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8701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docx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二(11-20)

(续上)

第二章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教材不是唯一的

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现代课程观,要求促进各类课程的整体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的课程结构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依据,在义务教育阶段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机会,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综合性;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转变“教书本”的观念,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引领者。

教育资源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实践的一项基本任务。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的存在必须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但课程资源还不是课程本身,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

我们要把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等加以开发利用,不仅提供资源上的保证,还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体现提供背景与基础。

传统的课程开发更多地关注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课外课程资源的价值,充分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11、玉米苗的故事

【案例】

星期五下午,我正在办公,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急匆匆地来找我,原来我们班的四个学生把他种的玉米苗踩死了。

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前几天,学校还在红领巾广播中宣传要爱护庄稼,学生不会明知故犯吧。

我虽说难以置信,但还是一个劲的赔不是,并答应他,一定尽快给他答复。

我把四个学生喊到跟前,问清了原因。

原来他们在老操场打篮球,打热了就在树阴下乘凉。

不知谁想了个鬼主意,从一条枯竭的小河这边跳到那边,比赛谁跳得远。

于是,河那边的玉米苗就在他们的玩闹下遭殃了。

知道原因后,我非常生气,怒气冲冲的训斥了一番,可他们满不在乎,一个学生竟说:

“老师,我只踩坏了两三株玉米苗而已。

”脸上的表情好像告诉我:

“老师,你没有必要为了几棵玉米苗对我们发这么大的火。

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想起了以前在班级发生的很多事情:

不知谁逮了只鸟带来学校玩,最后被大家折腾死了;为了吃到鲜美的龙虾,许多学生杀死癞蛤蟆和青蛙,用它们作饵料;马丽丽同学在体育课上不小心跌倒了,不少人笑得前仰后合,却没人伸出手把她扶起来……

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这些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都去哪儿了?

我作为班主任,一直都是简单的训斥,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我是有责任的。

这件事不能就此打住,我决定利用这一并不光彩的事情,开展一次实践活动。

——为玉米苗开“送别会”

星期一早上,我批改日记时,发现副班长孙倩写了一篇文章——《一株小玉米苗的哭诉》,读后我心中一思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

我把这篇日记作了一番修改。

班会课上,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我动情地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是这样的:

我是一株普通的小玉米苗,刚从土里钻出来,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看到了我的同伴们。

我们尽情地吮吸着清凉的甘露,接受阳光的抚慰。

我身边有一条枯竭的小河,小河那边是一所小学,我每天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打球。

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已经是好朋友了。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农民伯伯来看我们了,他抚摸着我说:

“孩子们,快快长大吧!

”我听了,心里特别希望自己赶快长大。

农民伯伯走了,我和同伴们在快乐地聊天。

忽然,河那边传来一阵嬉笑声。

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五六个小男孩在河那边打篮球。

我羡慕地说:

“如果能和他们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多好啊!

”突然,那几个男孩从河那边跳了过来。

我顿时感到全身酸痛,一下子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

天哪,同伴们都陷在泥土里,自己也已经遍体鳞伤了。

我想起了那几个男孩,他们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他们,残忍地杀害了我的同伴们。

我痛哭起来,哭了好久好久,我渐渐昏睡过去。

睡梦中好像听到有人说话,我睁开眼睛,是农民伯伯。

他气愤地说:

“又是这帮孩子,把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苗踩死了。

我又是播种,又是施肥、浇水,好不容易才长出了这些可爱的小苗儿。

现在的孩子呀,怎么成这样了,唉……”我想跟农民伯伯说声对不起,可农民伯伯已走了。

我感到自己的生命在一点点消逝,可我还想对那几个男孩说:

“亲爱的孩子们,我曾经那么喜欢你们,把你们当作我的好朋友,可你们为什么要伤害我们呢?

