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767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课件.ppt

防蛇虫咬伤防中暑,防蛇虫咬伤,一、毒蛇咬伤如何急救,在我国已发现的毒蛇有50余种,常见的有10余种,对人危害较大的有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蝮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等。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而死亡的发生率在动物伤害中的比例是最高的。

从外表看,无毒蛇的头部呈椭圆形,尾部细长,体表花纹多不明显,如火赤练蛇、乌风蛇等,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一般头大颈细,尾短而突然变细,肛门以前鳞片常是单片的,表皮花纹比较鲜艳,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但眼镜蛇、银环蛇的头部不呈三角形)。

1.几种常见的毒蛇,竹叶青,又称焦尾巴、青竹蛇。

头呈三角形,头鳞小,背面纯绿,尾端焦红,全长1米左右。

在山区树栖生活,尤喜栖于山涧旁的树丛中。

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银环蛇,全长0.6-1.2米,背部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尾末端尖细。

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带,多栖水边。

会主动咬人,咬后局部症状不显,但危害较大。

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五步蛇,全长1.2-1.5米,体粗尾短,头大、三角形。

鼻尖向上翘起,所以又叫它寒鼻蛇。

背部灰竭色,有灰白色方形斑块二十四个。

腹部白色,有圆珠状的大小黑斑。

生活在山区森林中,特别是深山水沟边最多。

平时常常盘着不动,所以也有人叫“盘蛇”。

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等地。

蝮蛇,又叫草上飞、土公蛇,身体长0.6-1米,头三角形,颈细,背部灰褐色。

背部两侧有深褐色的圆形斑纹,圆斑的边缘黑色。

腹部灰黑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白小斑。

尾巴短,细小,焦黄色。

生活在田野、丘陵和有农作物的地区,平原地区最多。

由于这种蛇有良好的保护色(颜色和周围的泥土差不多),所以不容易被人发觉,因此,被咬伤的人比较多。

毒液的毒性比较强,是混合毒,但以血循毒为主。

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防止毒蛇咬伤的方法是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穿越丛林时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沿有现成的小径行走,切勿自行闯路,走草丛和杂树林。

遇到毒蛇不要慌张,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进行自卫;四肢涂抹防毒蛇液,携带毒蛇咬伤药等均能起到预防毒蛇的作用。

2.如何防蛇,在野外如果不慎被蛇咬伤,不要惊慌失措,首先要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最根本的区别是:

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毒牙的大牙印,而无毒蛇留下的伤口是一排整齐的牙印;若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

若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

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3.蛇伤诊断,毒蛇,无毒蛇,毒液进入人的身体以后,就会使人产生中毒现象。

现在,一般都把毒蛇的毒液对人体的毒害情况,分做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毒,主要是使人的神经系统中毒。

一类是血循毒,主要是使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毒。

此外,又有一类毒蛇的毒液,既有神经毒,又有血循毒,所以把它叫做混合毒。

4.毒蛇咬伤症状,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如是出血性蛇毒,则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

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

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

如是神经性蛇毒,则表现为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

毒蛇咬伤的应急处理: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会逐渐呈现。

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

患者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另外,在急救之前请清楚的记下蛇咬伤口的形态,到达医院时即时详细的告诉医务人员(当你开始急救之后有可能破坏伤口的原始形态从而加大医务人员的判断难度),如果能够把蛇打死,则把死蛇也带上,这样能让医务人员及时、正确的给予治疗。

5.蛇伤急救,绑扎伤肢:

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分钟扎紧(如手指咬伤,扎在指根;手掌或手臂咬伤,扎在手腕上或肘上;小腿咬伤,扎在膝关节上方),动作越快越好,以减少毒液吸收。

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

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

冲洗伤口:

在山林、田地里咬伤,应马上用冷茶、冷开水或泉水冲洗伤口,洗去伤口周围粘附的毒液,减少对毒液的吸收。

条件许可时用冷开水加食盐冲洗,或选用肥皂水、双氧水、千分之一的过锰酸钾溶液、四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溶液冲洗。

扩创排毒:

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

不要刺得太深,以免伤及血管。

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排出毒液。

吸吮排毒:

如果伤口里毒液不能畅通外流,可用拔火罐等方法吸吮排毒;也可用针筒,前端套一条橡皮管,抽吸毒液。

如果没有吸吮的工具,紧急时可以用嘴吸吮,但必须注意安全,应边吸边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

嘴内有粘膜破溃(口疮),或有龋齿(蛀牙)等病,就不可用嘴巴吸吮,以免发生中毒。

内服、外敷药物:

在进行以上急救处理的同时,应尽快的给病人内服解毒的蛇药,应在完成局部刀刺排毒后,外敷蛇药。

具体用什么蛇药,应根据当时当地能立即采得到为原则,灵活运用。

此外,如果在野外,没有条件作以上的急救处理时,可点燃火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

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

及时后送,蛇伤草药,“蛇出没的地方,七步之内即有蛇药”。

这是一句老话。

事实上的确如此,被蛇咬伤后,都可以在当地即时找到草药进行救治。

在采摘草药的时候要多采一两颗带回,送医时让医务人员查看。

还有一点要注意:

用草药时不要覆盖蛇咬伤口,以免阻止蛇毒排出。

并要保持药料新鲜,以防感染。

土黄柏:

取根一两,煎汤取汁,用纱布浸湿敷在伤口上面,保持湿润。

羊乳:

块根和土黄柏根共捣烂,去土黄柏粗渣,加米醋外敷,干后换新。

七叶一枝花:

根茎作药用。

用醋磨汁,涂擦肿胀处,或用酒精浸出汁液搽。

紫珠草:

叶作药用。

鲜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伤口周围肿胀处。

野荞麦:

