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8004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周周测试题

2016-2017学年(上)致远中学第三周高一历史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44分)

1.唐太宗即位后,命人修《氏族志》,书成后,列山东崔氏为一等,太宗不满而命重修。

新志根据各地士族势力消长情况及在李唐王朝的地位划分等级,确定皇族为一等,外戚和代北士族为二等,山东和江南士族为三等。

唐太宗此举

A.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B.说明传统门第观念深厚

C.按功勋和门第来确定等级D.提高功勋地主社会地位

2.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

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4.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相权的日益加强B.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C.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D.中央机构的精简

5.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

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

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B.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C.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D.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6.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

古希腊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独立自治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D.小国寡民

7.据史书记载,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这些诸侯的征伐行为客观上()

A.维护了周王的独尊地位B.造成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形成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8.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置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都察院B.监察御史C.“科道”D.按察使司

9.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正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样做的结果是()

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更加强化

10.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1.

下列有关雅典“陶片放逐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大举措

B.是一种绝对民主的政治措施

C.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D.把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1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13.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精神》中说:

“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在“征服世界的法律”中,其基本法是()

A.《十二铜表法》B.《查士丁尼法典》

C.《查士丁尼法学总论》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5.《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下列以国为姓的是()

A.李B.宋C.钱D.孙

1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

18.在唐初,宰相有两类。

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

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

……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

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B.维护朝政稳定C.削弱宰相权力D.增加决策科学

19.我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国家,祖国的疆域是历史上形成的。

有学者认为,元朝实际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其关键理由是因为元朝时

A、实行行省制度

B、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疆域最辽阔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0.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

“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

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

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

”这一规定()

A.在梭伦执政期向率先实行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C.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D.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21.“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22.王国维《殷商制度论》中认为:

“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度”。

这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20分)

23.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汉)武帝朝的承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承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具休表现在以丞相为首的机构

A.由行政机构变为学术机构B.由决策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C.权利扩大且地位逐渐上升D.由行政机构变为内侍机构

24.填图并回答问题(10分)

⑴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

(4分)

①;②;

③;④

(2)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6分)

 

评卷人

得分

三、简答题(36分)

25.

(1)中国的秦始皇和雅典的伯里克利分别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2分)其基本特点分别是什么?

(2分)

(2)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

(6分)

(3)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2分)

2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

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岳忠武王祠》(明·于谦)

材料二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

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摘抄自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

(1)材料一中的《岳忠武王祠》一诗表明了于谦怎样的主张?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谦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

(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是怎样评价于谦的?

(6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于谦的优良品质对后世的影响或启示。

(3分)

27.(11分)根据设问,请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1)在中国奴隶社会周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分)

(2)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1分)

(3)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

(2分)

(4)近代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哪些?

(2分)

(5)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

(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族”

为一等,外戚和代北“士族”为二等,山东和江南“士族”为三等。

唐太宗此举明显是在降低、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借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

2.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

汉时期,答案为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朝内阁的三个特点。

第一,非法定机构,即不是定制的,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或者是决策机构。

第二,没有决策权。

第三,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内阁无法限制皇权,且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是由皇帝决定,甚至是票拟权也是要经皇帝的批红。

B不对,明成祖时期初设内阁;C不对,废丞相后明朝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A符合题意,“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说明内阁地位和权力有所提高。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请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两个机构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之一: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达到顶峰,故选C。

5.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10位将军,虽然取胜了战争,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而“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这不是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故A项排除;权力制约、程序公正等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B、D项错误;根据

材料“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是不理性的一种体现,说明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主观情绪化,权力滥用,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6.C

【解析】

试题分析:

AD是古希腊城邦的特点;B是近

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代议制的特点;因此排除后选C。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主权在民。

由全体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雅典的国家管理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2)轮番而治。

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轮番担任公职,轮番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法律至上。

雅典民主运作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

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它,直接民主、抽签任官、多数原则、公民意识、权力制约等。

