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82470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docx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一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考试章节预习题

(一)

 

范围为

A、pH4.5~5.5

B、pH4.5~6.5

C、pH4.5~8.0

D、pH5.5~6.5

E、pH5.5~8.0

24、对于尿比重叙述正确的是

A、尿比重是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B、尿比重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尿量的多少

C、新生儿的正常尿比重一般高于成人的正常尿比重

D、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引起尿比重降低

E、心力衰竭的患者尿比重一般降低

25、以下所列药物中,一般不会导致蛋白尿的是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多粘菌素

D、甲氨蝶呤

E、灰黄霉素

26、关于尿蛋白和尿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通透能力下降,会出现蛋白尿

B、出现蛋白尿时即表明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

C、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和尿葡萄糖含量都极微

D、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只取决于血糖水平的高低

E、一般的定性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正常人的尿蛋白和尿葡萄糖

27、有关尿液隐血及尿液白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液中如混合有0.0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以观察到血尿

B、尿液隐血即反映尿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

C、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有白细胞

D、白细胞尿中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已发生退行性改变,又称为脓细胞

E、尿沉渣白细胞是指晨尿中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

28、在应用以下药物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的是

A、乙醇(酒精)中毒

B、海洛因中毒

C、巴比妥类中毒

D、两性霉素B中毒

E、大剂量阿司匹林

29、使尿血红蛋白呈阳性的药品是

A、苯巴比妥

B、两性霉素B

C、顺铂

D、秋水仙碱

E、多粘菌素

30、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

A、慢性肾盂肾炎

B、服用磺胺药

C、肝硬化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糖尿病

31、以下药物中,可能导致尿沉渣管型异常的是

A、氯丙嗪

B、巯嘌呤

C、扑痫酮

D、多粘菌素

E、氨苄西林

32、有关尿沉渣管型和尿沉渣结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沉渣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B、常见的尿沉渣管型有透明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等

C、尿沉渣中的无机物沉渣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代谢的结果

D、正常人尿沉渣中的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最为常见

E、尿沉渣结晶检测结果临床意义不大

33、痛风时尿沉渣结晶为

A、草酸盐结晶

B、尿酸盐结晶

C、磷酸盐结晶

D、酪氨酸

E、胆红素结晶

34、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酮体阳性,可以提示患者

A、病情尚未控制

B、胰岛素分泌过度

C、伴甲状腺功能亢进

D、生长激素分泌过度

E、伴活动性肢端肥大症

35、有关尿酮体和尿肌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丁酸、丙酮,是体内糖氧化的中间产物

B、酮体在肾脏产生,在血液中循环

C、如酮体产生的速度小于组织的利用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

D、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

E、人体每日的肌酐排出量变化比较大

36、有关尿尿酸及尿淀粉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酸为体内嘧啶类代谢分解的产物

B、人体尿酸主要来自食物的分解代谢

C、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可引起尿淀粉酶增高

D、尿酸增高即代表有病理性病变

E、尿酸具有酸性,主要以钙、镁盐的形式从尿液排出

37、以下关于尿淀粉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淀粉酶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很容易从肾脏排出

B、尿淀粉酶的参考范围是0-1200U/L

C、尿淀粉酶增高可见于糖尿病

D、尿淀粉酶减少可见于严重烧伤

E、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

38、米泔水样便常见于

A、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可见于各种肠道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

B、由于肠道受刺激分泌过多黏液所致,可见于小肠炎症和大肠炎症等

C、由于肠道受刺激分泌大量水分所致,可见于霍乱和副霍乱等

D、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

E、为脂肪和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消化不良

39、鲜血便主要见于

A、霍乱

B、慢性菌痢

C、小肠炎症

D、下消化道出血

E、上消化道出血

40、出现粪便显黑色,有光泽,且粪隐血呈阳性症状时,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阿米巴痢疾

B、过敏性肠炎

C、痔疮,肛裂

D、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

E、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正常值参考范围。

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11.0~12.0)×109/L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加: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

病毒及立克次体增多程度则与病原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

②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

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

4、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通常考题中否定性的题干,如有“不准确”“不是”等否定词出现的时候,考生要特别注意,避免思维定式产生的答题错误。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等。

也可表明是患者受到某些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等表明受到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而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是白细胞增多的生理性原因。