块根作药用,四季可采。

鬼针草: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加盐少许,捣烂敷伤口周围。

鸭跖草: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伤口周围肿胀处,每日换两次。

半边莲: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在伤口周围肿胀处,每日换二三次。

木芙蓉:

叶和花作药用。

鲜叶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伤口周围肿胀处,每日换两次。

天名精: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捣烂,外敷伤口周围。

鱼腥草: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捣烂外敷伤口周围肿胀处;如咬伤处有水血泡,或已发生溃烂的,用本品二四两,加野菊花、明矾各一两,水煎汁,取部份药汁外洗患处;洗后,再取另一部份药汁用纱布浸湿敷在患处,每日换药二三次。

东风菜:

地下根茎及根供药用。

鲜块根洗净,捣烂外敷伤处。

垂盆草: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捣烂,敷伤口周围肿胀处。

或同九头狮子草、紫花地西等量捣烂外敷。

九头狮子草:

全草作药用。

鲜草洗净捣烂,敷伤口周围肿胀处;或浸在盐卤中备用,用时取出捣烂外敷。

二、野外活动时毒虫叮咬,野外穿行在树林间、草丛中、溪流边,尤其是夏秋之时,易被毒蚊毒虫等叮咬。

如果被毒虫咬伤后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造成中毒,轻则全身搔痒、疼痛、浑身没劲,重则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出行前带好防虫药水,穿长袖长裤等做好保护。

预防一般毒虫的方法:

宿营地不应设在沼泽旁;人员应穿长袖衣和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

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

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昆虫。

尽量要使用蚊帐;尽可能少脱衣服;也可用牛粪或泥浆混合起来涂在身上可以避蚊;用椰子油或烟草汁涂在身上可以防止虱子;面包树叶可以驱赶苍蝇及臭虫;将柠檬放在潮湿的地方可以避免蚂蚁的袭击;点燃的香烟往往可以使许多死死咬住皮肉的虫松口。

防虫方法,被毒蚊毒虫叮咬,将随身携带的清凉油、风油精或红花油反复涂搽患处。

如有三棱针,亦可先点刺放血,挤出黄水毒汁后再涂以上药品,效果更佳。

如被蝎子、马蜂、蜜蜂等蜇伤,一定要先用锋利的针将伤处刺透,挤压肿块,将毒汁与毒水尽量挤干净,然后用碱水洗伤口,或涂上肥皂水、小苏打水或氨水。

无针之时,也可用煤油将碱面调成糊状涂患处,有解毒、止痒、消肿、止痛的作用。

亦可将阿司匹林两片研成粉末,用凉水调成糊状涂患处同样有效。

此外,蒜汁对蜈蚣咬伤伤有疗效。

被剧毒蜘蛛咬伤者需扎止血带,服用蛇药片和送医院,被蜈蚣和蝎子咬伤把蛇药片溶于水调成糊状,涂擦在伤口,或取蒲公英捣烂外敷患处。

1.毒蝎子咬伤,蝎子的毒呈酸性,可以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冲洗。

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

如果有蛇药,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没药可用时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

2.蜘蛛咬伤,蜘蛛毒也是酸性毒,处理办法与毒蝎子一样。

3.蜈蚣、大蚂蚁咬伤,蜈蚣咬伤的伤口是一对小孔,毒液流入伤口,局部红肿。

这两种毒也是酸性毒,救治方法与毒蝎子相同。

4.蜜蜂咬伤,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发现蜂巢应绕行,一定不要做出过于“亲近”的表现。

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如果有人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

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被蜜蜂蛰了救治方法与毒蝎子一样。

但蜜蜂蛰人后会把刺留在人体,刺不出、毒不出,因此必须先把刺拔出来,才能去毒。

另对于伤口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

然后用氨水、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蛰伤处,中和毒性。

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

5.黄蜂咬伤,在上述毒虫中,惟有黄蜂与众不同,黄蜂毒为碱性,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可用醋抹在伤口上。

可以吃点抗过敏药。

6.水蛭(蚂蝗)咬伤,水蛭又叫蚂蝗,其吸血量很大,可吸取相当于它体重的2-10倍的血液。

同时由于蚂蝗的唾液有麻痹和抗凝作用,在其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饱食离去时,伤口仍流血不止,常会造成感染、发炎和溃烂。

水蛭叮咬时切勿用力硬拉,这易使水蛭口器断留在皮下并引起感染。

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搽伤口以防感染。

伤口如不断流血,可用炭灰研成末敷于伤口上,或用嫩竹叶捣烂后敷上。

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

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为48小时。

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

治虫咬的药草,波布草(豆科):

黄色花。

被蚋、蚊刺伤时,绞生叶取汁涂抹,可止痒。

乌蔹莓(葡萄科):

开红花,黑色小果实。

绞碎生根叶出汁,涂抹可止痒。

山蒜:

淡紫色花。

压碎鳞茎取汁涂抹可止痒。

费菜(景天科):

黄色花。

生叶洗净后,磨碎涂汁可止痒,对砍伤也有效。

藜(藜科):

涂抹生叶的汁。

把晒干的叶子磨成粉,与海带粉混合,涂在蛀牙上,可止痛。

马齿苋(马齿苋科):

涂生叶的绞汁。

黄黄色花谢后,长出果实,成熟时即裂开,内有种子。

赤车使者(荨麻科):

敲碎生茎根,涂汁止痛,对砍伤也有效。

可用石头打碎。

水蓼(蓼科):

生叶加少许盐,用手揉后,磨擦皮肤。

淡红色花。

防中暑,中暑是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因烈日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所致,一、常见的中暑原因,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

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

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

二、中暑的分类,1.先兆中暑2.轻度中暑3.重度中暑,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中,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