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3515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docx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起点

实现人本回归确立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牛栏山一中龚学伟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教育专家以及一线的校长、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们也在围绕德育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这些研究和思考包括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和确立现代德育走向、构建现代德育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等问题。

许多新思想、新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通过学习领会,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对于的德育工作也有了更先进理念的指导,现将我们做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做一总结,与大家交流。

一、给传统德育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否定干部教师的工作。

过去几十年的德育工作被称作为“传统德育”,那么与此相对应,改革创新之后的德育,我们就可以称为“现代德育”。

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继承否定的规律。

现代德育的构建和发展也离不开对传统德育优质内容的继承,当然也需要对传统德育落后的消极的东西进行否定和改造,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德育有个深入的反思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目前人们对传统德育的认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实效性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外界颇有微词,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感到困惑。

2、从德育理念或是指导思想上看,传统德育没能遵循以人为本这一规律进行,而是以国家为本,以政治为本,以学校为本,导致德育工作从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脱离“人”的实际,有人称之为无人德育。

3、从德育的方法上看,基本上是命令式的,强制性的灌输和要求,是整齐划一的规范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

4、从内容目标上看,过于空洞、抽象,要求标准过高,缺少层次性,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以上情况确实比较普遍地存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

但目前,很多对传统德育的评价是就德育说德育,就德育说学校,实际上是片面的,肤浅的,也是不公正的。

针对这一现实,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盲目地责怪,或者把责任归于学校,归于德育工作者。

传统德育实效性差,方法、内容、目标脱离实际,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在当时情况下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校德育的特点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德育工作是不能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之外的。

我们还必须承认,几十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忠于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勤恳工作,为人才培养奉献着智慧和力量,这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流,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大力弘扬的崇高师德风尚。

正是广大干部教师的努力,支撑着教育事业的大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主观故意造成的,根源不在学校,不在教师。

客观公正地分析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改革创新的激情。

二、德育工作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轨道

对传统德育的剖析,其焦点是实效性的问题,其核心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问题,其实这两点是有密切联系的。

附着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进步,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趋于理性,越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人在社会、在单位、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恢复到本应有的位置,人的现实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权利越来越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人本思想的提出和指导地位的确定,已经水到渠成。

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宰,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需服从于人,服务于人,偏离这样的轨道,产品就卖不出去,社会就会动荡,教育就不得法,管理就会盲目,以人为本已成为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使各项工作转入正轨,充满生机。

德育工作是人的工作,需要塑造人,培养人。

人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我们必须从“人”这一起点出发,去设计方法,选择内容,确立目标,将现实的人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真正的起点。

否则我们就失去了工作的原始根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人所具有的各种客观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包括人先天的性别、气质、情感、爱好、习惯、需要等,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被肯定和赢得赞赏的需要,与人交流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参与集体活动、社会生活的需要。

承认人的客观属性才能找到德育工作真正起点,也才能确定适合的德育方式,确定合理的德育目标。

2、就群体而言,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承认差异在目标确定和方法选择上才能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刀切,千篇一律,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对各种各样特殊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才能让学生认可和接受。

3、要尊重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德育工作的理想结果,是将德育思想和目标内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接受、去体验、去提升,被动地接受,灌输和强制是达到不内化目的的,有时甚至引起逆反。

所以德育工作必须把学生当成学习和实践主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内化德育要求和目标,以达到春雨润物的效果。

回归以人为本的轨道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现实的差异确定德育的内容,确定德育方法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减少强制性,增加民主性,改变目标的单一性,确立多样性、多层次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取得优异成绩自然感到欣慰,而对学生的问题、缺点也需要理解和包容,总之要把学生当成现实的人去塑造和培养,而不是理想的人、抽象的人、更不是圣人。

这样也可以消除困惑和苦恼,更有信心和耐心去做好工作。

三、德育工作要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途径,而平常我们更多的关注课堂德育、课本德育、活动德育,应该说这些途径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我们同样应该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因为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教育素材、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具体、生动、真实的,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真善美、假恶丑具存,学生们应该在社会大课堂中验证所学知识,了解社会,评断美丑。

社会生活又是一个实践的大舞台,同学们要在生活中感悟、体验、内化。

参与社会生活学生们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可以重复进行,使得学生们具有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体验的机会,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现象给了学生们丰富的观察、研究、比较的素材,这种学习和感悟不受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学生最终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学生们对社会的了解程度、适应能力,参与社会生活所确立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正是我们德育要培养的,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德育途径,也应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起点,让德育根植于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缺少生活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把师德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来自于方方面面,表现为多种形态,凡能为教育所用,有助于产生教育效果的有形、无形的东西都可称为教育资源。

我们常把硬件设施、物化的办学条件当作教育资源,其实很多无形的东西产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既属于此类。

一个学校整体的师德状况好,那么这个学校自然也会有良好的师风、教风、学风,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自然会得到积极向上的感染和熏陶。

这种巨大作用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得到。

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学习、实践、感悟中形成原,和学生朝夕相处,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地位的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效仿的样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

学生除了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外,更多的是效仿老师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作风、道德倾向。

我们经常讲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就是教师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自身所形成的影响力。

说到底就是表现在教师日常言行和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常说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的人格力量就是教师品德修养所具有的感染力。

古语讲“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教师的言语时曾这样说过:

“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到我们的个性。

”这都说明教师的个人修养特别是师德素养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师德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资源,很好的珍惜和利用这一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师德建设。

一个学校没有好的师德、师风,就不会有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

五、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价值观

德育工作回归以人为本的轨道,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然而这不等于德育工作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更不等于德育工作可以无所作为。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具有国家性、政治性、民族性。