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11.0~12.0)×109/L

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11.0~12.0)×109/L

7、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A、B、C、D均为导致淋巴细胞增多的因素。

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加: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

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

病毒及立克次体增多程度则与病原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

②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

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

10、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1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药物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5)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6)传染病猩红热。

(7)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

1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

(6.0-7.0)×1012/L

婴儿:

(5.2-7.0)×1012/L

儿童:

(4.2-5.2)×1012/L

成人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11.0~12.0)×109/L

1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血中血红蛋白的成分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体内的作用主要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携带氧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携带二氧化碳的称为还原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1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会使血红蛋白量增多。

1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血红蛋白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1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血小板计数(PLT)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2000~3000个血小板,生存期为8~11天,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多种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

①生理情况下,它通过营养血管内皮,填补内皮细胞间的缝隙并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当毛细血管壁受损时,它黏附于损伤部位,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功能参与初期止血过程,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通过释放细胞内凝血因子、提供催化表面和收缩功能参与二期止血。

其中血小板3因子对血液的凝固尤为重要,故血小板数量发生改变时常导致出血。

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

另外,血小板计数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癌转移、炎症、免疫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因此血小板计数是出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区间】(100~300)×109/L

1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药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18、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血小板数减低①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功能损伤(再障、贫血、急性白血病)、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风疹、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以及母亲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导致婴儿血小板减少症等。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变态反应,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外循环及脾功能亢进等;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④血小板分布异常:

如脾肿大。

⑤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药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19、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错误选项分析:

A.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

B.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C.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D.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2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红细胞沉降率参考范围: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范围:

晨尿pH5.5~6.5;随机尿pH4.5~8.0。

2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尿比重(urinespecificgravity,SG)系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

尿比重可以反映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比重受尿中所含可溶性物质的数量、质量及尿量的影响,即取决于尿液中溶解物质(尿素、氯化钠)的浓度,其中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量。

2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本题利用排除法选择;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药物,可引发肾毒性蛋白尿。

2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能力增加(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

故A错误。

生理性尿蛋白:

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

故B错误。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不仅取决于血糖水平,还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速度、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度和尿流量。

故D错误。

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

故E错误。

C.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和尿葡萄糖含量都极微,是正确的。

27、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尿液中如混合有0.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观察到血尿,血液量在0.1%以下时,仅能通过潜血反应发现。

尿液隐血(BLD)反映尿液中存在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

28、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的药物。

阿司匹林(E)、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都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

备选答案A、B、C、D均可能导致尿肌红蛋白阳性,不是正确答案。

29、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阿司匹林、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药物可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

3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

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中会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

3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顺铂等药物所致。

3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尿沉渣管型和尿沉渣结晶都是尿液检查的项目:

A.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B.常见的尿沉渣管型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等;

C.尿沉渣中的无机物沉渣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

E.尿沉渣结晶检测结果中,一般常见结晶的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A.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B.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C.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D.酪氨酸——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E.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3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

严重糖尿病酮症时,尿液中酮体可达6g/24h。

3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

酮体在肝脏产生,在血液中循环,在其他组织中氧化生成CO2和H2O,但在正常人体中极少有酮体。

当糖供应不足和组织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降低时,脂肪氧化加强。

如酮体产生的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

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

由于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液中,人体每日的肌酐排出量较为恒定。

3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A.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的产物;

B.人体尿酸主要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

D.尿酸增高的影响因素有疾病、核蛋白代谢增强、生理性、用药;

E.尿酸具有酸性,主要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排出。

3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葡萄糖苷水解,产生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主要由胰腺分泌,称为胰淀粉酶;另一种由唾液腺分泌,称为唾液淀粉酶。

淀粉酶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很容易从肾脏排出。

【正常参考区间】0~1200U/L,80~300苏氏单位/小时

临床意义

1.尿淀粉酶增高

(1)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腺导管阻塞、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

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长。

(2)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尿淀粉酶上升。

如患者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液淀粉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2.尿淀粉酶减少: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严重烧伤、糖尿病等。

38、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各选项依次为:

稀糊状或水样粪便、黏液便、米泔水样便、脓血便、乳凝块便。

39、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A.霍乱——米泔水样便

B.慢性菌痢——胨状便

C.小肠炎症——黏液便

D.下消化道出血——鲜血便

E.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

4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柏油便:

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