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题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959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题7.docx

《语文模拟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题7.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模拟题7.docx

语文模拟题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估量 训诂 故旧 沽名钓誉 怙恶不悛

C.偶尔 寓所 遭遇 向隅而泣 藕断丝连

D.洒脱 哂笑 牺牲 风吹日晒 两栖动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委曲 委屈求全 无疑 暴露无疑

B.停止 停滞不前 传颂 传诵诗文

C.行迹 形迹可疑 法治 健全法制

D.抚养 抚养小孩 涣然 焕然一新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发表(表达,登载) 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发端(开始,开端) 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手)

B.信史(确实的历史) 信马由缰(相信马能识途,紧随其后)

信访(来信,来访) 通风报信(暗中透露消息)

C.征文(征集稿件) 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材料)

征途(远途,行程) 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

D.背约(违背约定) 力透纸背(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背离(离开,违背) 离乡背井(离开故乡去外地生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ㄋ⑿铝搜侵藜吐迹⑶椅泄釉偬硪唤稹?

B.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

C.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D.陈水扁近日信口雌黄,抛出了与“两国论”如出一辙的“一边一国”论,结果一时舆论大哗,谴责声四起。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一直所以

B.进而一贯因此

C.从而一贯所以

D.进而一直因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它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君 弟:

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再 胜:

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

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

死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赵急,请救于齐受任于败军之际

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三、综合知识(第12小题4分,第13小题6分,第14小题10分,共2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第三句诗中“可怜”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2)“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看到了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的心情?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客至》)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__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26题(第15—22每题3分,第23、24小题各4分,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共47分)

(一)

精神解放路在何方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

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

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作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

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

“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正宗产品。

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

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

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

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

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唯一正途。

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

《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

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

“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

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

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

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

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

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

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

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

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

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

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

“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

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

”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

“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

(摘自2002年1月16日《光明日报》,作者:

李自秋)

15.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  )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16.对文中概括的“马二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学问与做官完全割裂开来。

C.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热衷于功名利禄,学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17.对文中分析的“杜少卿”这一典型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少卿是吴敬梓对生命意趣追求的外化,表达了吴敬梓对读书人精神归宿的求索。

B.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时代末期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C.杜少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者,他鄙弃通过读书去求取荣华富贵,最后终于挣脱了功名的牢笼。

D.杜少卿敢于大胆蔑视皇权,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明他虽是旧知识分子,却能摆脱皇帝而生存。

18.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对读书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对古今的沟通。

B.文章指出“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伤,人格被奴化,最后沦落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C.文章认为杜少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其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下脱胎换骨,但已表现出争取思想解放的历史要求。

D.文章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虽已触及到读书人思想的深层话题,并且奏出了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前进音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无法为读书人指出一条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二)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

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

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

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

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9.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0.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22.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三)

幻想

[英]史蒂文森

就现象而言,在这样一个婚姻嫁娶、征战杀伐充扩其间的世界之中,在一个每天我们都要不止一次以绝大的兴味与速度把相当一部分食物坚决而无悔地贮入我们这副皮囊之内的世界之中,能够获取的成就似乎是相当多的。

对许多人而言,匆匆观之,尽是获取,多多益善,似乎便是这充满斗争的人生的唯一目的。

然而,如果涉及精神,这一切终不过为幻象而已。

快乐的生活乃是前进的生活,其中每件事物都要导向更高的阶段,而且永无止息。

在一个具有奋进意识的人的面前,时刻会有新的天地。

因而,尽管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并不阔大,尽管我们所陷溺于其间的那种种灾难也都不会历时很长,但是由于我们的天性,我们的愿望却多如繁星一般,而且常是生命不息,欲望不止。

真正的快乐在于我们开始得怎样,而不在于我们结束得如何。

在于我们希求什么,而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

一个理想便是一份永久的快乐,一份像地产那样实实在在的家业,一生取之不竭,年年像收获那样给你携来大量快活的财富。

人生犹如剧场,除非我们对上演的剧目感兴趣,否则那个地方必然枯燥乏味,一无是处。

而对那些在科学艺术上全不在行的人们,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空幻的色相而已,或者像一条灾厄密布的崎岖野径。

正是因为人们具有欲望的好奇心理,他们才能心平气和地生存下去,才能对人生世相产生迷恋,才能在每天早上醒来之后对工作和娱乐重新产生兴趣。

欲望与好奇正是使世界在人的面前变得五彩缤纷的一双神奇眼睛;正是这两者才使女人那么迷人,化石那么有趣。

另外,一个人也可能倾家荡产,沦为乞丐,但只要这两件法宝不丢,他便仍不失为一位富者——富在一切乐趣的可能性上。

设使一个人能把所有的饭食以调试浓缩和综合的形式而一餐吃下,从此再无饭食的欲望;设使他能把世上的万般于一顾之下饱览无遗,从此再无求知的渴望;设使他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领域中做到诸如此类的事物——那么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人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幸好我们的种种虚妄不实的追求倒也很少得逞;我们常把希望过多地集中在高不可攀的幻想上面,致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成。

需要人操心的事真如芥子一般,生生不已,永无止期。

你也许以为只要孩子一旦呱呱落地,一切就会万事大吉,殊不知这只是新的忧虑的开始;而当你费尽艰辛把他养大,经过长牙换牙,读书入学,最后到达嫁娶年龄,唉!

