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797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docx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轴纸本墨笔74.2x3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元代绘画,文人画勃兴,水墨山水画特别兴盛,出现了不少垂名画史、成就卓越的山水画家。

居元季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就以其苍茫质朴,超逸简远的画风矗立于元代画坛,为六百年来明清画家崇仰的一代宗师。

  黄公望(1269-1355年)字子久,号大痴,又号净墅、一峰道人,晚年自号井西道人,50多岁开始学画,60多岁时便有“画名震海内”之誉。

黄公望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60余件,确切可信的作品约有10余件,记年月可考的有为张伯雨作《仙山图》(至元四年,70岁作)、《仙馆就全图》(至元四年,70岁作)、《天池石壁图》(至正元年,73岁作)、《芝兰室图》(至正二年,74岁作)、《溪山雨意图》(至正四年,76岁作)、《江山览胜图》(至正八年80岁时,为倪瓒作)、《剡中访戴图》(至正九年,81岁作)、《山居图》(至正九年,81岁作)、《九峰雪霁图》(至正九年,81岁作)、《富春山居图》(至正十年,82岁作)。

无记年的作品有《富春大岭图》、《快雪时晴图》等。

  至正七年,79岁的黄公望皈依无用禅师入居浙江富春山。

大痴身临美景,激情荡漾,画兴大作,从而经营构思,运峰挥毫,创作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卷》和其姊妹作《富春大岭图轴》。

清人钱杜在《松壶画忆》中记载黄公望“《富春山图》有二本,其一为《富春大岭图》,一为《富春山居图》。

《大岭图》未见,《山居图》即是吴问卿所藏,病剧欲为殉,家人自火中夺出者……”。

可见,《富春大岭图》曾一度失传,音讯杳无,故世间闻知者不多。

《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大岭图》前为横卷,后为立轴,题裁都为描写富春山景色,但两件作品风格绝异,毫无类同处。

《富春山居图卷》多用豪放飘逸的干笔皴擦,长披大抹,雄劲苍茫。

画自七十九岁开始创作,而“三四载未得完备”,为了充实画中的内容,黄公望常常“云游在外”,“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写”终“经营七年而成”。

因此观《富春山居图卷》但觉场面壮观,视野开阔,富春山脉连绵起伏,坡岸蜿蜒,显现着强烈的节奏感,使观者大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而《富春大岭图轴》则构图紧凑,视线集中,且用笔细秀淋漓,墨迹淡泊,有一种“山碧林光净,江清秋气凉”的虚和淡雅幽深静谧之感。

较之《富春山居图卷》那宏大无拘的场面,交响乐一般的雄浑节律,则显得宛如丝竹轻吟,幽曲含蓄。

明人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谈到“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者,山头多赭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如果说《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画作中“笔势雄伟”的代表作,那么《富春大岭图》则是“皴纹极少,笔意简远”画风的典范。

  《富春大岭图轴》,纸本,水墨画。

纵74厘米,横36厘米。

纵观此图,富春山重峦叠嶂,山巅晓雾迷遮,若隐若现。

山脚江岸相接,兀石环抱,坡上丛树槎丫,繁茂峥嵘。

画中山径蜿蜒,盘伸幽谷,行间,可见小桥草庐隐落。

远处深涧,飞瀑帘挂,缓缓下泻,给人一种“发思古之幽情”的空灵超脱感。

画作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上虚下实,树石桥庐和笔墨的重心都偏于画幅下方,窠石、杂树苔痕斑剥,翠润欲滴,画得缜密而具体。

山腰之上,则寥寥数线,几抹淡墨一带而过,把整个山巅巧妙地隐于云雾之中,似有若无,深悬莫测,给人以更多的意境想象余地。

  《富春大岭图》以生宣纸绘制,这在元代绘画中鲜见。

宋元时期的书画用纸,通常都使用熟纸(或绢)或加以硾浆而制成的半熟纸,到了明代,书画中才逐渐见到用生纸作画,但使用仍不太普遍,至正德、嘉靖以后,生纸作画才推广流行。

《富春大岭图》则大胆使用生纸,它较之熟纸或半熟纸,不仅绘制难度大,更加之它用墨淡逸,水份含量多,要运笔自如,掌握得当,确实要具备很高的艺术技巧。

于今,透过那水墨交触的笔道,仍可显见出墨韵淫淫的湿润感,无怪清代评论家张庚称此图是“纯用湿笔连皴带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浑厚之致,浮岚蔼蔼欲滴,杜诗‘元气淋漓障犹湿’可移美也”。

(张庚《图画精意识》)。

  黄公望的山水画,继承了五代董源、巨然的画风而加以发展。

董、巨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平淡天真的风格对黄公望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

