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154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恢复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恢复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恢复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恢复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恢复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恢复生态学.docx

《恢复生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恢复生态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恢复生态学.docx

恢复生态学

目录

恢复生态学2

林木病理学6

林木病理学实验部分9

森林病害研究法11

森林病害研究法实验部分13

森林游憩学14

森林植物检疫18

水土保持学(Ⅰ)20

水土保持学(Ⅱ)23

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病害)26

园林生态学29

园林生态学实验部分34

自然地理学36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Ecology

课程编号:

10505404

学时数:

36学分数:

2

执笔人:

刘常富讨论参加人:

刘常富

审核人:

刘常富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对恢复生态学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并着重掌握不同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对不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目标,对生态恢复的策略和合理性评价等,在此基础上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了解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理解恢复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作为未来希望的本质。

1.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3.生态恢复重建研究;

4.恢复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未来的希望;

5.关于加强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了解退化生态学系统的参照与诊断,理解环境污染等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以及全球及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退化生态系统的参照与诊断;

3.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

5.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6.恢复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植被恢复误区分析(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植被恢复的本质,了解植被恢复的各种误区的具体表现,理解当今植被恢复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进行植被恢复。

1.“绿色沙漠”的概念;

2.植被恢复误区一:

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3.植被恢复误区之二:

忽略了健康生态系统要求的异质性;

4.植被恢复误区之三:

忽略了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

5.植被恢复误区之四:

忽略了农业区的植被恢复;

6.植被恢复误区之五:

覆盖率常被用作唯一的评估标准;

7.植被恢复误区之六:

对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缺乏考虑;

8.植被恢复误区之七:

城市绿化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

第四章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了解各项恢复的基本原则表现,理解保证植被恢复成功的种种限制与成功植被恢复的基本要求。

1.提倡使用当地物种,最大限度降低地对外来物种的依赖——生态系统的排外性;

2.以实现适宜的顶极植被为目的;

3.用植被覆盖裸露地表;

4.提高异质性,遵循自然演替途径---植被的异质性(或称多样性);

5.植被的连通性;

6.恢复植被中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

7.优先保护现有天然生态系统----植被的生态完整性;

8.通过封山育林育草扩展天然生态系统---植被的自然性。

第五章天然植被的功能、效益和价值(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天然植被的功能类型,了解天然植被的效益与价值,理解天然植被在植被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天然植被在我国的重要性。

1.水土保持;

2.调节气候和天气;

3.控制污染;

4.控制生物灾害;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6.可更新能源;

7.天然植被具有的生态效益总结。

第六章天然植被恢复技术(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天然恢复技术的规程,了解天然植被恢复技术的的具体操作过程,理解天然恢复技术对天然恢复的重要基础作用。

1.生态恢复;

2.恢复地点的准备工作;

3.种子采集和种苗培育;

4.种植和抚育;

5.加强利用自然力;

6.控制杂草。

第七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含义,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大作用,及对环境与人类的重大影响。

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

3.生物防治功能;

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

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

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第八章生态系统健康(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生态系统健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健康对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作用,并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现状的出现原因。

1.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2.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

3.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4.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

5.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6.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

7.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

8.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的关系;

9.生态系统健康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1.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2.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

3.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

4.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

5.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初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论框架,理解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及与恢复生态之间的紧密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恢复生态学;

4.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5.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达到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基础。

原则性教学建议:

1.适当插播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录像片以及实践环节的录像,开展电子教案、CAI课件的研制、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2.大力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生产实践和专门调研,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3.加强所学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促进知识的融合,并在该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二)课外作业

对生态系统的恢复的典型地区进行资料查询或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查询报告或调研报告。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70%。

平时成绩包括:

学习态度、小测验、课外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课程论文形式。

四、参考教材

[1]《恢复生态学导论》,任海、彭少麟,科学出版社,2001

[2]《森林生态学》,Kimmins,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生态学概论》,唐凑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五、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

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树木分类、生理基础和土壤的基本特征等。

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恢复生态学是新开设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柔性方向课程,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特别是已经遭受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正面临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

由于出现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合适的教材,可先借鉴《恢复生态学概论》的基础上,大量收集有关恢复生态学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补充。

林木病理学

ForestPathology

课程代码:

10505205,10505309

学时数:

46(理论:

36学时实验:

10学时)学分数:

2.5

执笔人:

高国平讨论参加人:

刘明国,崔建国,陈珂

审核人:

陈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林木病害症状、病原种类、发生规律极其防治原理,掌握常见病害的发生症状,并能诊断和鉴别病害标本。

掌握林业生产中重要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的分配

绪论(1学时)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史以及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林木病害以及一些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林木病害的症状。

1.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寄主、病原和环境关系;

2.林木病害症状。

一般症状与常见症状;

3.病害的分类。

第二章非侵染性病害(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以及发生症状。

掌握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1.非侵染性病原。

包括营养贫乏、土壤水分失调、温度的不适宜和有毒物质的污染;

2.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包括诊断程序、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第三章林木的侵染性病原(10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林木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了解林木上的其它病原种类。

1.林木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2.林木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

3.林木病原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4.菌原体及其所致病害。

病毒和类菌原体的防治;

5.寄生性种子植物及其所致病害;

6.其他林木病原。

第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原物致病性以及林木抗病性的概念。

1.病原物寄生性的致病性;

2.林木的抗病性概念。

第五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病害的侵染循环规律和病害的发生流行。

1.病害的侵染循环。

包括侵染程序、病原的传播、病原的越冬越夏和病原的初侵染再侵染;

2.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六章林木病害的防治(5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掌握林木病害的防治原理、检疫的任务;掌握各种病害防治措施和方法;掌握常见的化学农药的配制或使用方法。

1.林木病害的防治原则;

2.林木病害的检疫;

3.林业经营技术措施防治;

4.生物防治措施;

5.化学防治;

6.抗病育种措施。

第七章树木病害各论(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使学生们掌握北方林业上重要的苗木、叶部、枝干部和根部病害的发生和防治。

1.苗木和叶部常见重要病害及其防治。

包括苗木猝倒病、银杏茎腐病、杨树黑斑病、杨树灰斑病、落叶松——杨锈病;

2.林木枝干部病害及其防治。

包括杨树烂皮病、杨树溃疡病、落叶松枯梢病;

3.根部病害及其防治。

针叶树白腐病、林木根朽病。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理论讲授、布置课外作业、同步进行实验课等教学环节。

重点培养学生了解掌握林木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具体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采用“各章节内容精练”的方式进行精讲,培养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兴趣,课堂上抽出适当提问、讨论,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议:

最好将课程安排在第四或第六学期进行,因为在春、夏季容易采集到新鲜标本,便于学生实验课材料的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对林木病害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便于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课堂作业:

重要章节讲完后,适当布置课外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