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8504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儿科 复习课.docx

中医儿科复习课

题型

单选:

60道简单5~6道病例分析2道

一、发展史

儿科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

儿科理论的萌芽——《内经》

唐末出现了我国儿科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颅囟经》,书中首创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理论。

儿科鼻祖钱乙(北宋,有《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贡献: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2)首创以五脏为纲的辩证原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3)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4)善于化裁古方,创制五脏补泻方:

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导赤散、六味地黄丸等

5)对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有较详细的记述,并有对麻疹、天花、水痘等出疹性温热病的鉴别

6)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法。

7)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断。

南宋陈文忠——中医儿科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大胆提出用温补法治疗痘疹,首创以附、桂、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痘疹阴盛阳虚而出迟或倒塌者。

提出“养子十诀”倡导小儿要“头凉”“脚暖”。

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幼幼新书》南宋刘昉著

明·万全的主要学术著作有:

《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提出小儿脾肺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两有余,三不足)。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学说是吴鞠通最早明确的。

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记载小儿常见病证达30余种,进一步完善了指纹诊法的辩证纲领: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后世加“三关测轻重”被沿用至今。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

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年龄越小,生机越旺盛、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用“纯阳”说对此特点进行概括。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形,指脏腑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气,指脏腑功能活动。

小儿时期无论脏腑的形质与功能活动均未瑧完善,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显著。

古代医家用“稚阴稚阳”对此特点进行概括。

小儿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抵御疾病的能力未成熟完善,故相同的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更易发病;由于体属“纯阳”“稚阴”,易表现出“热”的症候,又属“稚阳”,故又易出现“寒”的症候,而寒热又易于转化。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旦患病则脏腑的修复能力强,同时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捷。

纯阳的概念:

“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散;“阳”是指小儿生命活力。

“纯阳”是说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

《颅囟经》中首先提出: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当代医家将“纯阳”的生理含义释为: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的病理含义: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证)最多,而且易在热病(证)中出现壮热、惊厥伸直抽搐、神昏(厥)等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稚阴稚阳的概念:

“稚”是幼稚、嫩小、不成熟的意思;“阴”一般是指五脏六腑的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阳”一般是指体内脏腑器官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用“稚阴稚阳”来表明小儿时期体内无论是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

当代医家将“稚阴稚阳”的生理含义释为: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的病理意义:

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五脏特点:

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

肾常虚的表现:

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五迟、五软、遗尿、水肿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患。

与成人的不同:

小儿时期在生理上,肾之阴阳均为充盈、成熟;故在病理上,古云“肾无实证”,即要注意对小儿肾阴肾阳的顾护,让它逐渐充盈成熟而不可克伐。

小儿诊法特点:

1)儿科四诊不求全备

2)以望诊为主

3)望指纹为儿科特有的诊法;主要用于三岁以下的小儿

4)年龄不同,四诊的内容有差异:

如新生儿要查看脐部,一岁半以内要查看囟门的情况

5)合理地运用现代诊法

小儿指纹的辩证纲领:

浮沉分表里:

浮,为指纹显露;沉,为指纹深隐。

即以指纹显隐来分辨疾病的表里

红紫辨寒热:

红,即指指纹显红色主寒证;紫,纹显紫色主热证。

淡滞定虚实:

淡,为推之流畅,主虚证;滞,指推之不流畅,复盈缓慢,主实证。

三关测轻重:

即根据指纹所显现的部位判别疾病的轻重,以达风关病轻,达气关稍重,达命关病重,若“透关射甲”即指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

五色主病:

面为黄色,属脾,主伤食、湿滞

面为青色,属肝,主风、痛、瘀、惊

面为赤色,属心,主热、主惊

面为白色,属肺,主虚、主寒

面为黑色,属肾,主寒、主痛、主水湿停饮,主恶侯

儿科辩证概要:

1,八纲辨证:

一般首先分清寒热,危急重症当辨识虚实。

2,脏腑辨证:

钱乙根据脏腑辩证创制的一些方药1要掌握

3,气血津液辩证:

4,六经辨证

5,卫气营血辩证:

对小儿温病、暑温是主要的辨证方法

注解1:

①泻白散: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桑白皮(君,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甘寒入肺,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

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②泻黄散:

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藿香叶山栀石膏甘草防风

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

或问:

何以不用黄连?

