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朗诵培训基础知识《与美文相伴轻敲朗诵之门》陈梅.docx
《教师朗诵培训基础知识《与美文相伴轻敲朗诵之门》陈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朗诵培训基础知识《与美文相伴轻敲朗诵之门》陈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朗诵培训基础知识《与美文相伴轻敲朗诵之门》陈梅
与美文相伴、轻敲朗诵之门
陈梅
朗诵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其它科目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要想有效地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就要先对朗诵有了解,才能慢慢提升我们的朗诵素养,朗诵虽然不能包打天下,但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还可以增强理解以及表达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在朗诵方面比较好的孩子,你会发现他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乃至学习能力都是高于其他学生的。
一、朗诵的概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整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简单地说就是替作者说话的艺术。
二、朗诵和朗读和演戏的区别
朗读对作品要求不高,我们的教材内容,甚至是文字内容都是可以朗读的,可以运用朗诵技巧,我们教学一般就用到朗读,是不需要背诵下来的,我们只需要事先准备;朗诵需要背下来,要能带动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朗读和朗诵都不能像演戏那么花哨,否则太做作,降低了朗诵的档次,一些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是通过朗诵者情不自禁地带出来的,而不是为了加动作而加的。
三、朗诵的准备工作
第一点:
选材
朗诵的体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寓言、故事、小说、戏剧,都可以纳入朗诵的范畴,可朗诵的作品有如下主要特点:
1、具有文学性:
2、要具有艺术性:
3、具有创作性
(就是稿子在朗诵的时候又再创作的空间)。
4、具有号召性
第二点:
解决字音
发准字音,把读音读准确,这是最基本的,有的老师就说了,那咱东北的老师谁能读不准确这点字音呢?
实际不尽然,完全读音正确咱谁也不能保证,比如说,“馄饨”有很多人读“混沌”,“嫉妒”读成“忌妒”等等,看到一篇稿子要是看到模棱两可或可能有争议的字词一定要先查准了,比如说,有一个词多音的问题,一、七、八、不、啊的变调问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音是不一样的。
如果记不住得标注清楚。
还有个语音缺陷的问题,比如舌面音“j\q\x”的读音,发音部位应该是在舌面这个位置,(示范发音位置及发音)稍有不注意,往往就发成舌尖前音了(示范发音),现在知道发音位置了,学生发错音的时候老师就能很轻松地给纠正过来,还有平翘舌音的语音缺陷,在发音时,有的学生把舌头使劲顶在牙齿内侧,发音硬在牙齿里边往外挤,挤得很费劲,嘴唇很用力往外咧,那就成缺陷了(示范发音),实际发平舌音的时候,舌头是很放松的,只是在牙齿内侧占位。
翘舌音呢,容易读成卷舌音,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看一下老师的手指,这样是翘舌(示范动作及发音),这样是卷舌(示范发音和动作)。
还有过重的鼻音是因为鼻腔的共鸣声太响亮造成的。
要克服这种毛病,主要方法是,发音吐字时嘴要张到位,舌头要用力一些,以减少鼻腔共鸣。
(ang\eng\ying)实际这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我们只要把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和正确发音位置指出来,纠正发音是很轻松的事情。
第三点:
定基调
每个作者的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而同一个作者写的不同作品风格也不一样,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的创作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根据我们的理解来定作品的基调。
朗诵基调有20种之多,这里我只介绍我们教学常用到的几种,在这里还渗透了发音的方法和技巧:
一)、清新舒展的。
要求:
声音音量要偏小,声音柔和、抒情;气息深而长,给人以美感。
如“寄情山水”和“温暖心灵”的比较适合,如:
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
二)、热情赞美的。
要求:
声音柔中有刚,咬字力度要大些,但声不涩,气息沉实不断流。
