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857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国秦国发展史.docx

赵国秦国发展史

赵国发展史

立国前(约前636年—前403年) 

次序

谥号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18年

23

又作赵景叔

6

赵简子

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42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1

 

9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前403年—前222年)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赵武侯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

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

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

对于赵国的强悍说得太多了,所以也论述一下赵国、赵人、赵兵的不足。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

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

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

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

同时,赵孝成王在得知赵括军被围且粮道阻的消息后,为何不全力相救?

难道赵王不知道这四十万大军的重要性吗?

当然知道,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

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

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优柔寡断有关,但根本是赵国整体的实力不足。

就如台湾问题,要么大陆实力发展十分强大,顺势推舟。

要么在未来台海战争中,破釜沉舟、全无顾忌、集中全力无论代价多大,誓克之。

一场战争的作用有多大?

它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败沉浮。

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

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

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

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

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

再者,赵兵多尚侠义,军势不稳定。

对中国进行的军事变革,其内容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更新换代,还应包括全民的准军事教育、尚武观念的树立及部队自身的创新革命。

其中一个国家的尚武传统很重要,其直接影响一支部队作战能力。

纵观历史,尚武(而非黩武)总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兴旺长存。

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

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相反,齐国偏安胶东,无外患之忧,国人怯战。

有很多人羡慕德意志这个国家,人才济济、军事强盛、士卒善战、国人一心,这由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有时感觉赵国跟德国很像,表现在许多方面,不说了。

它的作用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临战准备和提供有熟练军事技能,短时间训练即可投入作战兵源。

这其中还有个问题,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以何为荣,以何为其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体系性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简单说一个社会仅是崇拜金钱、权力是不行的。

在此不详述。

有时我们抱怨中国现代和近代,出色的不世的将军太少了。

这前面已说过,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

一支优秀的部队需要优秀的国民和相应的传统相依存。

看看战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为什么秦赵两国良将、名士辈出,而其他五国却名将少有。

这当然与其国家传统有关。

德国名将很多,原因是一样的。

优秀的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部队,优秀的部队也会锻炼出优秀的将军,优秀的将军指挥出优秀的战役。

我们何去何从已经很清楚了。

赵国军队包括秦国军队的强大,说明了很多问题。

首先,一支军队要有传统,如果没有,国家机器可人为制造。

其次,国家应意识到战争,是一国做任何事都应考虑的问题。

部队的临战意识要强。

再次,军队要具有创新性,灵活性,最起码不能压制,老气横秋的话就完了。

——《亮剑》李云龙形象。

赵卒临战勇、不畏危是靠传统,秦卒好战乐杀是靠利诱。

社会对军人的评价体系和国家军人的奖励晋级体系是很重要的。

前者简单说是军人的地位,及独特身份的社会尊敬程度,后者是部队自身对军人的激励体系。

在此详述后者,战国将领选拔除贵族外都是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重其战力。

燕赵之地自古多悲凉之士,古代其地几陷异族之手,其反抗之志从未断绝。

近代如抗日斗争,举目华夏尤燕赵之地多反抗,晋冀鲁、晋察冀抗日根椐地成为敌后抗日的中坚力量。

在看到古人那卓越的业绩,今人却如此无能,常感悲叹。

予身出邯地,望古赵之训,时有针毡之感;游阅古史旧地,想昔日先人历长平之难、邯郸之危而犹思图强,不觉气志从升,战意昂然。

长平之战:

前265年,秦国采纳范雎远交近攻之策,连续4年不间断的攻韩。

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秦国大规模的伐韩意图非常明确,一来可削弱韩国并为秦军东出,开辟通道;二来则可抢前攻占大行山以西各军事要点,对赵魏两国造成高屋建瓯之势,为下一步打击他们做准备。

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

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是否受地问题发生分歧,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

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

赵国虎口夺食置秦国霸权于不顾,深深激怒了强秦。

范雎劝秦昭襄王转兵锋大举伐赵,还之以颜色,破三晋和纵之势,以决韩魏两国之后援。

秦逐于当年(前261年)初,令全国男子书年,进行了总动员,发倾国之师攻赵。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出宜阳攻韩国堠氏以防韩魏援赵。

以掩护大军侧翼。

秦军主力由左庶长王乾率领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上党。

由于实力悬殊,上党陷落赵长党军民退守赵境长平。

秦军主力迅速向长平推进。

赵国见情况危急,紧急征发大军由老将廉颇统率星夜驰援长平。

秦赵两国重兵集团之间的历史性大决战,由此展开了。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

甚至连三强都数不上,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

只有燕,韩实力稍逊。

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

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事实上武灵王改革前都是如此。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

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试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

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

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

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

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长城连起来。

  

抵御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统一后必为之事,秦蒙恬率军30万两年平之动用民力颇重,汉前后率近百万之军平定匈奴且国力大伤。

而赵李牧仅率步5万弓10万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

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

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

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

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

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

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

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

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

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

分析:

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

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

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

赵胜亦有其三:

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

哀兵必胜。

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

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

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且以为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

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

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

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邯郸之战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

原因:

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

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

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

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

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

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

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

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

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

一长平之战秦赢得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

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

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

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

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

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

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城,并为此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及装备。

同时外交也积极的开展。

赵之平原君因长平之败的愧疚也积极的游说魏楚和组织邯郸保卫战。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韩之太原,取之,尽得上党地,以牵至赵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攻赵之邯郸。