余曰:

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干口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

又问曰:

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

余曰:

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医方考》)。

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

③导赤散: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生地黄(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与木通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

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

④泻青丸:

清肝泻火。

主治:

肝经火郁证。

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龙胆、大黄(苦寒厚味,沉阴下行,直入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于下也)

羌活、防风(羌活气雄,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

川芎(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芎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

栀子(少阳火郁,多烦躁,栀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

川芎、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培之也。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

⑤六味地黄丸: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与山萸肉共为臣药)

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

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常用的治法:

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

开胃运脾(要明确小儿补脾健脾贵在运化;故在使用健脾益气的同时要使用运脾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如藿香,醒脾运脾)

消食导滞法(在儿科的运用非常广泛,记住一些药物,如山楂善消肉积、谷芽善消谷面积滞、麦芽善消乳积、鸡内金消积,且有很好的健胃作用;神曲略兼解表之功,对伤食发热泄泻,或食滞兼外感者尤为适宜;莱菔子治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主要治疗小儿脑瘫、癫痫、哮喘顽症、泄泻等。

针灸疗法:

刺四缝主要是治疗小儿厌食、疳症

割治疗法:

民间俗称“挑疳”,也是治疗疳症的一个治疗方法

三、具体病证

1,感冒

感冒是由生活起居不慎或气候突变,或其人素虚,卫外不足,外邪冒犯人体而发生的肺系疾病。

临床以发热、恶寒、闭塞、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四季均有,冬春多见。

小儿感冒的特点:

1)热证多:

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易从热化,临床发热较重,全身热证症候也较明显。

2)易挟痰:

小儿肺脏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输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感冒之后,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

3)易挟滞:

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反滞,使感冒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伸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泄泻等。

4)易挟惊:

小儿心肝有余,感受外邪,易化火化热,动风扰心,使感冒易挟惊而出现烦躁哭闹,夜间齘齿,惊惕,甚至发生惊厥。

总之,本病是因感受外邪,邪客肺卫,表卫失和所致。

其病位主要在肺卫,常累及心、肝、脾而发生挟痰、挟惊、挟滞之证。

小儿感冒热证居多,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小儿高热惊厥的特点:

1)好发年龄:

六个月以上三岁以下的小儿

2)惊厥往往发生在体温骤升时,

3)为时短暂,数秒或数分,很少超过10分钟。

4)一般都是单次发作,反复发作要考虑其他疾病。

惊厥停止后做脑电图检查往往正常

小儿感冒兼夹证的治疗:

1)挟痰:

兼见咳嗽声重,咳声重浊,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滑。

风寒感冒挟痰者,治宜辛温解表,佐以宣肺化痰,加用杏苏散

风热感冒挟痰者,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清肺化痰,加用桑白皮、前胡、天竺黄。

2)挟滞:

兼见食少纳差,腹胀口臭,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白浊,舌苔厚腻。

治宜解表为主,佐以消食导滞,酌加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满口渴,舌粗苔黄垢,则为食滞化热,壅塞肠腑,可酌加大黄、枳实、槟榔,通腑下积。

3)挟惊:

兼见惊惕哭叫,睡卧不宁或齘齿,甚至惊厥,舌红苔黄,脉弦。

治宜清热解表,佐以镇静安神,酌加蝉蜕、钩藤、僵蚕等,或加服小儿回春丹。

2,咳嗽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肺系病证,临床十分常见。

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咳嗽有外邪犯肺、痰浊内生及肺阴虚损之别,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是本证的基本病机。

小儿咳嗽的特点:

1)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生冷所致,内伤咳嗽相对较少,肺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2)症候相对单纯,治疗易于康复

3)一般预后良好,部分反复日久不愈,病情重者可进展为肺炎喘嗽。

分证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