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8358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0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docx

湖北仙桃中学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2017-2018学年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1.(2015·海南学业水平·2)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将入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

父亲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

李渊无奈,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

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违背了

A.宗法观念      B.华夷观念       C.重农观念      D.民本观念

2.(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1)《禹鼎》记载:

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

D.郡县制逐步确立

3.(2015·湖北襄阳一模·25)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4.(2015·浙江杭州二模·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5·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13)《汉书》记载:

(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这说明秦朝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6.(2015·河北唐山一中高三12月调研·26)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

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

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

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

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

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7.(2015·湖南怀化一模·2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8.(2015·湖南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4)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被侵蚀                        D.封建等级森严

9.(2015·新疆二模·26)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

由此可知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10.(2015·四川雅安三模·2)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史料发挥想象,作出合理推断。

据表1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表1宋代皇帝御赐神道碑额数量分布

北宋

南宋

皇帝

碑额数(人)

皇帝

碑额数(人)

宋仁宗

24

宋富宗

5

宋英宗

2

宋孝宗

4

宋神宗

6

宋宁宗

3

宋哲宗

14

宋理宗

2

宋徽宗

7

 

 

合计

53

合计

14

(注:

御赐神道碑额是宋代皇帝对大臣的一种特殊褒奖方式。

A.北宋君臣关系可能较南宋和缓

B.北宋冗官现象可能较南宋更严重

C.南宋皇帝可能较北宋积极有为

D.南宋的奖励可能较北宋更重物质

11.(2015·福建龙岩二模·13)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12.(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A.郡县制度: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尊儒制度:

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国有专营制度:

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13.(2015·湖北武昌高三五月调研·24)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

“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

1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5.(2015·河南商洛高二第二学期期末·8)《新唐书》记载: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

②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③依据才学选拨官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④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2014·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明朝时大学士叶向高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若是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借助皇权,权力在六部之上

D.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的加强

17.(2015·江苏南京高三摸底·4)《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18.(2015·河北邢台高三摸底·8)“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

……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19.(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7)谕大学士等曰:

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20.(2015·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21.(2015·浙江台州一模·14)某著作写到“……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

”与材料所述相关的有

①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②边疆政策的灵活性

③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④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2015·江苏镇江高三期末·1)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23.(2012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4题)关于下述农民起义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秦末

陈胜、吴广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北宋

王小波、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明末

李自成起义

贵贱均田均田免粮

A.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表明农民反对分封制度下的世袭统治权

B.北宋农民起义的口号表明农民反对因商人地位上升导致的贫富不均

C.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

D.“平均”的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24.(2014·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15)余秋雨说:

“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25.(2015·安徽“江淮十校”高三11月联考·5)“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26.(2015·江西南昌一模·25)马克思指出:

“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27.(2015·江西六校高三3月联考·2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28.(2015·浙江台州一模·16)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2015·北京朝阳二模·14)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

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2015·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25)族田义庄是宗族宗法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表明族田义庄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B.在古代的存在有合理性

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                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

31.(2015·吉林高三摸底·3)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该表可以说明

 

上游

中游

下游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14.2

12.4

唐代

13.99

9.81

15.87

北宋

21.4

13.8

23.6

南宋

27.2

14.8

22.7

明代

11.1

24.2

93.6

清代

65.6

132.8

326.8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32.(2014·安徽宣城二模·14)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33.(2015·福建泉州高三期末·6)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2015·浙江嘉兴一模·17)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5.(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5)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36.(2015·四川资阳三模·1)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

“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

“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

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

37.(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13)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

“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

”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8.(2015·四川乐山三模·4)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由此可见晋商号大盛魁发展壮大的原因有

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②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

③吃苦耐劳的工作干劲④抱团经营的规模化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9.(2015·浙江余姚三模·13)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40.(2015·湖北武昌高三五月调研·2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