故事读完了,班级异常安静,同学们都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感情丰富的学生眼眶里已闪烁着泪花,就连踩坏玉米苗的那几个学生也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把已枯萎的玉米苗放在讲台上,说:

“孩子们,小玉米苗把我们当成他的朋友,现在他走了,我们为他和他的同伴们开个送别会吧。

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默默地行动了,有的小组在创作送别小诗;有的小组在制作贺卡,送给玉米苗;有的小组商量下课后,给玉米苗一个新家……

“小玉米苗/你再也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看不到可爱的世界/可是/你不要难受/也不要伤心/你要记住/我们永远是你的好朋友/一路走好/小玉米苗”,虽然诗句既不压韵也不优美,可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

制作贺卡的小组把贺卡放在小玉米苗的身边,素净的白色,点缀着朵朵小黄花,上面写着:

“可爱的玉米苗,你们安息吧!

……

下课后,同学们把玉米苗埋在学校花园里,把贺卡插在泥土上,整个行动我都和孩子们一起完成,看到他们虔诚的样子,我感到孩子们内心深处最善美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我们自己种玉米苗

今天早上,我利用晨会课时间,和孩子们交谈昨天班会课的感受。

陈云首先告诉我:

“老师,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小玉米苗笑着对我说谢谢。

“你梦里的小玉米苗怎么样?

”吴小华急切地问道。

“还是嫩嫩的,绿绿的。

”陈云高兴地说。

“老师,昨天我们四个人商量了一下,准备买一些玉米种,种在自己家门口,等长出小苗,我们把它们搬到农民伯伯的田里。

”其中一个犯错的学生说。

这是我原计划的第二步,没想到孩子们自己要求这样做了,我微笑地点点头。

“老师,既然是我们的过错,我们自己承担。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

“老师,我们也种!

”其他学生都站起来说。

“好,我们大家一起种!

”我真的被感动了。

……

昨天的班会活动激起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形成了健康的道德认识。

经过一夜的思考,四个孩子承认了错误,主动提出种玉米苗,赔偿农民伯伯的损失,这不正是我开送别会的初衷吗?

——把玉米苗还给农民伯伯

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把玉米种种下地。

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遇到我就告诉我种植的情况。

一个星期后,孩子们欣喜地告诉我,他们种的玉米种长出小苗了,嫩嫩的。

我告诉他们,等再大一些,就可以搬到农民伯伯地里了。

孩子们都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又过了几天,我种的玉米苗已经长得很高了。

中午放学时,我宣布下午把玉米苗搬来。

下午到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教室前面放着一排排用纸包好的带着土的玉米苗。

我们捧着小苗,向农民伯伯的田走去。

到了那儿,我们才发现那块地里又重新种上了玉米苗,孩子们都有些失望,我说:

“找一块空地种下吧,农民伯伯看见了,一样会高兴的。

”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怕又踩坏了田里的小苗。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苗都种下了地。

回到班级,大家感觉轻松多了。

孩子们的心是滚烫的,从课堂到校外,他们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通过活动,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向大家做个宣传吧!

又一个班会课上,我对这件事情作了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件事后,老师发现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敢做敢为的好少年……我非常受感动,相信同学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老师,我们还想做一件事,我们想出一期宣传板报,也向其他班级的同学宣传宣传。

”班长说。

“是呀,听说其他班也有踩坏庄稼的情况,你想的办法真不错。

”我对她的想法给予了肯定。

“我想写一篇文章投稿。

“我想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好朋友,让他们也知道。

……

【评析】

一次看似偶发的事件,触发一场让学生经历心灵里程的教育体验。

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犯一些错误。

作为教师,不可空口说教,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而这些问题正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要把握住这些有利时机,帮助孩子们真正学会做人。

孩子们是最富有情感的。

在老师语言的调节下,音乐的渲染下,很容易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他们就会主动地用心投入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没有距离的。

我真庆幸当时没有过多地训斥那四个孩子,也没有在班会课上讲什么大道理。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每天都被感动着,他们的思维、想象、创造、情感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情动而辞发”,孩子们经过真切情感的体验后,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别人分享。

于是,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活动中。

【思考】

1、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教诲?