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知识

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与诸侯争霸明显背离,排除;诸侯争霸属于政治方面,与思想文化方面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属于经济方面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诸侯间的争霸行为实际上顺应了结束诸侯割据、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诸侯争霸

【名师点睛】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整个社会出现统一趋势。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各国掀起变法运动,逐步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逐步确立。

(3)思想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8.D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最高行政部门设置的负责检查的机构,应该是按察使司,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9.D

【解析】

试题分析: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使得专制皇权更加强化。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相关知识点,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

ACD均与宗法制无关。

考点:

宗法制

点评:

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答案】B

【解析】“陶片放逐法”是一种民主制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雅典人都能享受这种制度,如妇女、奴隶、外邦人就被排除在这项制度之外。

所以,它不是一种绝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在于秦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

秦统一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他为此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罗马最基础的法律,所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法律名称错误,D项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

考点: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点评:

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宏大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的宪法蓝本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但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罗马法本身的阶级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是高考常考的知识之一,学生需重点掌握。

其特点是:

皇权至上原则;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基本矛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

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

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

所以宋原来是周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名,故选B。

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因此选A。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B错误;明代已经废除了丞相,C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左图是分封制之下的山东,该制度下的地方拥有世袭权力,独立性较大;右图是在山东设立的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BCD排除即可。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长官同为宰相,人数时有变化,正如材料所描述的那样。

这种体制,有利于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

故应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19.B

【解析】略

20.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体现了雅典对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讨论议题的程序、规则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些规定合理有序,有利于会议的高效有序进行。

故选D项。

A不对,在梭伦执政期间设立的是四百人会议;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1.B

【解析】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皇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宰相,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故选B。

2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立子立嫡之制”、“君天下臣诸侯”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属于无关项;C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和题意,错误。

材料的核心意思是:

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两者相结合达到“君天下臣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朝政治制度的理解。

由“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得知这里的“转折”是指设立“中朝”、“内朝”制度,并且具有决策权,使得原来的宰相沦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错误,与“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

术丞相”不符;C项错误,汉武帝实行内外朝,是丞相的确立和地位遭到了削弱;D项错误,到明朝的内阁才是内侍机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通过直接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具体措施在各朝代的表现各不相同,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

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

24.⑴①岭北行省②辽阳行省③宣政院(辖地)④云南行省(4分)

(2)积极作用和影响:

6分略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⑴从图中可以

得出该图应该是元代的行省疆域图,结合所学的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2)行省的优越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考点:

元代的行省制度

点评: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地方管理制度,他是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基础上发展而来,即由原来的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省统州或府,以州或府统县的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增

加了的层级模式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对中国以后的地方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日省县模式还在延续。

25.

(1)秦:

中央集权制(1分)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1分)

伯里克里:

民主制(1分)公民参予政权,民主政治。

(1分)

(2)措施:

秦:

实行皇帝制度,实行三公

九卿制和郡县制(3分)

伯里克里: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制度。

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工资等(3分)

(3)作用:

巩固了统治;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是简答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知识,都可直接依据教材知识来作答。

(1)秦始皇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伯利克里创立的是民主制,二者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伯利克里则是发展了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作用。

(3)二者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是都是巩固了统治,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考点: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雅典民主制

点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考试的重点。

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

雅典民主制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雅典民主制为

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些民主的原则到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6.

(1)主张:

反对迁都、坚守北京的主张。

(4分)

背景: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压境。

(2分)

(2)评价: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刻苦学习的精神;为官清廉正直。

(6分)

影响或启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光明磊落;刻苦学习,勇于进取。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但不得超过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匹马南来渡浙河”,“中兴诸将谁降敌?

负国奸臣主议和”。

这首词反映了于谦反对迁都、坚守北京的主张。

理解于谦的思想也结合明朝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

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

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大军压境。

(2)结合材料,要从国家利益、个人品质等方面评价于谦,“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