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591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音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液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浓浓的秋,斜斜的雨,秋雨中的草原是一幅忧郁的画,一首感伤的诗。

雨浓一阵的白,淡一阵的白,草静静地{消受/承受}秋雨的浸淫,叶子    ;花开始凋零,花瓣窸窣落下来,带着怅然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而这一切又被淅淅沥沥雨声所淹没。

空气凉凉的,雨丝凉凉的,满眼一片扑朔迷离,被雨淋湿的草原,那些犹如纷纷黔首、芸芸黎民被秋雨任意欺凌的花和草,其(苍凉/苍茫)、凄清,如不身临其境,谁能体验到这种悲剧韵味的美呢?

一两只苍鹰在云中盘桓,天阔云低,草枯鹰疾,更添一抹边塞诗词的古意(悠远/幽远)的韵味。

横风斜雨,彤云低垂,一行大雁,若既若离,艰难地跋涉在雨空,远望征程,迢迢万里,回首故园,云蔼迷离,雁唳声声,洒下一路悲歌,一路湿湿的哀鸣。

睹景生情,怎能不想阳关三叠的悲怆和凄婉?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窣(sū)扑朔迷离B.黔(qín)盘桓

C.彤(tóng)若既若离D.怆(chuàng)云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受苍凉幽远B.消受苍茫悠远

C.承受苍凉悠远D.承受苍茫幽远

3.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

B.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

C.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微微下垂

D.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微微下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

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历历在目,回味绵长。

C.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上,女排姑娘努力拼搏,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郎平在战术安排上的老谋深算之处。

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央绿轴公园是我市新的代表性公园,主打密林、广场、水、文化等元素,凝聚着提升城市品位,承载着激活城市中轴线的使命。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D.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6.关于“春秋笔法”的历史渊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7.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

“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较小的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

“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

尊卢沙曰:

“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关吏送诸朝。

大夫置之馆,问曰:

“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

”尊卢沙怒曰:

“是非子所知!

”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

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尊卢沙愈怒,欲辞去。

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

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

“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

‘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且投璧祭河,欲渡。

王尚得奠枕而寝耶?

”楚王起问计。

尊卢沙指天曰:

“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王曰:

“然敢问何先?

”尊卢沙曰:

“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王曰:

“然。

”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

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

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

尊卢沙瞠目视,不对。

迫之言,乃曰:

“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王怒,囚之三,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

“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至楚境上迨:

等到

B.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亟:

急忙、赶快

C.王趣见,未至趣:

兴趣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贾:

招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于上卿瑕不拘于时

B.不祸楚国,无相见也固一世之雄也

C.王尚得奠枕而寝耶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3分)

(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4分)

(3)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

小园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寒花:

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

“       ,       。

”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玩的原因是“        ,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五、语言运用。

(12分)

16.下面材料张,画横线的结论由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

请简要概括。

(4分)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

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

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

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

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

咖啡因和茶氨酸。

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

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①。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②,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

18.某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为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根据下面内容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手法,不少于12个字。

(4分)

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成了许多人社交的准则。

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

他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上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红豆树下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

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①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

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

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③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

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

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

希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

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

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

④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

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

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

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

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

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

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

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⑤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

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

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

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

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

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⑥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⑦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⑧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⑨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

令我忧虑的是:

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

⑩绵密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

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

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

注:

柳如是(1618~1664),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

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

19.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试分条作答。

(4分)

20.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4分)

21.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何妙处?

试简要分析。

(4分)

22.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

可是,无论它的大厅、售票处、小卖部,还是厕所,装修都极其简陋。

很多地方的顶部、墙面、地面,甚至就是灰色的水泥面。

这等装修水准,在中国就连最普通的公共建筑都是不能“容忍”的。

进入剧场,则又是一番天地,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

对保证听觉、视觉效果的设施,人家一丝不苟、毫不吝啬。

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反光并保证有圆润的音响效果,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

舞台灯光有数百个回路,由计算机统一控制。

此外,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要求:

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D愠yùn)

3.B(第一处主要考虑与后文“像秋日醉人的醇酒”“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句式一致;第二处主要考虑与后文陈述对象的一致)

4.C(A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这里是贬词褒用。

B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应为“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

这是适应对象。

D.大音希声:

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这是望文生义。

5.D(A成分残缺,在“品位”后加“的厚望”B“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中“矛盾”与“分担”搭配不当。

C不合逻辑,“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属于包含关系,并列不当,可删去“历史资料”)

6.B(B(本题答案检索区间在第三、第四段,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作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

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7.C(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有对“曲”的解释,可知“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8.A(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另外缺少”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的限定;“所有的”乱臣贼子表述过于绝对)

9.C(“趣”的意思是“催促”)

10.D

11.B

12.A(A项在文中的对应内容是尊卢沙一到楚国即遭遇“关吏絷之”,而不是礼遇)

13.

(1)不要嘲笑我,我将要用统治国家的方法说服楚王。

(宾语前置1分,“说”“术”各1分,3分)

(2)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

(“锐甚”“为”“计”“平”各1分,3分)

(3)考察过去的事情,假借虚假的本领来糊弄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的结局啊。

(“厉考”“矫”“令”各1分,3分)

14.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1分),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分)。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4分。

点出诗人形象得2分,能结合“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景物分析得2分)

15.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1句1分,错1个字本句不得分)

16.(4分)①高寒环境无法种植茶树②出土物品鉴定证实1800年前西藏已有茶叶

③临近的印度种茶历史较短④西藏处于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上

17.(4分)参考示例:

①空白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②可以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

18.参考示例:

【参考答案】露出美丽的微笑,留下美丽的瞬间或世界因沟通而和谐,生活因微笑而精彩。

(4分。

句式相似2分,内容协调2分)

19.(4分)

(1)照应题目,开头即点出所吟咏的对象---红豆树,并说明其在钱柳情史与遗存踪迹中的独特价值,为下文展开议论张本;(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