你的教学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例,说说你是如何处理的。

2、有人说:

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

请你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2、茶树的启示

【案例】

西部某中后山区一所学校,由于政府的关怀,老百姓的支持,在原来极其破旧的校园里建起了两栋白色崭新建筑,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宿舍楼。

在褐色贫瘠的山岭的环抱中,显得特别漂亮。

可是,校舍的周围却是光秃秃的一片,显得很不相宜。

校长很想借着新校舍的落成大做“校园建设”的文章。

但是,又没钱去买花、种草,怎么办?

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一帮人多次开会反复研究,同时也与镇里的领导商量。

在商量的过程中,镇里的一位领导提出,我们这里是全市有名的茶叶生产基地,生产的茶叶“外形扁平挺制、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清爽、品质优良,属名茶中的上等品”,并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

镇里的老百姓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掌握茶叶的种植技术。

另外,茶树也可以美化校园呀。

学校领导听了,深受启发,确立了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校园建设的思路。

于是,学校在镇领导的关心下,请来了当地的茶叶种植大王,从茶树苗移栽,到施肥、剪枝,再到采摘、加工,一一教给学生。

后来,校长又在思考:

学校近几年来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算少,可会种植茶叶却更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考虑,是不是可以将“茶树种植”开成一门课?

几年过去了,“茶树种植”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呵护下,内容不断充实,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成了培养茶叶种植大王的摇篮,也为校际间交流综合活动课程开设搭建新的平台。

【评析】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

在我国山区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同时,由于新课程为这些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空间,加之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山区能够实施新课程并呈现出独特的区位优势。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

课程不是固定的教材,不是一种结果性的产品,而是儿童增长经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等的过程。

这所学校开设“茶树种植”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将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结,让儿童在日常生活情境和周围环境中积极地建构知识,使课程具有一点生活化和情感化的色彩,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倡导新型的课程形态如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新的理念为山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并发挥独特的优势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思考】

1、你所在的学校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遇到了哪些阻碍或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2、收集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本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操作方式。

13、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调查活动

【案例】

10月的北京,高一年级的全体学生三三两两赶往书市。

只见他们有的在向工作人员打听着什么,有的在一个个书摊前伫足观察,有的三五成群正围着一位购书者进行实地采访,还有的甚至自告奋勇担当起了义务售书的工作------学生在短短半天时间内调查了购书者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消费水平、购书动机及所购图书的类别,并了解到当天的人流量、销售额、畅销书排行榜及图书打折等有关数据。

第二天,学生如约交来了详尽的调查报告,其涉及面之广令教师大为惊叹。

如《畅销书后隐藏的科技含量》、《知识分子的追求》、《价值规律在书市中的折射》、《由“特价”看“书价”》、《试看文化层次与购书品位的关系》等等。

在此后的交流总结会上,各班同学纷纷谈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触与收获。

这次别开生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全校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评析】

这是一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弘扬学生主体意识的社会实践类活动课。

教师在确定此次活动课的宏观要求和教学目的后便隐身幕后,其后的一切设计、调查、分析、总结等工作均由学生独立自主地操作完成。

调查前,学生要确定调查目的,构思调查内容,选择调查方式;调查中,学生要尝试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与同学合作、协调------通过活动,学生跳出了学校、家庭的圈子,接受了社会大课堂的洗礼;调查后,学生还要对搜集来的事实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进而用准确的文字写出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合作能力,并使其深刻体验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调查报告中所暗含的语文、数学、美学、经济学、图书分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的综合知识,更令学生领悟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这次活动课建立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较好地弥补了学科课程“重传授,轻实用,忽视学生兴趣发展、爱好培养”的缺陷。

【思考】

1、社会调查活动属于课程的哪一个门类?

开发的是哪一类课程资源?

2、请你设计一则社会调查活动方案。

14、洞庭湖,别来无恙乎?

