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docx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泰勒在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再到今天,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科学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在今天,人类已经跨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
我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场中,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如果说中国走向深入的市场经济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挑战的话,那么,这种挑战正在向着所有置身于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内心深处逼近和渗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革新观念、转换思维,不断地做出抉择与调整,以跟上这个时代。
这里,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企业家如何管理?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它不容我们回避,必须做出切实而有说服力的回答。
管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类对于管理本身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管理科学自身的演进,正呈现出一种由单纯的技术主义追求,到科技方法与人文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态势。
企业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当代发展中其人文的因素愈显重要。
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同时建立与这一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因此,企业文化问题日益为人们的企业管理与实践所关注,竞争开放的时代特征使当代企业管理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其中。
企业管理者们越来越感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奋斗目标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使员工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统一到企业目标上来,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二、企业管理的变迁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为了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作用,就有必要考察一下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化,以便加深对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认识。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人类对于企业管理规律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大体来说,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化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这就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
(一)经验管理阶段
经验管理发生于企业管理的早期阶段。
此时人们对于企业管理的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通过逐渐的探索实践来积累管理经验,特别是由于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率上说,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经验管理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人对人的直接管理,即企业管理者直接面对一线员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应该说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这种经验管理还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管理者面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来积累管理经验,探索管理规律,并且逐渐提高管理水平。
但是,经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毕竟只是初级阶段的管理,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其不足之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管理对象的“经济人”假设。
即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作为被管理者的员工与企业只是雇佣关系,你干活,我付钱,你付出多少劳动,我给你多少报酬,劳资双方合作的动力都是源于一种利益驱动。
这样在人性假设上,被管理者就只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来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除此以外别无他图;
第二,管理运作中的“主动——被动”关系。
与这种“经济人”人性假设前提相关联,在劳资双方所形成的合作关系中,只能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而不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作为管理者的主动支配地位和作为被管理者的被动服从地位已经是天经地义、不可更改的。
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企业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自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二)制度管理阶段
制度管理是与工业化时代相匹配的一种十分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制度管理阶段是企业进入“理性化管理”时代的集中表现形式。
制度管理摆脱了经验管理状态下对企业管理者的时空束缚,它不是推广管理者的直接现场介入来实施管理,而是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企业行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做。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这标志着制度管理的建立。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提出了如下观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要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相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等。
较之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
通过制度来约束规范企业行为,是制度管人,不再是人管人。
企业管理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此外他还要求管理的科学化、定量化,有效地总结、加工和提炼优秀员工的劳动生产经验,并加以推广。
第二,“有为”管理的强化。
制度管理所实施的是一种有为管理,这种“有为”集中表现在管理的刚性方面,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优胜劣汰。
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就避免了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积淀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成果。
在制度管理阶段,由于科学和理性的渗透,使得人类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探索成就得以不断的保持和发扬,尤其是在一些管理共同规律方面,通过各种有形的、程序化的方式方法得以传播、传承与普及。
可以这样说,人类关于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范式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但是,制度管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制度管理进入到它的成熟状态,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因此,制度管理要想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就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要在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进行提升和完善。
(三)文化管理阶段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现代发展阶段,也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予以倡导和推广的企业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的根本追求就在于将价值的、精神的、人文的因素融人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通过对员工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开发与培养,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与合作关系,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变“有为管理”为“无为管理”。
文化管理之所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大势所趋,首先与当代世界的总体发展特点有关。
时代变了,决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已由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和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
为此,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头等大事。
而通过文化管理所谋求的,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文化管理要注重对企业文化力的培养。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文化力通过全体员工的共识而对企业管理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对管理要素产生协调作用,对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增效作用。
一个具有高适应性、高凝聚力、高美誉度的企业,同时就是一个文化力强大的企业。
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充分认识人的文化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实践中,把握理论自觉性。
企业扩张不能只从资产等经济要素去考虑,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实现文化沟通。
