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968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和主要矛盾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政治經濟發展的極大不平衡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就在一方面,使得中國革命有在農村首先取得勝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狀態,給爭取革命全部勝利的事業帶來了長期性和艱苦性。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1)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雖然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

(2)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大部分同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3)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統治,接著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

(4)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並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在淪陷區,一切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佔。

(5)由於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和半統治之下的,由於中國實際上處於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於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

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6)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中國的廣大農民,尤其是貧民,日益貧困化乃至大批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

2.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這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鴉片戰爭後,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

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1948年4月,毛澤東在《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明確的完整的科學概括:

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這條總路線包含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與領導權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繫。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帝國主義是近代中國最兇殘的敵人,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

封建主義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最反動勢力,也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

官僚資產階級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

具有兩面性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核心是“無產階級領導”。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一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於舊民主主義的根本標誌。

6.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與特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點:

(1)新的時代條件,即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屬於舊的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範疇。

(2)新的領導階級,即由無產階級來領導,不再由資產階級領導。

(3)新的革命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的指導。

(4)新的革命前途,即經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而達到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不再是建立資本主義社會。

三、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包括新民主主義的國體和政體兩個方面。

國體實質上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問題。

政體是指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即一定的社會階級採取何種組織形式去反對敵人以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

新民主主義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一坍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共和國,即新民主主義共和圍。

新民主主義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是:

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及其領導下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簡稱“四面八方”政策。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

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和陳果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

(1)國營經濟;

(2)合作社經濟;(3)私人資本主義經濟;(4)個體經濟;(5)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真題示例(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常識判斷部分)

【原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明確地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主要的原因是()。

A.無產階級政黨

B.正確分析和認識中國國情

C.得到共產國際的指導

D.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解析】答案應為B。

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在本屆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這一綱領是在正確分析和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第二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工人階級人數很少,因而不可能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有一個本身強大的無產階級作為革命的主力,從而依靠無產階級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起義並取得勝利,再聯合農民的革命力量,把革命推向全國。

第三,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並且長期佔據著中心城市。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理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開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這無論在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開闢,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

中國革命有其獨特的規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從中國獨特的國情出發,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即中國革命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解放鬥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4)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闢,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

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誌。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

“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

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鬥爭的統一戰線。

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關係。

毛澤東於1939年10月,為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寫了一篇著名的發刊詞,他在這篇文章中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走過的18年革命克敵制勝的法寶的著名論斷,他說:

“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依靠這“三個法寶”,建設起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武裝鬥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

“三個法寶”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歷史經驗。

正確地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1.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

中國革命要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由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無產階級儘管革命性很強,但人數少,如果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革命勝利的,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也決定了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必要的。

在中國,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不僅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複雜,這種極端尖銳複雜的中國社會政治局面,在客觀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和主要經驗:

在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革命統一戰線中包括兩個性質不同的聯盟,必須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統一戰線中必須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係,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

2.武裝鬥爭

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鬥爭形式。

因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鬥爭為主要鬥爭形式;敵強我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經過長期的武裝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因為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農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戰略基地。

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要相互配合。

毛澤東關於人民軍隊建設的主要原則有:

首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由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決定的;執行三大任務,是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具體體現;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對人民軍隊的建設和進行人民戰爭具有偉大意義。

其次,規定了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根本原則。

這是由人民軍隊的性質、職能和宗旨決定的;這是由我軍的主要成分是農民這一基本情況所決定的;這是由中國革命的特點所決定的。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領導。

再次,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

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

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是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

最後,實行民主制度和嚴格的紀律,是人民軍隊區別於一切舊式軍隊的顯著標誌。

與軍隊政治工作原則相一致,毛澤東還親自為我軍制定了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軍事民主的三大民主制度。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毛澤東為人民軍隊制定的統一的革命紀律,是我軍團結戰鬥的重要保證。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內容。

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點主要有:

堅決依靠人民群眾;人民戰爭必須建立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毛澤東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

主要有:

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把遊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正確、適時地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