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41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

1、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

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

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

秒表

温度:

温度计。

电:

电流表和电压表力:

弹簧测力计。

体积:

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

①提出问题②猜测与假设③制定方案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根本工具:

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

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3m。

1m=101dm=102cm=103mm=106um=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那么:

认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防止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根本方法是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那么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

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

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三种运动:

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观众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

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

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

V=(S=Vtt=)(S--mt--sv--m/s)

国际单位:

m/s(米每秒)。

如v=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

km/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路程相等速度不等:

V平=

10、注意:

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声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15℃时,V空气=340m/s)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

V固V气。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骨传导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符号是dB)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距发声体远近、向一个方向传声(声音是否分散)也会影响响度大小。

7、音调是指声音的上下。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特色。

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

9、噪声定义:

从环保角度看,但凡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

轻那么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那么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件:

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12、超声定义:

频率高于20210Hz的声音称为超声.超声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

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

B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

13、次声定义: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次声特点:

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能传得很远;穿透力极强,破坏力极大。

14、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210Hz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

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108m/s=310的5K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光年=9.461015m=9.461012Km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简称: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

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

为了比拟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

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1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

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无像

U

注意:

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

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越大。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

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

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

颜料三原色:

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外表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外表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第五章物态变化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

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5、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外表相平。

6、熔化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

温度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晶体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11、晶体凝固条件:

温度到达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外表积;⑶液体外表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温度到达沸点。

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

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23、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1、质量: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

国际主单位:

kg常用单位:

t、kg、g、mg1t=103Kg1Kg=103g1g=103mg。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

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