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85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六Word版含答案

【原创精品】2018年高考历史冲刺60天

精品模拟卷(六)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2、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3、  1937年,中国共产党把设在西安的“红军联络处”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办事处”,不久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

上述变化有利于(  )

A.协调国共合作抗战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促成国共合作实现

D.积聚城市革命力量暴动

4、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

5、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

在个入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

上述现象(  )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

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7、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

……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

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

B.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

D.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8、  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

“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

”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9、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

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

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奠定了近伐国际法的基础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10、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  )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1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等级政治走向衰落

12、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

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

下列符合该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

A.《人间喜剧》

B.《西风颂》

C.《离骚》

D.《西游记》

评卷人

得分

二、探究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

可以这样说,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

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

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

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

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评卷人

得分

三、材料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什么是宪政?

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

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

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

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

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

例如法国、美国等等。

——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宪政》

材料三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率问题,即:

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

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地回答: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

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15、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

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

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

“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

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

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

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16、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宋代商人只要向政府交一定的税金,政府就允许商人把盐铁等货物运至规定地区销售,所以答案选择C项。

A项为错误项,B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不符合我国古代史实。

2.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明清)在这个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儒学在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可知,这指的是: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C符合题意,正确。

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不正确;D项表述,不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

从材料“1937年”,可知此时为抗日战争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红军联络处”改为“办事处中国工农红军”,不久又改为“革命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