【案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老师,还有,还有------”

刚一上课,学生们就争着将自己查到的描写洞庭湖景色的美文佳句吟诵出来,似要大家和他一同分享洞庭湖的美景。

在请学生大致介绍完洞庭湖的名胜风景之后,我打开录像机,洞庭湖的绝佳景致顿呈眼前,有关洞庭湖的传说、历史、面积、物产等文字介绍亦随同画面依次播出。

学生们沉浸在美的直观体验中。

片子映完,我紧接着出示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及其四周的工业布局图,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描述洞庭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出现的后果。

同时,我还给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泥沙沉积量及洞庭湖的有关数据。

请学生们动手计算洞庭湖的体积及填满它所需的大致时间。

悠远历史与严峻现实间的巨大反差深深震撼着学生。

在随后的分组讨论发言中,学生们以翔实的资料、令人信服的数据分析出“长江泥沙沉积”“围湖造田”“工业环境污染”等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能力减弱”、“酸雨形成”“农田减产”“洪涝灾害”等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得出“洞庭湖及其四周的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的结论。

议论至此,学生们仍意犹未尽。

生存危机已迫使他们开始关注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个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建议与设想纷纷涌出。

课程正朝着我设想的目标有序地进行着……

【评析】

这是“环境教育”综合课程中的一个课时的教学实录。

教师事先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资料准备等前期工作,接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中主动循着表象挖掘原因。

从课的进程与结果看,学生在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中,较充分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确立了一种面向未来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这节课将文学、建筑、历史、地理、数学、水文、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有关环境科学的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通过“洞庭湖的变迁”这一综合性话题,有效锻炼了学生对复杂问题深刻而全面的观察力,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与把握,很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思考】

1、你知道教育生态的理念吗?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生态教育。

2、这则案例仅仅是环境教育吗?

试分析其中的教育内涵。

15、我学会了撒谎

【案例】

作前指导课上,高老师出了一道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___________”,他熟练的启发,引导学生去进行补充命题,几分钟后,班级欢声雀跃,个个神采飞扬,思维流动。

李华说:

我学会了做饭,全家人吃着我做的饭菜,笑得是那样的开心。

张飞说:

我学会了洗衣服,解除了父母对我独立生活的担忧。

顾颖说:

我学会了学习,我在老师的帮扶下,努力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各个学科的“知识链”,找规律、系统化……调皮的于挺说:

我学会了撒谎。

话音刚落,班中哗然,一阵捧腹之后,高老师启发学生背《中学生守则》最后一条——“诚实谦虚……”高老师:

学会诚实还担心不足,何曾需求学会撒谎。

于挺脸窘通红,无趣地坐了下去。

批改作文时,看到于挺的作文,高老师怔住了。

“奶奶和母亲常为一点小事而吵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可开交,父亲忍受煎熬,待家中战争稍稍平息,只有我去按抚两位战士——奶奶和母亲。

有时爸爸做些好吃的,我盛好端到都在生气的奶奶和母亲的床前,对奶奶谎称说:

这是母亲叫我端来的,她觉得刚才对您有点过份了,自己不好意思来。

对母亲谎称说,这是奶奶叫我劝慰您的,她说她人老了,有点糊涂了……,就因为这美丽的“谎言”,家中惨淡的愁云散了,或许是奶奶和母亲,看在我年幼但有着一片虔诚的孝心的份上,或许是她们看在我被逼撒得不太自然的“谎言”上……”看到此处,高老师笑不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文,就在自己和同学们讥笑之后,屈辱地诞生了。

【评析】

每个学生心中装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其中,奇花片片,瑶草盈盈,老师应做“花开草茂”的助长剂,不应充当“花谢草枯”的锄草剂,案例中的学生于挺匠心独运,颇有创意,高老师应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鼓励他异彩纷呈的表白,即使是调皮的学生也不例外。

明星的闪烁也只是刹那间的机会,倘若于挺是位著名的学者或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老师,即使说千遍“我学会了撒谎”,也不会有师生的嘲笑,反而觉得他语出惊人。

老师应放下架子,沉下心来,抓住每个瞬间,细看各类学生的精彩表演,启动自身的“造星”功能,“于挺式的学生”或许将来能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

从写作角度讲,打破写作中的思维定势,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势,是提高文章层次的重要环节。

这就是所谓“反常出新意”,用人物的反常之举,事件的反常之态,表现比常态之下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于挺的思维就是如此。

【思考】

1、教学中,你也遇过基础一般,但近乎“于挺”式的言语吗?