如“寄情山水”和“礼赞教育”这类作品,都属于热情赞美的文字。
这类文字对所朗诵的人或事或物都有一种崇敬、赞美之情。
如:
《九月,属于老师》中有这么几句:
当菊花悄然绽放的时候
我就想起
应该用它为我们的老师祝福
三)、高亢明亮的。
要求:
字正腔圆,有穿透力;气息要稳定、一般都采用实声来表述。
适合朗诵激扬的文字,如大会的结束语。
这种基调可以用于比较激扬的、有号召力的文字。
四)、义正严辞的。
要求:
以实声为主,坚定有力而节制,切忌高声喊叫,不然会破声,就是我们说的大白音,很刺耳,让人听起来没有美感可言。
如描写英雄人物对敌人的。
五)、低沉悲痛的。
要求:
用偏虚的声音来读这样的文字,节奏偏慢,字音缓缓地送出,有时是声伴字,有时是字伴气,或者是哭泣而出的,或者是断断续续的发音;气有时是颤抖的,有时是叹息。
读这类文字的时候要求技巧比较高,我找了《一月的哀思》当中开头的一小节,大家听听:
敬爱的周总理,
我无法到医院去瞻仰你,
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
静静地
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
任一月的风,
撩起我的头发;
任昏黄的路灯,
照着冰冷的泪滴。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
辗过我们的心;
等待着,等待着,
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
献给你。
六)、骄傲自豪的。
多是自豪、抒情的文字,比如歌颂大草原,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祖国的,都属于骄傲自豪的基调。
要求:
声音宽厚明亮,开阔抒情;吐字清晰饱满,圆润居中;语势舒展;气息要深厚、扎实、畅通。
七)、热情风趣的。
这类文字在表现人物的时候要把握人物的语态和特点,不同人物对话的时候,要用不同的声音色彩表现不同的人物,要让听众听出不同的感觉,有几个人就读出几种感觉来。
例如:
有一个小故事《中计》,里面几个人物的对话,都要读出不同的特色来,能和快从一个角色跳出来进入另外一个角色,动作、表情和身体都要变换,出来的效果才会好。
如果是老太太,声音也是要偏厚,声音发偏,气息偏沉,稍稍提嗓门。
年青人声音比较明亮,小孩声音较稚嫩等。
八)、坚定昂扬的。
读这类文字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其决心不可动摇。
要求:
用声由弱渐强,吐字由偏弱逐渐变强;气息方面,第一种由偏细的气量逐渐扎实。
例如:
我们的教材《草地夜行》,就是这种基调,气息是由小到大,声音由弱到强的,向着革命的目标越来越坚定的语气要能体现出来。
(风,呼呼地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黑暗笼罩着大地。
“要记住革命!
”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
对,要记住革命!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
九)、 悲愤激扬的。
这种基调它的内容一般是感情激愤的。
如对敌寇的痛恨,要报仇雪耻,这种报仇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要求:
用声偏刚,较宽厚,胸腔共鸣多一些;要气息深厚、扎实,变化幅度比较大。
例如:
岳飞的《满江红》、《为了真理和自由》就是悲愤激扬的,还有“歌颂祖国”为主题的稿子,也属于这类基调。
十)、热情歌颂的。
这种基调应该是由衷的赞扬,给人一种鼓舞和力量。
要求:
用声比较低沉,柔中有刚;吐字力度比较强,语速较慢,重音要突出;气息控制上要有幅度的变化,气息较深厚。
要有发自内心的钦佩、歌颂的情感,才能掌握好这种基调。
总的基调把握好了之后,文字中间也还有一些小的变化,不能拿来一篇文章就往某个基调上套,一个基调到底,而忽略了文字局部的情感基调的变化可以几个基调互相交集,具体情况还需要自己调控。
第四点:
朗诵技巧
一)气息调控:
朗诵者登台前要调整呼吸,把小腹部收紧,这就是丹田气了,在朗诵时尽可能轻松自如,发音时控制好音量,在平时教学朗读时,要善于避开直接用嗓子发音,要用气,把嗓子这打开,让气流顺畅通过,舌根往下压就能做到这点,这样声音好听、传的远、减少了声带压力,正确用嗓,除了感冒,要不声音是不会嘶哑的。
二)声音收放:
发音时要知道自己的音域,就是你所能发出音量的范围,最激昂的部分也要留有余地。
三)语气自然:
在朗诵过程中,语气永远不会是单一的,常常出现几种语气交替出现或结伴而行的现象,要有主次之分,又要适时根据内容、感情、对象等的变化,结合体态语、表情来选择调控自己的语气,使之恰如其分。
四)调控语速:
朗诵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里吐字的数量,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快速。
一般用于表示紧张、激动、惊奇、恐惧、愤怒、急切、欢畅、兴奋的心情,或者用于叙述急剧变化的事物与惊险的场景,或者用于刻画人物的机警、活泼、热情的性格等。
比如:
我们获奖的时候,那种激动、急切、兴奋就可以这么表达出来,配合恰当是体态语“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我拿了一等奖!
