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34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

中医护理学(ChineseMedicine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

选修

(八)开课时间:

第3学期

(九)适应专业: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

《中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其实验课(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

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

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

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项目提要

学时

方法

备注

1

护理技术一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法、拔罐法等

4

实验

2

护理技术二

针灸、刮痧

4

见习

3

腧穴

腧穴定位

4

实验

五、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1.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2.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

3.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理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发展概况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为中医学莫定了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365种,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医林改错》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2)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体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

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施护—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2章中医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4.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

5.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6.重点掌握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概念;十二正经系统;络脉概念;奇经八脉概念;经络的临床运用;

7.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的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

8.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9.掌握病机的概念;

10.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

11.掌握八纲的概念;

12.掌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各自的鉴别要点;

13.熟悉六要结合辨析。

【教学要求】

4.学生树立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5.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

6.掌握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7.能运用中医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重点、难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心、肝、脾、肺、肾的主要功能;

4.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

5.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6.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7.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8.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理论10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

(1)功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

2.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

(2)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3)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相生与相克:

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生:

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生顺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

相克顺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与相侮:

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

相乘:

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

相侮:

恃强反克的意思。

3.精气学说

精气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法

第三节藏象

1.五脏

(1)心

部位:

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

系统联属:

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2)肺

部位:

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系统联属:

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3)脾

部位:

位于腹中

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

系统联属:

在液为涎,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

(4)肝

部位:

居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

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①调节气机;②促进消化功能;③调畅情志、主藏血

系统联属:

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肾

部位:

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肤互为表里

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精的含义: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机体和制约阳热等功能

肾阳—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

主水

主纳气

系统联属: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2.六腑

(1)胆

部位:

附于肝

胆的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

部位:

位于隔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

胃的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3)小肠

部位:

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

小肠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分清泌浊

(4)大肠

部位:

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

大肠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5)膀耽

部位:

位于小腹中央

膀耽的生理功能:

贮尿和排尿

(6)三焦

三焦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第四节气血津液

1.气

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与来源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形成

气的分布与分类

①元气—先天之气

来源:

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补养,藏于肾。

功能:

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推动各脏腑器官功能。

②宗气—后天之气

来源:

呼吸之气十水谷精气,积于胸中

功能:

司呼吸、贯心脉、与元气相合充养全身

③营气

来源:

水谷精微生化,行干脉中

功能;提供营养、化生血液

④卫气

来源:

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

功能:

护卫肌表;温煦脏腑、皮肤、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启闭汗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血

(1)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来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3.津液

(1)基本概念: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清稀部分称为津,浊稠部分称为液。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经络

1.经络学说概念及意义;

2.经络概念;经络系统组成介绍;十二正经概念;及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

3.络脉概念;

4.奇经八脉概念;

5.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解释、疾病诊断、治疗依据、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节病因与病机

1.病因的概念

2.病因的分类

(1)外感病因

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点

病气的概念

(2)内伤病因

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病理产物的形成

3.病机:

病机的概念

第七节四诊

1.望诊

(l)望神

神:

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

病理情况: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2)望色

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病色

白—主虚、主寒、主失血

黄—主虚、主湿赤—主热

青—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惊风

黑—主寒、主痛、主癖血、主水饮、主肾虚

(3)望舌

望舌的方法:

(见习)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

①颜色

淡白—主寒证、虚证

红—主热证

降—主内热深重

紫—主血癖

②舌形

老嫩:

老—多热、实证

嫩—多虚、寒证

裂纹与齿痕:

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

齿痕—同胖大舌

胖瘦:

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

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

③舌态

舌苔

a苔色

白—主寒证、表证

黄—主里证、热证

灰—寒重、寒湿、热重

黑—与灰苔相向,惟反映的病情更为严重

b苔质

薄厚:

薄—属表证

厚—属里证

润燥:

苔滑腻—水湿过剩

苔干燥—津液不足

苔白滑—寒证

苔黄燥—热证

腻腐

剥苔:

伤阴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1)听声音:

语声、呼吸、咳嗽。

(2)嗅气味

3.问诊:

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经带、问小儿。

4.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按诊

(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基本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见,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

(3)按诊:

按肌表、按手足、按腹部

第八节辩证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1.八纲辨证

2.气血津液辨证

3.脏腑辨证

4.卫气营血辨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见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活起居、饮食、用药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熟悉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运动与养生

4.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