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7477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docx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

王晓艳,刘兆梅,王小利,马洪涛,杨怡姝,温瑞兴

【关键词】HIV-1;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抑制剂;中草药;综述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人体防御机能的缺陷(尤其是细胞介导的免疫机能缺陷),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当前,艾滋病的治疗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为主,但其毒副作用强,耐药性不断发生,价格昂贵,且不能彻底清除人体内的HIV,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中草药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有效的作用、较低的毒副作用以及广泛的来源等特点,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HIV-1的复制周期大致可分为吸附、融合、脱衣壳、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组装、成熟和释放这几大部分,从其生命周期可以知道,在HIV-1感染其他细胞时不能缺少3种酶,即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整合酶(integrase,IN)和蛋白酶(Protease,PR)。

笔者主要综述了对这3种酶具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1中草药中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

  1.1黄酮类

  PengsuparpT等[1]研究发现,从抱茎獐牙菜(Swertiafranchetiana)中分离得到的抱茎獐牙菜苷(Swertifrancheside)对HIV-1RT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43μmol/L,其抑制模式为对模板引物的竞争性抑制和对底物的混合型抑制。

LinYM等[2]从漆树科植物野漆(Rhussuccedanea)和藤黄科植物木竹子(Garciniamultiflora)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其中7个对HIV-1RT具有抑制活性,粗贝壳杉黄酮(robustaflavone)、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具有相似的活性,IC50均为65μmol/L,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贝壳杉黄酮(agathisflavone)、藤黄双黄酮(morelloflavone)、GB-1a、GB-2a的IC50分别为119、100、116、236、170μmol/L。

赵氏等[3]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中分离得到的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有抑制HIV-1RT作用,如黄芩苷及黄芩苷元的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RT活性,说明6位羟基为抑制HIV-1RT活性所必需。

张氏等[4]从槐花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K3,在300μmol/L时对HIV-1重组RT的抑制率为80%。

另据报道,从菊花中得到的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阿曼托黄酮、万寿菊黄素、杨梅黄素等也能抑制HIV-1RT的活性。

  1.2生物碱类

  米歇尔胺(Michellamines)是从钩枝藤科植物AncistrocladuskorupensisLiana中提取的系列化合物,具有抑制HIV-1RT的作用,IC50为10μmol/L[5]。

McCormickJL等[6]从芸香科植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种已知的喹啉类生物碱及其同分异构体3-(3-甲基-2-丁烯基)-[4-氧化-(3-甲基-2-丁烯基)]-2(1-氢)-喹啉酮{3-(3-methyl-2-butenyl)-4-[(3-methyl-2-butenyl)oxy]-2(1H)-Quinolinone},均具有抑制HIV-1RT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12、8μmol/L。

  1.3萜类

  从我国南方五味子科植物满山香(五味子)[SchisandrasphaerandraStapf.(Schisandraceae)]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nigranoicacid(3,4-secocycloarta-4,24-(Z)-diene-3,26-dioicacid)为三萜类化合物,体外试验表明能抑制HIV-1RT活性,在200μg/mL时对HIV-1RT的抑制率达99.4%,IC50为74.1μg/mL[7]。

PengsuparpT等[1]研究发现,从大戟科植物Maprouneaafricana的根部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1-beta-hydroxyaleuritolicacid3-p-hydroxybenzoate对HIV-1RT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3.7μmol/L。

从贪婪倔海绵(Dysideaavara)中分离出的avarol和avarone是一类新型倍半萜氢醌化合物,avarone是avarol的衍生物,当avarol浓度为1mg/L时,对HIV-1RT活性抑制率为63%,而avarone可抑制86%[8]。

  1.4香豆素类

  KashmanY等[9]从藤黄科植物绵毛胡桐(Calophyllumlanigerum)中提取得到的(+)-calanolideA为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体外抑制重组HIV-1RT活性的EC50为0.07μmol/L。

PatilAD等[10]在藤黄科植物海棠果(CalophylluminophyllumLinn.)中发现海棠果素(Inophyllum)B和P等11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InophyllumB和P抑制HIV-1RT的IC50分别为38、130nmol/L。

PengsuparpT等[11]从藤黄科植物Calophyllumteysmannii橡浆中分离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Soulattrolide对HIV-1RT具有较强抑制作用,IC50为0.34μmol/L,且具有高度专一性。

  1.5鞣质及酚酸类

  YoshidaT等[12]从胡颓子科植物银水牛果(Shepherdiaargentea)叶中提取到的鞣质化合物水牛果素(shephagenin)A和B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RT活性,IC50分别为49、74nmol/L。