”
中速。
一般用于感情与情绪变化起伏不大的场合,或用于平常的叙事、议论、说明、陈述等。
如:
我们的教材《新型玻璃》、《蝙蝠与雷达》
慢速。
大多用于表示沉重、悲伤、忧郁、哀悼的心情,或用于叙述庄重的情景。
就像《一月的哀思》整首诗基本都是慢速的。
朗诵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取决于内容和情节。
一般陈诉慢于抒情速度,抒情慢于议论速度;情调低沉的,人物对话应该慢些;急切的呼吁、愤怒的谴责、热烈的争辩、激昂的陈述、紧张的气氛语速快些。
二是取决于表达者的年龄。
儿童快于年青人,青年人快于中年人,中年人快于老年人。
三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
一般来说,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或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听众,或想将内容记录下来的时候,应该把表达的速度放慢些。
五).变换节奏:
节奏不单是一个速度问题,它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这和音乐一样需要掌控节奏才会有可欣赏性,朗诵的节奏掌控好了,就能奏响有声语言的乐章,引发听众的共鸣,鼓舞听众,感召听众。
这里着重介绍我们最好理解的停顿与连续的技巧。
最基本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段落等区分停顿间隙的长与短。
但停顿远不止这些。
换气时停顿、表示意义的区分、转折、呼应,引起听众注意时停顿,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
人的正常呼吸大约是4--5秒钟一次,有些长句,无法一口气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
比如这样的长句:
(找人读)
“饮水思源,我们怎能不万分感激||和无限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呢!
”
这里的停顿,不仅是为了换气,而且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
倘若将上述的两个长句不停顿的勉强一口气念完,即难做到清晰,又不可能有多大表现力,平淡的很,勉强的很。
有些句子如果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
如:
“他望着我笑了起来”,若在“我”后面停顿,是指他笑了起来;若在“望着”后面停顿,是指我笑了起来。
(2)语法停顿。
这种停顿,一般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停顿时间大体是:
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至于省略号,、破折号、感叹号、问号等,要根据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达意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停顿时间的长短。
另外,章节停顿>段落停顿>句群停顿>句子停顿。
(3)逻辑停顿。
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最小单位常常是一个词。
(找人读)
如:
“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在中国人面前,||美的横竿正在飞速地||上升!
”
(4)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可随处在需要的地方停顿,前几种停顿时间都较短。
而心理停顿,可短可长,长的甚至有几分钟,由表达者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的需要,自行设计和掌握,运用得好,可以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
心理停顿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第一,论理之后举例说明,需作停顿,举例结束亦作停顿。
前者是为了引起听众注意你的“转折”之举,后者是为了让听众引发联想。
第二,设问之后回答之前需作停顿。
在设问后,自答前,应作停顿,既可使听众产生悬念,还可作出铺垫。
例如王晨的演讲稿总成出现过这样一个设问,“他难道不知道生还的可能几乎为零吗?
他当然知道!
可他毅然冲进火场......”