这无非是再增添一些新的忧虑、新的担心罢了。

你何尝一天能够松懈放心?

你那孩子的健康状况,会像你对自己的情形一样,放心不下。

再如,当你完婚之后,你也许认为你的辛劳已经到了顶峰,往后的日子便会像下坡一样,放心顺利轻松。

其实,这还仅仅是恋爱的结束与婚姻的开始。

著书是永无完结的事情,其实实验、旅行乃至聚敛财富,也都没有完结。

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即便攻读一生一世,也未必会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渊博。

我们从未塑出过一尊尽符我们梦想的完美雕像。

当我们发现了一块大陆或越过一重山岳之后,另外一片海洋或一带草原又会遥遥在望。

这个浩翰无边的宇宙是任凭我们何等疾速也周游不尽的。

这并不像卡莱尔的书那样,可以从头到尾把它读完。

即使其中区区一个角落,例如一座私家花园,或某个村郊野地,那里的物候气象也常常变化多端,尽管我们比重出入其间,种种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或令人高兴的事情还是不断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世上只有一个愿望可以实现,只有一桩事物可以完全达到:

这便是死亡。

但是由于种种关系,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告诉我们,这事是否值得达到。

23.一个人可能沦为乞丐,“但只要两件法宝不丢”,他便仍不失为一位富者,这“两件法宝”指什么?

24.分别写出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1)人生犹如剧场,除非我们对上演的剧目感兴趣,否则那个地方必然枯燥乏味,一无是处。

(2)当我们发现了一块大陆或越过一重山岳之后,另外一片海洋或一带草原又会遥遥在望。

25.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人生乐趣”是什么?

26.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死亡是否值得达到?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A项:

疴—kē坷—kě呵—hē苛—kē舸—gě;B项:

估—gū诂—gǔ故—gù沽—gū怙—hù;C项:

偶—ǒu寓—yù遇—yù隅—yú藕—ǒu;D项:

洒—sǎ哂—shěn牺—xī晒—shài栖—qī

2.A【解析】委曲求全暴露无遗

3.B【解析】信马由缰:

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

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

4.D【解析】A句中“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群众信服”,应改成“不负众望”;B句中“空前绝后”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不合语境;C句中“当仁不让”意为“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是褒义词,用在此处不恰当;D句中“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用在此句中是正确的。

5.A【解析】“从而”连接的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连接结果或目的等,意为“因此就”;“进而”意为“继续往前、进一步”,结合①句句意,可知此处应填“从而”。

“一直”副词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

“一贯”着重指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语气很重,多用于肯定句。

因此,②句填“一直”最恰当。

“所以”可与“由于”呼应,而“因此”则与“由于”的意思发生部分重复。

故本题应选A。

6.D【解析】A项中“反社会人格”不能“助长”;B项“对”应改为“在”;C项“长期短缺,品种单调”与“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不对称,应改为“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7.A【解析】B项“再胜”应为“两次取胜”;C项“将”应为“使孙膑为将”;D项“亡”应为“逃亡”。

8.C【解析】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给”;B组中两个“于”,前者为“向”,后者为“在”;C组中两个“而”皆为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D项中两个“因”,前者为“于是”,后者为“通过”。

9.D【解析】“其”应指代“大树白”。

10.D【解析】第①句侧重表现孙膑的“智慧”;第③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庞涓”,后一分句的主语是田忌,都与孙膑无关;第⑤句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11.B【解析】应为“一负二胜。

三、综合知识

12.

(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2)和他的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13.

(1)可爱。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2)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或诗人内心的喜悦心情)

14.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26题

15.C【解析】此项属于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由原文第三段“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的表述可知。

16.B【解析】“马二之辈”读书与做官是统一的,由原文第三、四段可知。

17.D【解析】由原文结尾一段可以推知。

原文说:

“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而“杜少卿”仍旧是“旧知识分子”。

18.B【解析】原文第六段说“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这里的传教士是比喻说法,而选项将其偷换成本义来用。

19.D【解析】由文中第一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可知。

20.C【解析】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句得出C项。

21.B【解析】由文中第三自然段可知,再者A、C、D三项语言太绝对,可排除。

22.C【解析】由第三自然段中的“可能”“一旦”说明这种杂交也许会给农业带来新问题,但不是已经。

23.欲望、好奇。

24.

(1)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和追求,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2)在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新鲜事物和令人高兴的事情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人生的乐趣正包含其中。

25.生活中永远充满理想和追求。

26.不值得。

因为人生的乐趣在于我们开始得怎样,而不在于结束得如何,死亡固然容易达到,但那将是前进的停止,奋进的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