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30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凌志军《重生手记》.docx

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

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

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

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

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

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

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

真的没有生路了吗?

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

要不要手术?

要不要做化疗?

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该不该使用特效药?

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

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

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伴随求医过程中的体验、观察,引发了对中国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思考。

他,就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凌志军。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

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

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

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

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联想风云》入选“2005

我当时强打精神,试图叙述我突然发作的症状,可是他对我的话不感兴趣。

他的热情似乎只在向他对面的年轻医生侃侃而谈,对我视而不见。

  我发现,他不相信病人,只相信机器,相信那张没有色彩、温度和生命的胶片。

  当我妻子急切询问颅内和肺内的占位是否有联系时,这位专家却带着嘲弄和不屑反问一句:

“你想让它有联系,是吗?

”我没有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回答一个他也说不清的问题。

  那天,我和妻子在忍受了路上颠簸、漫长等待和期待之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张“专家门诊挂号费票据”,以及一篇“演讲”、一个“问号”和一个模棱两可的“待除外”诊断。

有了这一番经历,我才意识到,原来病人的倒霉事还不只是疾病本身。

  记者:

在看了很多中国医生的门诊之后,你的亲属也向欧洲的专家征求过意见,中外专家有怎样的不同?

  凌志军:

我妹妹是在国外行医的糖尿病专家,她拿着我的片子和病例请国外几位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会诊,得出了和国内医生不太一样的判断。

通过妹妹的描述,我了解到,国外专家很认真地对待影像胶片,反反复复看了1个小时,同时更认真地对待病人的自觉症状;而中国的专家草率地对待胶片,同时更草率地对待病人,一次“特需专家门诊”仅用3分钟就完事了。

  我知道,仅凭一两个医生,就来抱怨所有中国的医生,有点以偏概全,但是从我求医问药的经历来说,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类似的遭遇。

  记者:

你觉得中外医生对待病人的方式不同,其原因何在?

  凌志军:

不单单是医生,中西方人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都不一样。

中国人对熟悉的人、对自己有用的人会很关心,对陌生人比较冷漠。

在欧洲,人们更讲公德,对陌生人也比较友善。

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职业素养更高。

  记者:

一个医生对待病人的方式,会对病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凌志军:

医生对于病人的影响力是迅速和压倒性的,特别是那些拥有专家头衔、每次收取高额挂号费的医生。

病人本能地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希望或者至少是安慰,可他们的话大多会让病人感到绝望。

在我的经验里,轻率、傲慢和自以为是,是导致一个成功者犯错误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会把自己的性命交到这样的医生手里。

  记者:

你看病时找到了很多相关领域的大牌专家,是不是你的地位和身份让你能够拥有这些医疗资源?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怎么办?

  凌志军: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挂号、排队的。

我觉得这样更能鉴别一个医生的道德水准。

  靠熟人关系、权势名声或者靠红包寻找到的医生,并不一定是值得信赖的。

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医生,不会怠慢一个普通病人,也不会厚待一个有权有势有名有钱的病人。

  就算知道你有些来头,也不会给你特殊照顾,比如让你加塞儿,或者在你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管别的病人正在门外等待。

  记者:

后来的事实证明,很多专家,甚至是大牌专家对你的病判断是错误的。

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些医生犯错?

  凌志军:

我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医学权威不少。

当初大多数医生都认为我颅内的病灶是恶性的,必须手术,结果我执意继续观察,不做手术,最后那个病灶自行缩小了,可见不是肿瘤,就算是肿瘤也不必手术。

  一开始很多医生说我肺内的占位是良性的,可以继续观察,但它其实是恶性的,幸亏手术做得及时。

世界上任何人都会犯错,医生也一样。

  一方面,受制于人性的弱点,医生有普遍的职业优越感;另一方面,医患之间供不应求会造成医生的麻木和厌烦,再加上利益的纠葛,犯错在所难免。

  一个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贬低同行、不尊重病人的医生,一个对患者病情漠不关心却关心人家身份地位的医生,犯错误的概率更大。

这样的医生越是地位高、名气大,他以往的成就越容易成为他犯错的原因。

被“过度治疗”的癌症  胸部手术后3天,凌志军经历了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剧烈的疼痛加上艰难的呼吸,还有高烧不退,让他每天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

然而在身体慢慢痊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身力量的伟大,并开始反思医疗体制中,尤其是肿瘤领域里的“过度治疗”问题。

  记者:

网上有人称,癌症患者在某些医生眼里就像“唐僧肉”。

从你的求医经历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凌志军:

我刚发病不久就有人告诉我,死于癌症的人,1/3是吓死的,1/3是治死的,只有1/3是病死的。

那1/3治死的人里,我个人认为,大部分是“过度治疗”导致的。

  100年来,人类用于癌症研究和治疗的花费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可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平均治愈率几乎没有提高。

  我们在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更多得益于检查手段的进步,从而使越来愈多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我想,那些最新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所产生的疗效,几乎被它们给病人带来的摧残抵消掉了。

  在一些病人延长了存活期的同时,另一些病人也因为“过度治疗”更快更痛苦地死去。

  生命时报:

大部分患者对医学并不太了解,他们该怎么区分合理治疗和过度治疗呢?