第三,话题转移或告一段落之际需作停顿。
这是为了让听众将已讲完的话题暂时搁下,作好迎接新内容的心理准备。
六)适时重音:
人们说话时,往往把主要的意思加语气来表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重读的部分就是一句话里中心和主体。
汉语中的重音有词语重音和语句重音两大类。
词语重音是比较固定的、有规律的。
就读音轻重程度可分为重,中,轻三个等级。
两个字的词语有“重轻”格式,如中国,安徽,白菜、高度等这里的第一个字需要往高走,还有“中重”格式,如改革,红旗,人民等,三个字的词语中只有“中、轻、重”一种格式,如:
(找人读)北京站,辅导员,文化宫,国务院等,四个字的词语,其基本格式是“中轻中重”,如:
“自力更生,天经地义,刻苦钻研:
等。
语句重音,常用的是语法重音。
它是指句子中不同的语法成分读音轻重不一,其中有的句子成分要读的重些。
比如:
谓语一般要比主语读的重些,如:
(找人读)“同志们辛苦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让我们一起干一杯!
”
还有强调重音,是根据说话的目的和重点,有意将某些词或词组读的重些。
如:
“香港一定会回归祖国”,“我自豪,我是一个军人的妻子”。
同一句话,重音不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
比如:
“我请你喝茅台酒”,如果重音是“你”,那是强调请客的对象,如果重音是“茅台酒”,那是强调的是喝的东西,如果重音是“我”,那是强调请客的主人。
重音的处理关键在于选择好重音词,一般是选在朗诵者着意强调,以示区别之处,重音是重点强调而不是单纯的声音大,像“不许动!
”这声音很小的,但重音效果却很强。
应当注意的是,重音切勿过多,一是过多显示不了孰轻孰重,二是会造成朗诵者与听众的双方疲劳。
七)升降技巧:
语调的升降,是指语调的高低抑扬变化。
同一语句,往往因为语调升降处理不一样,而能表达出多种多样的意境。
我想请几位同事来配合一下,我给出说表达的意思,你试着读一下,谁都能表现的出来
这是一百万元。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司空见惯)
这是一百万元!
(强调金额很大)
这是一百万元?
(怀疑,不相信有这么多)
这是一百万元?
(惊讶,怎么这么多)
这是一百万元?
(喜悦,为一下子有这么多钱而高兴)
这是一百万元!
(后悔,不该错过赚大钱的机会)
第五点、体态语:
1)站立:
站立朗诵时要抬头,扩胸,腰直,头向上顶,最大限度地生长的感觉,真的能高一些的,腿要扎稳,但不要僵直,双脚的姿势多一些,个子高的丁字步,幅度大点(找人演示),中等个子丁字步小些,个子矮的双腿小幅度分开,不能丁字步。
身体千万不能后仰,要稍微前倾,以看不出来为度,手指微弯,掌心留空,小学生朗诵的站姿小八字就可以。
2)手势:
手势要按需而设,要用情带出来。
语气强烈,需要振臂时,要用小臂带动大臂震撼到上身,效果才好,同时配合坚定的眼神。
抬胳膊叫提肘,顾名思义,那就是用肘先行带动大臂小臂起来,成开口大的V形,不可以伸直,否则看起来很傻,像样板戏,结束的时候抬肘也不能太高,由前方小圈带出,向斜上方伸出,刚高过头即可,眼神同时跟出去,朗诵结束后,停留三秒钟再缓慢收回手臂和眼神,要同步,带着观众慢慢从你带他走入的那个意境中走出来。
3)表情:
朗诵时目光要传神,表情要跟着眼神走,这样才能意切情深,牵动人心,如果有哪个学生溜号了,那你的眼神就真诚地看着他,就跟他微笑,很快就能抓住他的心,这就是情感交融。
眼神和表情都是展示意境的,让观众能通过你的表情和眼神看到你和作者看到的,感受到你和作者感受到的。
其实我们今天只是讲了三大块内容,什么是朗诵?
朗读、朗诵和演戏的区别,重点讲的都是朗读和朗诵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好的确是很难,但要想轻松也很容易,那就是自信,敢张嘴,就能找到感觉,那你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