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988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 黄河颂.docx

部编版七下语文导学案5黄河颂

5黄河颂

【导学目标】

1.通过拓展学习,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正确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5.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6.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重点】

目标3、4(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求知的快乐)

【导学难点】

目标5、6

【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重视运用感悟、联想的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因此,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未光然的赞歌《黄河颂》。

二、知识链接

1、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

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2、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三、基础知识

4、字音认读, 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    屏障()     哺育()       体魄()

山巅( )澎湃(  ) 劈开( )浊流()

5、 字形辨识 组词

障()    浊()       哺()   湃()

蟑()   蚀()        捕()  拜() 

6、 词语补注 

滋长:

              哺育:

摇篮:

              浩浩荡荡:

四、整体感悟

7、首先听录音范读,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再听老师作朗诵方法指导。

8、自己轻声试读,再 大声朗读。

9、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10、再分组表演朗诵。

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11、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五、合作探索

12、梳理作者思路,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  主题  → 尾声

                 

13、这首诗歌主要是歌颂黄河,在歌颂黄河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翻的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是哪个字所统领的?

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14、赞颂黄河的部分能分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答:

 

1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需要表达什么情感?

答:

 

16、颂歌的首尾层是呼应的,但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答:

 

17、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18、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答:

 

19、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答:

 

20、如何理解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1、诗人写黄河的意图及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

具有什么精神?

答:

 

六、拓展延伸                                         

 22、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2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

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24、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答:

 

2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你的问题有几个?

答:

 

颂扬:

自己创作或收集有关黄河的诗歌或短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嗥鸣(háo)迭起(dié) 澎湃(bài)慷慨淋漓(kaì)

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

C.凹凼(dàng)涎水(dián)徘徊(huái)烟雾缭绕(rào)

D.校注(xiào)弄堂(nóng)倔强(jué)潜移默化(qián)

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肿胀斑澜当知无愧人声鼎沸

B.屏嶂踌躇义愤填膺妇儒皆知

C.轻捷喧闹锋芒毕露迥乎不同

D.骊歌污秽一反即往荒草凄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B.春晚之后,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被热衷解密的网友们炒得河翻水翻,但魔术真相仍是扑朔迷离。

C.驴友,一个活跃在名山大川或人迹罕至地带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具有冒险精神的背包客,是专业的野外生存达人,更是旅行者中的权力派。

D.春天来了犯春困。

这不,数学老师才讲一道题,我就心会神凝,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了。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B.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C.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D.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

(3)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4)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他,但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8.“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

为什么?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

课外大阅读

《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

母亲生怕我就此失学,急着四处托人,使我终于有了归处。

漫长的假期里,我想了很多很多。

每每看到母亲那双暗藏泪光的眼睛,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莫名的苦楚。

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决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决定走正常孩子的路线,决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辛劳的母亲。

开学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教室角落的空位上。

阳光穿过春日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窗台上,远处,有一群飞鸟在蓝天上盘旋。

我心里恍然有了一种重获生机的喜悦。

第一节数学课,我虽然听得有些迷糊,但还是坚持把板书的内容抄到了笔记本上。

对于我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课后,前排男生聊得前仰后合,惟独我默然地坐在窗台旁,享受这份被集体忘却的孤独。

有几次,我真想插上前去,和他们说上几句,并因此熟悉,成为日后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下午体育课的时候,自由活动的哨声刚响,那些原本在我周围与我紧密相贴的同学们便一哄而散,将我抛在了广袤的操场上。

我坐在荒凉的台阶上,看远处的男生们狂奔,投篮,呐喊,尖叫。

偶尔,会有一个棕色的篮球朝我飞来,我稳稳地将它接在掌中,朝远处的那群男生抛去。

顷刻间,他们又恢复了喧闹,将前一秒的我深深忘却。

终于有一天,数学老师想到了我,问了我一个关于几何公式的问题。

我站在众人的目光中,紧张得语无伦次。

结果,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受到了第一个别样的惩罚,誊抄公式一百遍。

前排男生悄悄递来纸条:

”需要帮忙吗?

五十遍,十块钱,轻松帮你解决问题。

”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

我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事后,我彻底被前排男生们孤立了。

每次分发作业,我的作业本都会被他们扔在杂乱的讲台上。

于是,我的作业本便经常是新的。

我留了长发,并誓死不剪。

为了保持我原有的特立独行,我彻底放弃了数学课。

班主任几次找我谈话,均无果而终,最后,在班里大肆批评,我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没出息、最叛逆的孩子。

清早,班上女生在校门外的岔路口遭歹徒抢劫,我信手提起砖头,只身狂追了整整三条街,最后气喘吁吁地将他制服。

录完笔供,已是中午一点多。

我胡乱吃了碗清汤面,在网吧的沙发上睡了一个钟头,醒来后再三挣扎,自己到底要不要去上课。

刚进教室,便被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吓到了。

前排男生一同高呼:

“英雄!