  凌志军:

这个确实很难。

同一种治疗手段,用在这个人身上恰到好处,用到那个人身上就可能是过度治疗。

即使一个医术精湛、绝无私心杂念的医生,也难以处处周全。

  坚守一个信念也许有用,那就是“癌症是有可能自愈的”。

抵御癌症的最好武器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什么神奇的药物。

  作为病人,你需要和医生讨论你的治疗。

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地全盘拒绝。

我建议患者,你不仅要倾听医生的话,也要倾听自己的身体在说什么。

同时,如果一个医生拐弯抹角地询问你的收入和职业,那么他多半具有过度治疗和“看人下菜碟”的倾向。

死亡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患病之前,凌志军是个“工作狂”,一天工作12个小时。

患病之后,特别是曾经离死神那么近,又有了绝处逢生的经历,他终于有机会看看身边的风景。

离家3里地,有一座柳阴环抱的公园,平时他总是匆匆从围墙外走过,得病后无意中走进去,才发现那是个多么美的地方。

  生命时报:

你现在怎么安排每天的生活?

如果不得病,你估计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凌志军:

现在我每天7点起床,吃早饭,上半个小时的网;然后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接下来吃午饭。

饭后睡午觉,3点起,喝茶1个小时。

再出去散步。

晚饭后看一会儿电视,就睡觉了。

  如果没有患病,现在我肯定还在拼命工作,每天12个小时,一周7天,没有节假日。

写最后一本书的过程中,我已经感觉极度疲劳,但一直硬撑着,总以为睡一觉就能好。

  结果写完书,当天晚上就不行了。

病最重的时候,看着院子里顶风冒雨的保安、清洁工,我想要是有机会从头来一次,让我从保安、清洁工干起也行。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生命时报:

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也许没有多少时间,死亡随时可能来临,那时候你怎么想?

  凌志军:

至今我还记得,当医生宣布在我的颅脑、肺叶和肝脏上都发现恶性肿瘤的时候,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绝望”。

  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想让内心静下来,却偏偏无法集中注意力。

回到家里,有一阵开始怨天尤人:

为什么是我呢?

我上辈子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为什么没有好好养护身体?

之后心态慢慢平复下来,我发现预知死期将至的一个好处是,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回望自己走过的生命旅程,内心有一种很深的感恩之念。

  感谢上天给了我那么多快乐,同时想象他给予每个人的是公平的:

你拥有的权势越多,拥有的真诚就越少;拥有的钱越多,拥有的情就越少;拥有的名声越大,隐私就越少;你周围簇拥的谄媚者越多,拥有的朋友就越少。

  我的幸运是,我有个和美的家庭,这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情真意笃的朋友。

  生命时报:

病危时,你曾写下过“最想做的10件事”,如今做到了几件?

  凌志军:

全部都做到了!

最后一件是“重返滑雪场”。

从一个被宣布只能活“3个月”的绝症病人,到今天被医生告知“你已经不再是病人”了,5年来从这个噩梦中走出来,靠的是慢慢领悟。

  别人劝很难,例如“你要坚强”、“某某得癌都好了”,说这些话都没用。

我的家人从没说这些,他们给我的帮助就是努力搜集信息、认真分析判断,这样一来我自然也就冷静下来了。

  我知道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消除,然而,我再也不会谈癌色变。

对于死亡,我也不再恐惧。

死神是天堂里的最后一位天使,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著名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

凌志军先生的这本书,读来惊心动魄。

他以自己死里逃生的人生劫难,为所有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命体验。

你不但能得到关于疾病与痛楚的翔实资料,更能够从苦海沧桑挣扎奋斗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难中的清醒与智慧,看到骨肉情谊与赤诚爱情,是如何荟集起来共同创造了奇迹。

尤其建议医生们阅读此书,它将对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影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个病人的生命之旅。

▲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

他亲历的磨难、走出沼泽的坎坷及其中的沥血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因此,本书开卷有益,且不可多得!

▲凌志军妻子赵晓东:

志军的康复,当然首先归功于医学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坚信,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

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

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灾难,会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志军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验。

所以,这本书也是写给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困境时,渴望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们的。

像志军一样,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它的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慰藉。

目录第一章别让医生吓死人死到临头的感觉/002危险的陷阱/007中国式的“专家门诊”/012恐惧的由来/017中外医生之对比/024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030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034西医好还是中医好/041开胃汤和牛筋汤/049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055向读者告别/059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064第二章癌症不是绝症最好的灵丹妙药/076倾听自己的身体/083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088水静心闲/094路上的风景/099最想做的10件事/103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104医生也会犯错误/110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114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124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128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133第三章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新的威胁悄然降临/140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146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152“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157走上手术台的前夜/161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166癌症病房/172家人和友人/177我为什么不化疗/184别让医生治死你/194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203第四章康复九策非医学意义的治疗/212三项基本原则/216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222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223做好五件事:

吃、喝、拉、撒、睡/230每天步行五公里/239日光浴/244深呼吸/252身心合一/259重返雪山/265后记重生手记【下载在线阅读书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