黄公望在创作时很强调“激情”,即所谓“兴”在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李成《秋峦凝翠图》能“妙入毫末穷杳冥,无声诗与有声画,侯能兼之夺造化”就因为李成是“兴来漫写秋山景”,因此在《富春大岭图》中,黄公望在笔意中求索的是大自然无尽的情趣,于清淡的墨韵中追求的是大千世界中阴阳晦明的四时气韵。

试看,图中那简淡的笔墨包含了他多么深邃的情感,淡淡的峰峦丛林,稀疏隐落的茅舍山房,都象置身在蒙蒙细雨中;又似隐迷在薄薄的晓雾里,黄公望把他对自然的酷爱深深寄托于画面,他把客观的自然景象,加以主观心灵的创造,将客观存在的现实升华到一个赋予灵魂,有生命,通气韵,有着内在美的境界。

大自然的生命,大自然的神韵,也都好似在这迷朦中略现身影,观之,就象寄托在超脱尘世的梦中,觉有一种澈透灵魂的宽慰和惺惺微妙的领悟。

  此图画芯为后来重新装池,据清人张庚《图画精意识》中记载,“元四家”中,王蒙、倪瓒都曾经为此图题诗著跋。

王蒙诗云“千古高风挹富春,倦游何日见嶙峋,先生百世称同调,墨气淋漓貌得真”。

倪瓒跋云“大痴老师富春大岭图,笔墨奇绝,令人见之,长水高山之风,宛然在目,信可宝也。

至正廿二年壬寅,倪瓒记”。

可惜,这些墨迹现只见于记载,至今已无迹可寻了。

现轴中诗堂有祝允明、吴锡麒题诗,祝氏题诗云:

“趾趾盘盘绕而曲,顶上角戢危仍复,回蹊折经几茅庐,尽傍羊肠浅中宿,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只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

”吴锡麒诗赞道:

“绝胜武夷溪九曲,浮岚顾飞焕翠复,茅堂可惜人未归,石榻空留白云宿。

高台兀峙千尺强,清滩此去七里长,一路绿萝悬倒影,鲥鱼不上水茫茫。

”画幅裱边还有叶梦龙题跋,介绍了他收藏的经过,曰:

“(该图)旧藏温陵相国家,后为宋芝山以八百金购得,前在京师脍灸人口矣。

予已有元季四大家妙迹,然未若此之希有者,固请再四,乃割爱归予楼中。

”画中另有翁方纲、宋葆淳、李佐贤、王拯等人诗跋长题,另钤有明、清诸家鉴赏印三十余方,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作品。

清代末叶,画轴几经更易,转至庞莱臣家藏。

1963年,由南京博物院自庞氏后裔处征集收藏。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轴纸本墨笔74.2x36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实景地考辨

■吴宏伟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净竖,晚号井西道人,元代著名大画家。

传世黄公望画作中明确署名画富春山水的有两幅,一幅是享誉古今的《富春山居图》,一幅是《富春大岭图》。

关于《富春山居图》已经广为世人熟知,它曲折离奇的传奇色彩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世国宝之一。

央视《国宝档案》说,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是受到了《富春大岭图》的启发,由此可见《富春大岭图》在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特殊地位。

随着《富春山居图》热的兴起,特别是爱好富春江文化的研究者对《富春大岭图》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

《富春大岭图》究竟描绘的是富春江何处的山水风光?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当代画家江枫先生在《黄公望<富春山图>考辩》中曾提及《富春大岭图》画的就是桐庐的山水。

笔者经过多方考证后撰写此文,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落款中的线索《富春大岭图》纵74.2厘米,横36厘米,纵式立轴,墨笔纸本,是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精品力作,现藏南京博物院。

画的右上角落款“富春大岭图”,下钤“黄”字朱文印,左上方落款“大痴为复孺画”,下钤“大痴”、“一峰道人”两方朱文印。

我们不禁要问“复孺”是谁?

这个问题可以解答,在黄公望的交游圈中叫复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全名叫邵亨贞。

按《列朝诗集》、《松江志》、《大观录》等文献记载:

邵亨贞字复孺(1309—1401),严陵(今浙江桐庐)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卜筑溪上,以贞溪自号。

明洪武年间为松江府学训导。

书牍雅赡,善真、草书,尤工篆、隶。

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卒年九十,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

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黄公望与邵亨贞之间是什么关系?

