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982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docx

1718五下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卷

洪塘学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试卷

卷面分1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收敛(liǎn)煤炭(hui)徘徊(huái)絮絮(xù)叨叨

  B.粼粼(línlín)决别(júe)姊妹(zí)荫蔽(yīnbì)

  C.一霎(chà)时犄(qǐ)角沐(mù)浴脸颊(xiá)

  D.歌谣(yáo)狰狞(níng)鬓角(bìn)熬(áo)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恶耗捣米摇扶危济困千里迢迢

  B、咆哮祭奠艰苦卓绝同归于尽

  C、封销钢强势不可当雪中送炭

D、放肆战没深情厚意含辛如苦

3.“狰狞”这个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

A.使劲转动B.凝结C.面目凶恶  D.拧开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C.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5.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  

A.“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这句话是比喻句。

B.“朝鲜”和“鲜血”中的“鲜”读音相同。

C.“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这句不是夸张句。

D.“发表意见、发挥传统、发明火箭”这组词语的搭配是完全合适的。

6.下列句子的标点正确的是()

A.“哎呀。

真是太美了!

”张老师说:

“我非常满意!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作文的要求是“请以‘理解’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同学却自定题目。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家用净水器的迅速普及正说明了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

  B、进行技术革新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C、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

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8.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缺处,填入最恰当并使文意连贯的一句话是()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点雪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

  C、房顶上的小村庄卧着点雪

D、点雪卧在房顶上的小村庄

9.选择正确的关联词:

工人抓紧施工,()抢今天一秒,()等明天一天。

A、与其……不如……B、因为……所以……  

C、不是……而是……D、不但……而且……

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的行使。

③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④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的28000公里的地方。

  ⑤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⑥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A、②③④①⑤⑥B、⑤②④①③⑥C、②④①③⑤⑥D、⑤④③①②⑥

11.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婉约______,粗犷______,细腻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A、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若大江东去

  B、如小桥流水似风拂杨柳若大江东去如旭日喷薄

  C、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若大江东去

  D、若大江东去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

 12.荷花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花,现在有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你认为最好的下联是()

A.梁上蛛丝燕子帘B.岸上麻叶伸绿掌

C.半场杨柳拂楼台D.山上新月半亭风

二、阅读与欣赏:

阅读一:

(2分+2分+3分+3分,共10分)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

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

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

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

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

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

有人说:

“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

”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

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

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

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

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

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

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

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

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

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

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

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

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

(3)________________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3.文中

(1)

(2)(3)三处是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

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A.BCAB.ABCC.CBA

14.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15.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16.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

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

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

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

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阅读二:

(2分+2分+3分+3分+3分,共13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

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