随着现代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那种在工业理性条件下忽视人的文化特征,蔑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的管理方式,已成为阻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
现代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其核心价值导向是:
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追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赢利是企业的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
我们如果把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做一比较就会看到,如果说制度管理阶段所实施的是一种刚性的有为管理的话,文化管理阶段则倡导一种柔性的无为管理;而在人性假设上,文化管理所谋求的是对于“文化人”的塑造。
文化管理提倡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企业管理要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人、关心人,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经营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的总合。
但这样描述企业文化是不全面的。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一个概念,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
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
其中价值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这里要注意,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应强调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突出作用和地位,也即强调企业文化的目标在于人,在于企业人的主体精神境界的培育。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依据人类的实践活动领域,我们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由表及里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与之相应,我们同样可以把企业文化自表层到里层划分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
其中制度文化因其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特殊性,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行为文化(见下图)。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以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由内向外辐射渐次展开为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这一展开过程也是一个由精神向物质,由观念、心理的形而上层面向行为、物质的形而下层面的渗透过程。
企业精神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内在灵魂,它具有统摄全局的作用。
1.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
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
2.企业精神文化
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精神氛围的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
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最集中体现。
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较深刻地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和它在管理上的影响,能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难把握的因素。
、现代管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和人本管理,将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精神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处理这些关系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特定的经济形态及国家经济体制有关。
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
再好的制度与规章,如果失去了道德情感的内在支持,失去了企业人的文化认同,也是无济于事。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的价值奋斗目标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使员工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统一到企业目标上来,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三)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
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一个企业全体职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说,企业精神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在灵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追求如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企业精神决定的。
塑造企业精神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唤起企业的凝聚力,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因为它是企业性格、形象的凝缩。
正因为如此,一个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首先要对本企业的企业精神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意识,因为这关涉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那么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精神的定位问题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
总之,一个真正有效的企业精神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可能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的反复和实践才能够形成。
山东东阿集团的“融古今智能,创健康人生”的企业精神,山东小鸭集团的“激流永进,无限超越”的企业精神,青岛颐中集团的“颐和世界,中惠人生”的企业精神,北京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等,都在业内及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作为企业人的一种共同的规范体系和行为取向,它是人格化了的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总体评价、总体审度,是企业人的共同信念和是非标准,是企业全体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由此可见,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具体展开,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部门的企业实践特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宗旨。
它有利于深化员工对于企业精神的心理认同。
企业价值观较之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之处在于:
价值主体是企业,是企业群体判断是非的准则,因此它必须被企业员工所认可。
诚然,企业价值观的确立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为前提,但是,企业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应该成为企业员工所认同的目标,对此不能有任何异议。
几个企业价值观的案例:
同仁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麦当劳公司:
“Q”、“S”、“C”经管理念;
松下公司:
“自来水经营哲学”
在共同的价值观面前,许多矛盾都可以化解。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共同的价值观念一旦为企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拥有,就能形成企业行为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持续稳定的影响;即便企业成员发生改变,也会长时期产生影响,因为这些企业价值观已经深入到员工的心理深层。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就企业来说,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素质高低的挑战。
企业的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
比如,我国的银行业,在国内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虽然资产规模有的已进人世界前列,但总体资产质量很低、收益很低、赢利很低。
同时,经营业务限制很大,服务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国外的信用卡,是银行给顾客信用,让顾客可以透支提前消费,而中国的信用卡是顾客博取银行的信用,实际还是储蓄卡;其次是面临观念上的挑战。
我国企业经营理念同世界发达国家差别很大,如国有企业的“官本位”倾向和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这些都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同国际企业对接;第三,是面临人才的挑战。
未来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我国国内的企业如果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则面临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我们就会处于劣势,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
因此,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增强企业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竞争力,无疑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1.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企业生产力的现代整合功能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力、资金、技术、物质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充分整合是企业获得高效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企业文化在整合生产力要素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通过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企业行为的规范,确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和约束力量,使企业成员统一思想,达到组织目标追求方面的共识,从而使组织中的个体融合成为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行为能力的群体,有效地防范和消除组织协作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和消耗,实现生产力系统中的人与人关系的最佳组合;第二,企业文化通过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使技术和设备中蕴涵的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并弥补因技术设备更新加快而造成的生产力发挥周期缩短的影响。
