以历史现实实例为延伸点。

语言训练重在反语和对举,思维和迁移重在比喻论证。

采用“目标导学式”。

教学安排

一、预习:

读课文,疏通文意,解读生字词,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二、整体把握

1、学习鲁迅及领袖关于文化遗产的语录:

△鲁迅:

“新的阶段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

”“古人所创的事业中,亦会有后来新兴阶级皆可以择取的遗产”。

“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

△列宁:

“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

2、听读课文录音:

注意生僻词语和反语。

3、检查,解读生字词:

古董(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比喻顽固守旧的人)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大度(大方,有气量)自诩xǔ(说大话,自夸)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

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

很体面,有气派。

)摩登(时髦)孱càn头(软弱无能的人)蹩bié进(跛着腿走进)玄虚(这里指用来掩饰真相、迷惑人的手段。

)国粹cuì(国家文化中的精品。

这里是反语。

)阿剌lá伯

三、重点研讨

1、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讨论:

是分在“是为拿来主义”后面好,还是在“而不是拿来的毅故”后面好。

(强调对上下文意的概括及自然过渡)

2、第二部分:

主张“拿来主义”。

(说明:

先学第二部分是考虑到先易后难。

目标自学:

①集体朗读。

②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

——即:

对文化遗产,要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③课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孱头”是不敢接触;“昏蛋”是全盘否定;“废物”是全盘接受。

都是错误的。

④揣摩“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青菜萝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内涵。

——比喻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很好地吸收,并不拿来炫耀。

⑤简要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

——占有,挑选。

⑥板书设计

第一层: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

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⑦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先分别说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新主人”,“新宅子”,“新人”等名词,再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或使用”是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或存放”是对文化遗产中的还有某些益处的糟粕。

“或毁灭”是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新主人”是指新文化的主人,“新宅子”是指民族新文化。

“新人”是指用新文化武装起来的人。

此段概括了“拿来主义”的原则、条件和巨大意义。

⑧师生共同订正答案,教师讲解疑点。

⑨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某个观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人们熟悉的细小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鲁迅杂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之一。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3、第一部分:

批判“送去主义”。

①鲁迅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现实状况提倡“拿来主义”的?

(练习一)

——这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嚣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也思想混乱。

鲁迅先生是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下这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佳作。

②结构研讨:

(可采用填充法)

①提示根源:

闭关主义卖国主义

②列举表现a、送物:

古董;b、送人:

梅兰芳

第一部分2、揭出实质:

媚外(只送不拿)批判“送去主义”

③语言研讨:

(讽刺与幽默)

☆“抛来”与“抛给”的区别。

(P26)

“抛来”与“送去”对举,对等;“抛给”,有施舍、轻视之意,贬义。

4、写作特点:

①比喻论证。

②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③反语的运用。

5、关于“形象化议论”:

(议论文中适当地加入形象化的描述)

△作用:

①化抽象为具体。

②强化概括效果。

③加强思维色彩。

④渲染恰当氛围。

△来源:

①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物。

②从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选取形象。

③通过联想、类比。

④形象化的词语。

△学生举例:

适当安排。

6、讨论: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怎样“拿来”?

谈谈你对新“拿来主义”的看法。

五、总结作业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怎样对待改革开放后涌进的外来文化现象。

(如:

性暴力,摇滚乐,麦当劳,行为艺术,纹身等)

2、就如何对待“错误”或“书籍”,进行比喻论证,并使用反语。

6、善良王蒙

教学目的

1、学习、了解、倡导“善良”品性。

2、学习了解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善良“过了时”吗?

2、难点:

随笔的写法和“善良”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时代,友好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

当时王蒙也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打为右派,可以说是劫后余生。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