七月、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

并于十月间兵围邯郸,这年是赵孝成王七年。

关于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间对赵攻势,赵国采取的战略是坚壁清野,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

而此时的赵国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伤亡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人数约在三四十万人左右。

其中士兵年龄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

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些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

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

同时赵之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秦军以五大夫王陵为将,军众在三十万左右,以武安为据,包围邯郸,秦军构成以步弓兵为主,且攻城器颇多。

秦五大夫王陵于邯郸城下望着邯郸周围万顷苍绿待实而被赵人尽毁的良田,王陵想道:

秦军在秦昭王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渠,而兵赵之主力早已于去年斩杀殆尽,此时赵国邯郸守军不过为老弱病残,只需月余便可攻下。

但当他看到雄武宽厚的邯郸城墙,及城上站立的赵国士兵时,他发现赵人的脸上分明露着一种决不屈服和复仇的面容。

心中竟然产生了不安,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军急攻邯郸城,秦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而步兵分两队,一队肩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直攻赵区都之城门,且秦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

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转为小规模进攻以夺赵志。

但相反是,赵军却一再攻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不断突袭秦围在邯郸的营栅,竟使秦伤亡颇为惨重,反而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殆懈。

邯郸前线的战况飞快的传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气,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郸,一方面组织援军。

收到信的王陵军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风中的十二月向赵都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城战,但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士卒战皆不利。

赵出兵击之,却秦数十里。

此战秦伤亡五千人左右。

赵之邯郸城内,伤员遍城皆是,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平原军赵胜,于寒冬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平原君赵胜亦往之。

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

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战死),但秦亦伤亡惨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军十万带着大量的兵备粮草及秦王的最后命令到达了邯郸。

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将军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兵备粮草到达邯郸。

五大夫王陵即调整兵力准备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攻赵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可以相信王陵已经知道秦王的不满及以王龁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军第三次的进攻是相当猛烈的。

战事爆发于正月,在北方此时还是寒冷的冬季。

此时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

但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

同时秦军在受到增援后士气也开始高昂。

战事进行月余,赵兵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并取得胜利。

秦军伤亡惨重,士卒多怨。

秦王以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

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依然没有攻下。

十月,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

此时邯郸城处于最危急的时候,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

同时平原君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

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

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

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

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的失败后,部队兵员损失近四十万。

此后赵国可作战的部队可分为这几部分:

代郡守军防备匈奴及燕国,常备军约五万人战时可扩编为十万人,晋阳守军(赵国旧都)是赵之右翼,是进攻秦侧翼的跳板也是赵北方的门户,常备军约七万人。

中牟守军(括屯留)赵之左翼抵御秦军的前哨和防备魏国的要塞,常备军三万人。

邯郸守军赵国防御重心,因邯郸常临战事,故又分武安守军、武城守军,总体上看邯郸地区常备军在十万人左右。

邯郸由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为战事最频繁的城市之一,也是军事防御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邯郸之战中赵国几临危急,但在赵国优秀将领的指挥下、赵国士兵的顽强抵抗下及赵国下民的舍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

从中可看出赵国所独有的、异于六国的气质,更加的悲壮血气、坚强不屈、团结一致。

  

关于邯郸之战,我认为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战役。

秦国对赵直接间接动用兵力在五十万人左右,其中对邯郸作战的部队就达二十五万人,加上辎重部队将近三十万人。

说其悲烈,更多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如前所述赵国的兵力、国力在长平之战后已大不如前,邯郸地区可作战的部队不过十万。

且在秦军不断围困和进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实在令人惊叹。

邯郸之战以其说是是赵军的胜利不如说是赵民的胜利,赵国下民主要是邯郸下民为保卫邯郸所付出代价是沉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壮。

试想一下战前赵国各地的军队、粮草源源不断汇聚邯郸,赵国下民众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缮城池,磨砺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壮观。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队所具有的慷慨悲凉的气质、血气尚武的传统、同心志协的风气是多么的重要。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各国都蠢蠢欲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如前所述。

此战对赵影响:

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

此战中,庞锾、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

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

已经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领赵国士卒继续作战,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中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

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春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

从廉颇事楚中,我们可以看出:

廉颇为将近五十多年,可以说对军事相当精通和熟悉。

廉颇于楚为将,战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为楚兵弱于赵兵。

这一点很重要,部队兵员的素质也决定着将领的指挥意图是否可以顺利的实现,赵人尚武且多战,兵员耐性强、有服从意识,且善骑射。

而楚军作战机动性差、部队抗打击能力弱、野战能力不强(这些构成项燕之败的原因)。

当然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

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可能需要几十年,但它至少影响几百年。

廉颇老了,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训练楚军,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庞锾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

赵悼襄王三年,燕军十万犯赵,庞锾率军抵之。

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

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射燕,其伤亡甚重。

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

后撤,遭遇李牧军。

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

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

赵王赞其曰:

“将军武勇,廉颇还赵”。

赵悼襄王四年,庞锾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锾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李牧,赵国代郡的守将,带兵有方,却匈奴而威于北方。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

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

他的措施是:

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

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

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

在军事上,严明法规:

“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

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

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

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

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

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

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

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

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

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

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

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

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

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

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

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

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

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

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带兵好野战,善长途奔袭作战。

赵幽穆二年,秦攻赵武城(邯郸南),赵将军扈辄领军十万救之,被击败,斩首十万。

邯郸兵力空虚,而召李牧及代郡军五万人救邯。

大败秦军,杀其数万。

封武安君。

三年,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

赵王迁急命李牧为将,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

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

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

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