除此之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的弘扬,促进企业与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从而使企业在获取各项经营资源、赢得顾客和市场方面取得优势。
总之,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作用,各种生产力要素形成推动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合力。
(2)促进企业资产增殖的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特定企业环境中生成的管理文化,一经形成便带有本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和鲜明的企业个性,成为企业的专利和财富。
与物质技术设备等有形资产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将超过有形资产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客户、品牌、合作者等一系列的资产增值。
(3)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与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通过知识与文化的熏陶、教化作用塑造“企业人”,利用企业文化坚持对员工的需要和追求进行引导,在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奋斗发展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的实现轨道上。
同时,企业文化一旦发育成熟,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规范等就会产生自觉性的约束离力,这种企业文化会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自动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实现参与、自觉和制衡的状态,企业管理将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企业的凝聚与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在长期共处和携手奋斗中培植起来的群体共识,其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凝聚与激励功能。
这是因为,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引导,企业将不再是由于相互利益需要而凝聚起来的相互利用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追求和深厚感情的人凝聚起来的共同体。
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自己企业发展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将形成坚强的团队精神和持续的激励力量,使全体员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2.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体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伴随而来的是观念的转变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作为市场的运行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
而企业文化最能够表达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姐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向社会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富有竞争力。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它要求以公司制度为主要表现形式,实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目标。
在我国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摆脱传统企业制度的束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就其现实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目标,即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实现真正的企业变革,企业文化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等,这些要素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
(3)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知名度的要求
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之后,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必然会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向外界展不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企业文化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
我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与实践,只能说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战略”重视不够,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
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强调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管理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它的发展不是跨越式的。
我们有些企业,在基本的制度还不健全、基本的管理手段尚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轰轰烈烈搞企业文化,其结果是没有成效,或成效甚微。
先进的企业文化抛弃或改变了传统管理把人当作机器或“经济人”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管理刚性,代之以柔性管理,更强调管理以及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强调的作用,而不是管理模式的全盘改变。
这里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对传统管理的承扬,决不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全盘否定。
企业文化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
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和基石,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和谐一致、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以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建设由技术中心、制度中心、产品中心等向文化中心的战略转移,是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所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把企业文化思想融合到现代企业制度的的建立中,使企业制度建设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思想。
(二)企业文化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一定是一个群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共识,它是一种沉淀。
比如,我国的饮食文化强调“色香味”,这是我国人民的共识,所以它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观。
因此,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实践的积累。
正因为企业文化具有实践性这个特点,因此它一定具有自身的特色,页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是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的。
企业文化虽具有共性,但它不能复制,只能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
(三)企业文化实践中的几个误区
其一,企业文化实践的“崇洋”现象。
其表现是在企业文化理念上照搬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其二,企业文化实践的“务虚”现象。
其表现之一是企业文化追求的“浪漫”,它常见于那些由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
表现症状为这些企业会提出一些浪漫的、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
“大而空”的口号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宏伟、统一的崇高目标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
其三,企业文化实践的“庸俗”现象。
由于部分企业领导人本身素质不高,或对企业文化缺乏认识,往往把企业文化理解简单化,甚至庸俗化。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各项业余活动,如唱歌、跳舞、体育比赛等,从而颠倒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编编厂歌、厂训等,其结果是流于形式,大同小异,没有个性。
其四,企业文化实践的文化“愚民”现象。
此类现象常见于那些企业领导独断专权或者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企业领导人希望在企业内部实现个人崇拜或者希望掩盖某种事实真相,因而极端强调某种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推行手段过激。
五、总结
时代在发展,企业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谁在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中占了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占有优势二发展壮大。
技术的作用是有限的、机器的能力有限的,而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其能力是无限的。
我以为,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作用
充分尊重作为行为主体的人,重视企业生产经营中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始终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来抓;
2.培养企业精神
重视围绕企业目标和企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