Arda等[13]研究发现,植物SaniculaeuropaeaL的50%乙醇提取物对HIV-1RT有较强的抑制活性,200μg/mL对HIV-1RT的抑制率达99.5%,IC50为39μg/mL,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可能为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

MinBS等[14]研究发现,鳞毛蕨科植物绵马贯众(Dryopteriscrassirhizoma)根茎的甲醇提取物抑制HIV-1RT活性作用较强(IC50为4.0μg/mL),从其中分离出4种山柰酚苷(Crassirhizomosides1、2、3、4)和山柰酚5,其中1、3、4、5抑制DDDP和RDDP的IC50分别为25、28、23、75μmol/L和215、240、405、110μmol/L,而山柰酚苷2未显示抑制作用。

El-MekkawyS等[15]报道,从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甲醇提取物中分得的鞣质化合物核果木素(PutranjivainA)抗HIV-1RT的活性强,其IC50为3.9μmol/L。

  1.6蛋白质和木质素类

  Lyophyllin是从蘑菇Lyophyllumshimeji孢子体中提取的20kDa的RIP,具有抗HIV-1RT的活性,IC50为7.9μmol/L,LAP(Lyophyllumantifungalprotein)是从Lyophyllumshimeji中提取的一种14kDa蛋白,其抑制HIV-1RT活性的IC50为5.2μmol/L[16]。

ChangCW等[17]从大戟科植物锡兰叶下珠(Phyllanthusmyrtifolius)中分离得到2种木质素,phyllamycinB和retrojusticidinB,对HIV-1RT具有强烈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5、5.5μmol/L,对人类DNA多聚酶-α(HDNAP-α)的IC50分别为289、989μmol/L,即具有高选择性的细胞毒性,抑制模式为对模板引物和底物的非竞争性抑制。

  1.7其它

  OhtaK等[18]从海洋红藻Gigartinatenella中分离到一种硫脂KM043,是HIV-1RT的有效抑制剂,且呈剂量依赖性,在30μmol/L时可完全抑制(抑制率超过90%)HIV-1RT的活性。

El-Mekkawy等[15]报道,英国栎(Quercuspedunculata)、酸模属植物Rumexcyprius、毛诃子(Terminaliabellerica),诃子(Terminaliachebula)的甲醇和水提取物以及刺毛榄仁树(TerminaliahorridaMurb)的甲醇提取物对HIV-1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2~49μg/mL。

MinBS等[19]研究发现,龙芽草(Agrimoniapilosa)、四照花(Cornuskousa)、Limoniumtetragonumand、野梧桐(Mallotusjaponicus)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RT的作用,IC50分别为8.9、6.3、7.5、11.9μg/mL。

AliH等[20]发现,苏丹草药C.hartmannianum叶子的提取物在66μg/mL时能够完全抑制HIV-1RT的活性。

  2中草药中HIV-1整合酶抑制剂

  2.1蛋白质类

  MAP30(momordicaanti-HIVproteinof30×103)和GAP31(geloniumanti-HIVproteinof31×103)分别是从中国的苦瓜和喜马拉雅山的GeloniumMultiflorum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具有体外抑制HIV-1IN的活性,IC50均为1μmol/L。

从丝瓜(LuffacylinaricaL.)种子中获得的丝瓜素(luffin)及石竹科植物肥皂草(SaponariaofficinalisL)提到的皂草素(saporin)对HIV-1IN均具有强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53、0.25μmol/L,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们抑制HIV-1IN链转移的IC50分别为30~60、60~130nmol/L[21]。

  2.2生物碱类

  从海洋天然产物筛选得到的lamellarinα-20-sulfate生物碱具有抗HIV-1IN的活性,其抑制“3′加工”和“链转移”的IC50分别为16、22μmol/L[22]。

ZhangCF等[23]发现,樟科植物鼎湖山胡椒(Linderachunii)根的化学成分中,莲叶桐宁(hernandonine)、新木姜子碱(laurolistine)、7-oxohernangerine、lindechunineA,具有显著抗HIV-1IN的活性,IC50分别为16.3、7.7、18.2、21.1μmol/L。

  2.3黄酮类

  LeeJS等[24]从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中分出芹菜苷元7-O-β-D-(4′-咖啡酰)-葡糖醛酸苷(apigenin7-O-beta-D-(4”-caffeoyl)-glucuronide),其抑制HIV-1IN的IC50为(7.2±3.4)μg/mL。

AhnMJ等[25]从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