你是如何处理?

2、你认同以下说法吗?

①习作中“反常出新意”。

②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名星培养,教师只起“造星”的作用。

16、校训的尴尬

【案例】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风格、校本特色和人文色彩。

然而,当今校训千篇一律、名不副实现象比比皆是。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小教科对全区各小学的校训情况进行了一次整体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在参与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为“四词八字”口号式,所占比例高达98%。

50所小学的校训,共涉及用词3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

“勤奋”,38校使用,所占比例为76%;“团结”,26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2%;“创新”,21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2%;“文明”,20校使用,所占比例为40%。

(6月2日《北京晚报》)无独有偶,南京市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曾在网上随机点击122个中学网站,在这些学校中,校训含“求实”的64所,含“勤奋”的60所,含“团结”的54所。

(5月26日《成才导报》)

【评析】

“勤奋、团结、活泼、进取”,“团结、勤奋、活泼、创新”……这些雷同的校训,句式单一,用词范围狭窄,普遍存在着同用几个词问题。

校训的要求也基本趋同,风格相近,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

不论学校的地域、规模、新旧、性质、类别,不论迈进哪所学校,校训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此惊人的统一和单调,是否在昭示办学的模式化?

这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标语化和口号化,学校个性的失落。

一般说来,每一所学校校训都安装或涂写在学校的醒目、显要位置,几乎是天天看月月见,但是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学校的校训。

即使是知道学校的校训,也不一定明白它的作用,真正懂得它的含义,校训变为纯粹挂在墙上的摆设。

更不用说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方向、思路和目标,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些学校校训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可有可无,这样也就背离了设置校训的初衷。

校训是学校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德育的一种载体。

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校训成为口号,流于装扮学校一种形式,不仅学生不喜欢,感受不深,而且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让校训亲切友好起来,让校训切合学校的实际,让校训凸显学校的个性,让校训真正落到实处,让校训激励全体师生,还校训以本来的面目,也应该是教育文化建设追求的一部分。

如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个性鲜明、名副其实的校训,或许我们的教育面貌会焕然一新。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美国哈佛大学的“为增长知识走进来、为服务你的同胞和社会走出去”等校训应该给我们众多学校有所启示。

【思考】

1、你校的校训是什么?

你校是如何开发校训这一课程资源的?

2、如何结合学校三风建设,开发课程资源,谈谈你的设想与举措。

17、让学生走进葡萄园

【案例】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

每个学期一开始,班级布置总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更何况我们新校舍的教室后面一块雪白的瓷砖墙取代了黑板报。

这是因为历年来的黑板报存在的一些弊端:

首先,这块园地锻炼的是部分学生(书写漂亮,绘画有功底,习作优秀的)。

其次,它内容局限(一块黑板报上无非只三四篇文章)。

再次,更换要两个星期一次。

最关键的是久而久之,变成了为了检查才更换。

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功能。

基于此,新校舍的教室后面取而代之的就是一面宽大的墙,希望以此给学生一片自由广阔的展示天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留地”。

习惯了黑板报的书写,偌大的一面墙的布置和设计确实给了师生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和创造性的任务。

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布置,让我们跟随镜头去看看:

A类:

时间已是放了晚学,教室里的墙上布置已经完毕,教室里也已经没有了老师,一切静悄悄的。

B类:

时间放晚学过后很久了,教室里仍旧灯火通明,老师还在努力地忙活着,这下子变成了专业设计师了。

C类:

时间已是晚上十二点,教室里还有老师一个人默默地在布置着。

看了这三组镜头,再来看看学生的表现。

当我们走过一个个教室,发现:

A类班级的学生兴奋异常,自豪万分,还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布置和设计的过程,特色等。

B和C类班级的学生同样高兴,可是并不激动,也没有同学想要介绍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