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918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docx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复习纲要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宫廷学校,培养政府的高级官僚,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培养通晓文字的低级人才;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状况:

①宫廷学校。

在古王国时期出现了宫廷学校。

所谓的宫廷学校就是由国王在宫廷设立的学校,以供皇子皇孙和朝臣学习,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锻炼,即被委任为官吏。

“高级官吏养成所”。

②僧侣学校。

出现在中王国的时期,一般设在寺庙,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③职官学校。

专门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往往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培养能从事书写和计算的人。

此类学校铰前两种级别低,招收人数多,修业年限有长有短。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

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灌输和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

(2)佛教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僧徒一般学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做“比丘”,女僧人叫做“比丘尼”。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

(7)古代东方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早衰或出现过断层期,巴比伦、埃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历史都曾中断,导致文化教育在根本上的失传和断层;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制上的优越性。

(1)教育过程:

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

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

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2)教育的特征为: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

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雅典的教育由国家和私人承当。

(1)教育过程:

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

③到十二、三岁左右,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同时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15-16岁,大多数青年不再上学,要从事其他职业,显贵弟子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⑤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⑥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2)教育特点:

①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三)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关系。

相同之处:

①对于教育,统治者都在城邦法律中明确作出规定,都认为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事业。

②两国都重视儿童的体格检查。

③城邦公民都经历了家庭教育、中等学校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④教育都具有阶级性,为奴隶阶级所控制,教育还没有和生产劳动发生关系

⑤都把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放在重要的地位。

不同之处:

①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承办,而雅典允许私人办学。

②对儿童实行的体格检查制度,斯巴达是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健康情况,而雅典检查新生儿体质的是父亲。

③两国公民受到的教育内容也不同,斯巴达更多强调的是军事内容,而雅典更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雅典的教育水平要高于斯巴达的教育水平。

④受教育权不同,斯巴达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而雅典受教育权不受限制,一般商业子女也有受教育权。

⑤对女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而而雅典不重视。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一切知识、真理、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智者派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统一的学派,他们只是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

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意见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1)早期的人文主义;

(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3)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道德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证法,为主要的教育科目,同时认为知识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的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争论;

(5)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

(6)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的教育思想真正成理;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

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③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小学教育的内容由注重施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基础内容的多方面教育到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④中等教育也面临衰微,偏于知识教学,忽视体育和美育;

⑤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除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

⑥教育机会逐渐扩大。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

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

主要观点:

①培养人的道德,即教人学会做人。

②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③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④守法就是正义。

⑤身教重于言教。

4.“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

①讽刺:

采用对话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术,帮助对方使其得到答案③归纳④定义;

局限:

①受教育者必须要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问题积累一定知识。

③对象是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化地搬用于儿童。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学习即回忆”:

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较早提出了理智、情感、心灵、意志等心理的概念范畴,确立了后人的思考范围,同时他重视身心和谐发展。

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

①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内容要健康。

然后经过2-3年得体育训练,锻炼吃苦耐劳勇敢的精神。

②10岁以后的男孩女孩都被送到向下接受教育,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

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五项竞技、体操、野营、射箭等。

到了16、17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好的继续升学,不好的就做农工。

③17-20岁,进入国立高等教育军事学校“埃弗比“团,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

这个阶段是军人教育阶段,主要学习音乐、体操、算术、天文。

在这个阶段要进行第二次考核,标准是理智。

少数的优秀者继续学习,其余的进入军营当军人。

④20-30岁,这一阶段的目的不再于实用主要是发展思维能力,为哲学家做准备。

学习高一级的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

到了30岁,第三次考核,以理性为标准,优秀者继续深造,其余的充当一般的国家官员,帮助哲学家治理国家。

⑤30-35岁,学习高级哲学,研究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的最高阶段,是知道人类认识最高点善德观念的科学。

这一段学习结束,即可以执政了,但是要边执政边学习。

50岁成为哲学王。

(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积极的一面:

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

⑤国家对教育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⑥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

重视体育锻炼。

⑦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⑧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净化教育内容。

反对强迫学习。

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

消极的一面:

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过于强调教育的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了个性的发展。

②他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柏拉图认为,体育音乐的轻易变动,会在儿童心理上造成喜新厌旧,进而追求奇异的生活方式,以致对其他政治和法律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将危及奴隶主国家的政体,给国家带来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