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5549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

(共40道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3.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

“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

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

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4.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风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

“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5.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6.宋代《青箱杂记》记载: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

‘之虚所卖之’。

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

”该记载表明()

A.农村集市的形成始于唐朝B.宋人曾详细研究村市的名称

C.唐代岭南商品经济的繁荣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

7.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

“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

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8.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

章学诚(1783-1801年)斥曰:

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

大江以南,名门人家田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

殆忘其身之雌性炙。

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

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重视

C.理学思想受到冲击D.教育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

9.“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这次思潮的局限性,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B.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C.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D.批判了先秦儒学的消极因素,但实质上又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0.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两本名著()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1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2.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13.柏拉图曾说: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14.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

这反映出他主张()

A.肯定美德的作用B.发现历史

C.不断地认识自我D.自由民主

15.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16.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年)的代表作《中国经典》中说:

“自古老的封建帝国消亡,秦建立专制国家始,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革命,而只是统治者和朝代的更替……在西方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多年的旧事物向将会变革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

”理雅各的观点是()

A.秦建立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再没有出现革命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进步和正义的革命

C.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D.秦的专制制度取代分封制导致中国的落后

17.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18.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

国价值不菲的珍珠。

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

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

”该材料可说明()

A.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D.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19.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教会制定的法

律,非经政府批准,不应有丝毫权力。

雅典和罗马之所以避免了一切宗教的争论,就是因为有这种预防办法。

”这表明伏尔泰要求()

A.实行教会和国王共同管理国家B.实行政权和宗教分立

C.反对君权神授D.限制天主教会的权力

20.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

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

21.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

“《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C.

可能会刊

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22.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23.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24.19世纪

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

“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B.男耕女织小农

经济解体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25.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

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l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2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27.“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

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8.美国宪法不是制宪者们凭空设计的产物,而是在已有的法律、思想、文化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美国宪法不是纯理论的产物,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社会的宪政文化土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中。

美国宪法形成的基础是综合性的,美国宪法基础的综合性为宪法的稳定性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下列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长期稳定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是()

A.以成熟的启蒙思想为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B.宪法包含了丰富的宪政思想

C.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状况D.解决了美国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29.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

它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

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

……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伦敦大学办学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工业革命的需要

C.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进步D.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0.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

“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

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的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

”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

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

3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肯定人和人性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君主专制D.提倡“因信称义”

32.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

“‘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3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D.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34.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C.该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D.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35.“正是由于牛顿的伟大理论贡献,使18世纪学历背景不同的纺织机和蒸汽机发明者,其思维和工作都超出机工和工匠的范畴,与理性的科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表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

C.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D.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

36.“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D.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37.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8.“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

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

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

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39.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于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

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日,美国的表

决权变成了15.85%。

世界银行投票权的变化不能说明()

A.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B.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充满活力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D.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起来

40.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22分)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

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

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

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6分)

 

4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宗族慈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贡士庄等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族慈善到了宋朝有显著的发展。

当时社会贫富贵贱之分日显频繁,由贱入贵的士大夫或经过漫长的卧薪尝胆,或经过数代人乃至众乡亲的节俭共助,他们早已深感入仕的来之不易,故多怀有对家族或乡井的报恩之念。

宋代的许多大家族发展出了多种宗族慈善的形式,如义庄、义田、义塾等。

他们通过此类义举,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中国慈善发展历史》

材料二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1941年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展了这些思想,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而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弗里奇报告成为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