否则国家兴办学校,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目的。

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才,自然就有一个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才的问题,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让每个人都至少成为一个好公民,还要承担起为民族、为国家、为执政党培养精英、培养接班人的任务。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以及经济体制的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目前的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下,有利于对外开放,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是一种常态现象,我们承认和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但作为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事业,作为国家举办的学校,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祖国和人民。

现在有些人在研究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教育环境、教育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无可厚非,但多元价值观不能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作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不能成为多元价值观培养的基地,允许多元价值观存在不等于学校要放弃宣传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任务。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继承。

我们要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爱祖国爱各平、讲礼仪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授给学生。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工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从振兴中华民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高度,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弘扬主流价值观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六、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提出“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

1994年,我校在总结几十年的办学育人经验,进一步学习领会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将重视德育工作这一传统和经验做了理论上的上升,并赋予“以德立校、全面育人”以明确的内涵,将“以德立校”阐述为以修三德为立校之本。

修三德即“干部修政德、教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

将德育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将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各项素质的基础。

将“全面育人”阐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校确立了新的育人目标,表述为“志向高远、道德高尚、基础扎实、特长突出、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这一思想和育人目标在我校的干部教师中已深入人心,形成广泛共识,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总的指导思想。

(二)确立了大课程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设平台

我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在教室内通过书本就可以完成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都是人才培养的教科书。

根据这一认识,结合我校寄宿制的实际,我校提出了大课程的育人理念。

就是将教育从教室、从书本延伸到课外、校外,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将一切可用的时间、空间、设施、设备、环境、活动等都作为教育资源看待,通过整合开发,构建成一个教育的大环境,我们称之为大课程。

具体分为四类课程,第一类课程是学科课程,第二类课程是学科类的选修课和活动课,第三类课程是校园生活课程,第四类课程是社会实践课程。

其中我们提出的第三、第四类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而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出发,整合的一个教育平台,对我校而言,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片新领域。

我们将校园生活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交往、兴趣特长的培养、文体活动、仪表服饰的选择都作为教育的环节,对此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规范标准,将学校的环境、设施、设备、文化载体、活动等都作为能产生影响力的资源,使校园生活作为一个教育平台,教育目的更明确了,教育的主动性增强了,教育的内容更细化、教育过程更自然化了,更贴近学生实际了。

在这一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广泛征求了意见,从工作思路到具体的操作环节都认真进行了设计,使原来无序的盲目的活动,经过梳理和整合,成为很好的教育形式。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校园生活教育。

1、校园生活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提出学生的一日生活是一生生活的基础,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制定规则、生活指导、示范展示、自我欣赏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基本的为人处事规则,培养与人为善、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2、校园活动多样化,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欣赏和展示的机会。

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用活动充实校园生活、调节情绪、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

学生们的兴趣特长需要有展示的舞台,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生动活动的载体。

寄宿制管理也成为我校开展各种校园活动的有利条件。

体育节、科技节、合唱节是学校每年的三项全校性活动,我们每年都组织宿舍文化设计展示、环保摄影展、书法展、才艺展、古诗词颂读、各种体育比赛、热点问题辩论赛等活动,活动的开展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参加活动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我们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每年组织高一学生进行远足拉练,组织高二学生赴陶艺村尝试陶艺制作,去北京科技馆参观,组织高三部分学生到北大、清华实验室参观。

寒暑假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机会,我们提出让假期不再空白的口号,号召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大课堂,进行社会调查、环境调查,我们要求每人写一篇实践感受和调查报告,开学后进行交流和展示,实践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

(三)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作为重点中学的学生,自己的升学目标较高,家长、外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心理压力大。

学生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独立判断和处理,学生心理上感到孤单。

这些优秀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表扬、奖励的对象,令人羡慕,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尝试过失败,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心理脆弱。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识到教育必须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全员参与,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工,要育好人,首先要尊重人、关心人。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要过于简单机械,不能因自己工作的失误而伤害孩子。

除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健康,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

2、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

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我们编印了自己使用的校本教材,就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导,学生很感兴趣。

我校的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对学生开放,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适,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3、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教育和管理

在一切教育和管理中,我们都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与学生有情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我们做好教育管理的基础。

我们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要与学生个别谈话两次,除了进行必须的教育,主要是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

期末学校给家长的一封信,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同时,我们特别提示家长:

“……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不要求全责备。

我校有一些同学家庭困难,我们就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以资助,但是对这些孩子的情况我们尽量给予保密,避免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

(四)分层次地确立德育要求和目标

根据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我们设计不同的活动,确立不同的工作重点。

高一年级刚刚开始寄宿制生活,对于独立的校园生活不知所措,有些人还有一些不良的习惯,针对高一年级,我们在行为规范教育方面重点是让学生认同规范,形成习惯,通过军训,参观校史展,参观部队营区,宿舍内务评比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规范的校园生活轨道。

高二年级作为中间年级,良好的习惯已基本形成,但这时的习惯还不稳固,有可能出现反复。

集体的约束力既回避了在学校纪律强制下的被动,也没有使学生回到放任自流的原点,这一时期,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加强班集体建设,用评比、表彰、树示范等办法,树立班集体的权威,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同时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让同学们在维护集体荣誉的同时,提升了道德情操,巩固了行为习惯。

高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增加了,生活经历丰富了,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这一时期,我们给学生以更宽松的环境、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更多的参与的机会,各种活动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学校年级的一般性决定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热点问题组织论坛,培养了高三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

从高一的约束,到高二的自觉,到高三的自由,是我们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过程。

我校的德育工作没有仅停留在基础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层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策、理论,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会、报告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国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

我们还通过青年党校,培养学生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这一做法和学生党员良好的表现,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德育规律,有所继承,勇于创新,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德育,也有弘扬主流价值观、培养社会栋梁的精英的德育,既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课本资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新的德育起点,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