可以从邵亨贞的存世散曲中得到解答。

笔者查阅邵亨贞的存世的140余首散曲,其中明确与黄公望有关的有两首。

节选如下:

风入松

白仁甫集中木兰花慢结句云,二十四桥明月,玉人何处吹箫,一峰黄先生每叹赏之。

暗香

吴中顾氏旧时月色亭,陆壶天倡始用白石先生元韵以咏。

黄一峰持卷索赋。

另外,邵亨贞还有四首散曲,都提到“黄伯阳”的称谓。

文字内容提到“春垆酒瓶、遥夜酒杯传、道人烟浪里”等语句,与黄公望的性格特征、生活境况相符,黄伯阳应该就是黄公望。

“伯阳”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字,“伯阳”应该是对道家的尊称,黄伯阳即是黄道人的意思。

节选如下:

太常引

次韵黄伯阳寒夜

玉梅花底旧青灯。

照我鬓星星。

寒透远山屏。

无梦到、春垆酒瓶。

江空岁晏,路迷人远,消得几沉凝。

一夜玉壶冰。

又恼得、文园病成。

太常引

次韵伯阳雪中

销金帐底烛花偏。

低唱拥婵娟。

遥夜酒杯传。

几沉醉、琼林洞天。

梅花如旧,竹窗犹在,留得煮茶烟。

独欠钓鱼船。

待归问、羊裘故川。

花心动

黄伯阳岁晚见梅,适遇旧赋以赠别,持行卷来,求孙果翁卫立礼洎予皆和角招

次黄伯阳苕溪舟中韵

暮云起。

苕溪上,画桡荡漾春水。

道人烟浪里。

信笔赋诗,千古无此。

从以上邵亨贞的几首散曲来看,黄公望与邵亨贞应该是非常要好的文友,不仅在文学上擅长辞令,相互唱和,而且都是漂泊异乡的羁旅之客。

按《列朝诗集》、《松江志》、《大观录》等文献的记载,邵亨贞是严陵(今浙江桐庐)人,这是有依据的,可以从邵亨贞本人的自述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邵亨贞的传世书法中得到了解答,下图为邵亨贞信札墨迹:

释文:

敬次东维内翰先生寄示答延英诸公,移馈严韵,唯赐教乃幸。

甘露英华生间世,文星光彩动南天。

公孙馆下无虚士,杨子亭中半列仙。

二月烟云供画卷,百花洲渚送吟船。

诸贤欲设先生馔,应取侯鲭手自编。

至正壬(此字点去)癸卯暮春既望,契生严陵邵亨贞顿首再拜,书于野处堂。

款钤“睦邵亨贞”、“邵氏复孺”、“青谿野史”印。

另有项元汴、孙承泽、安岐、衡永诸家鉴藏印多方。

从落款上可以清楚看到邵亨贞自称“严陵邵亨贞”。

严陵就是东汉隐居钓台的高士严子陵,这里泛指严子陵钓台富春山一带地区,大致在今天的富春江镇所属范围内(富春江镇前身叫严陵乡)。

由此可知邵亨贞是桐庐人无疑。

从钤印“睦邵亨贞”来看,也不矛盾,睦是指睦州,睦州就是严州,唐代称睦州,宋代改称严州,治所在今天建德市梅城,严州府下辖地区包括淳安、遂安、建德、寿昌、桐庐、分水等地区。

众多辖区中,尤其是桐庐与严州(睦州)的关系最为密切,桐庐严陵一带与严州治所梅城山水相依,仅隔数里之遥,严州府的得名也是因为严子陵在钓台隐居的历史渊源而来,所以古代桐庐人也常称睦州(严州)人。

至今邵氏一族广泛分布桐庐县的富春江镇、钟山乡、旧县街道等地,有的还成为族居村落,如富春江镇邵家、钟山乡大市村,这些邵姓都在严陵及周边一带。

邵亨贞自署“睦邵亨贞”当有不忘郡望之意。

再者,邵亨贞在其所作《太常引·次韵伯阳雪中》(详见前文)说:

“独欠钓鱼船,待归问,羊裘故川。

”很明确指出他的故乡是桐庐。

“羊裘”就是指严子陵,典故出自“严子陵五月披裘”(见《后汉书·逸民列传》),“羊裘故川”即是桐庐家乡(严子陵钓台一带),整句词意表达了邵亨贞向往归隐,怀念故乡的羁旅情怀。

黄公望长期寓居松江,与邵亨贞结为莫逆,特意为邵亨贞绘制《富春大岭图》是有特殊含义的。

作为知交,黄公望应该知道邵亨贞的籍贯及思乡归隐林泉的处世愿望,这从邵亨贞的《太常引·次韵伯阳雪中》辞令中可以印证。

黄公望长期往来富春山与松江之间,所以画了这幅《富春大岭图》送给邵亨贞,以慰邵的思乡之情,这一点从情理上说得通。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1733—1818)在《富春大岭图》跋文中说:

“世有同时九十翁,岩下电光双眼碧。

秋空神出一峰阴,凭栏贞溪(邵亨贞号)千里心。

”又说:

“邵贞溪,严陵人,卜筑于吴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