英雄!

英雄!

我笑笑,在众人的注视中低着头,走向教室的角落。

一个精致的礼品盒,安静地躺在我的座位上;零乱的课桌,也不知何时被收理得整洁有序。

我几乎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何时与他们融在一起的,自己又是何时剪短了头发,重新拾起数学课本,做一名循规蹈矩的中学生。

只是,我比谁都清楚,叛逆的孩子其实最为孤独。

他们之所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旁人的关注。

但谁又能料到,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

9.认真阅读全文,依照表格提示,补全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10.文中塑造了“我”这个鲜明的形象,你感受到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一方面,“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⑨段划线句“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请试着描写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12.品析下列加点词句的表达作用。

(1)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认为“‘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叛逆”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题型。

A应为澎湃(pài),B正确。

C应为涎水(xián),D应为校注(jiào)。

故选B。

2.C

【解析】试题分析: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即”为“既”,“澜”为“斓”,B“嶂”为“障”,“儒”为了“孺”,D“知”为“之”,“凄”为“萋”,答案为C。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

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D心会神凝:

指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

用在此句不恰当。

故选D。

点睛:

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

——C应为: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故选C。

5.

(1)擅长,善于看轻

(2)自夸(3)轻视(4)打发

6.

(1)(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2)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7.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8.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

欧阳修年代:

北宋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轻”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矢”,箭;“但”,只;“颔”,点头。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文意可知:

“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人物心理。

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9.10.被集体孤立后“我”彻底告别叛逆

11.【答题空19-1】孝顺、懂事【答题空19-2】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空19-3】自尊、叛逆【答题空19-4】言之有理即可

12.13.要注意用第一人称,写出生气的心理和原因。

【小题4】【答题空21-1】褒词贬用,鲜明表达出对自己考出如此低的数学分数的自嘲之情。

【答题空2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被集体忘却,被隔离的心理感受。

【小题5】【小题22】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阐述清楚。

【解析】

9.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因补充的内容是:

被集体孤立后,“我”彻底告别叛逆。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我”是一个孝顺、懂事,同时又懂得反省的人。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1.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结合上下文描述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生气原因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C项理解分析错误,“我”主要因为帮助同学受到大家的尊重而走出叛逆的沼泽,成为一个上进的孩子。

1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注意结合褒词贬用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赏析词语。

【小题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阐述对“叛逆”的认识即可。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

第I卷(选择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5)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硝烟弥漫、誓报dié起的日子已经离我们久远;历史恩怨,国危的呼号也融进了历史。

但是,国旗,这新中国的象征;国歌,这一中国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时空,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凝聚着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昭日月,耀千秋。

让我们尊重国旗和国歌,不忘初心,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材料二】“我告诉你,你不必着急。

咱们给它个得乐且乐。

你呢,成年际拉车出臭汗,也该漂漂亮亮的玩几天;我呢,当了这么些年老姑娘,也该痛快几天。

等到快把钱花完,咱们还是求老头子去。

我呢,那天要是不跟他闹翻了,决走不出来。

现在我气都消了,爸爸到底是爸爸。

他呢,只有我这么个女儿,你又是他喜爱的人,咱们服个软,给他陪个‘不是’,大概也没有过不去的事。

这多么现成!

他有钱,咱们正当正派的承受过来,一点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强似你去给人家当牲口!

过两天,你就先去一趟;他也许不见你。

一次不见,再去第二次;面子都给他,他也就不能不回心转意了。

然后我再去,好歹的给他几句好听的,说不定咱们就能都搬回去。

咱们一搬回去,管保挺起胸脯,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

(《骆驼祥子》)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警报dié起

锲而不舍

3.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加点词“但是”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是介词,表示否定。

B.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材料二中“爸爸到底是爸爸。

”这句话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材料一中“不忘初心”是指“尊重国旗和国歌”。

4.材料二中的“我”指谁?

请你根据材料和原著,简要说说她此时的想法是什么,她的想法后来实现了吗?

5.请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品

人物

他的梦想

《骆驼祥子》

祥子

《创业史》

希望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把日子过红火。

许云峰

要用手指挖通地牢的石壁,为全监狱的难友准备趑狱的通道。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这个老太有点酷

花一城

登机落座,身边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正在iPad上聚精会神地玩扑克游戏。

起飞时,她靠着窗睡着了,挡住了我看日出。

乘务员送来饮料,我正在考虑饮料的糖分,她醒来,依着我的耳边轻轻说:

”番茄汁,一点点冰。

“我替她转告,自己也一样要了一份。

她抿着,细声说道:

“这个不是太甜,还好。

这个零食饼干加了太多糖。

我自然点头称是,并赞她有营养意识。

她说,凡是用心点有好处,这是96岁的她的经验。

我大吃了一惊,这老太太看上去就60来岁,虽不能用精神矍铄来形容,但是淡定从容、整齐利落。

她独自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