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4267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x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华英学校历史科组黄敏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新课程标准使研究性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由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就为我们打破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学习主题式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体系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单纯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的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以期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沃土。

2、新课程标准使研究性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

以主题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思维素质和生命质量。

这正与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十分必要。

3、网络环境为研究性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网络教学在常规课堂中容易产生效率不高、重点分散等等弊端,但是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却是网络教学的最佳形式和新的出路。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易用的海量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进行合作研究的中介;研究性学习大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所以,利用互联网找寻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也更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课程方式,它的长时性、阶段性又为网络的利用有了新的立足点。

而研究性学习只要监控得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大有可为。

4、基于网络的探究课堂也存在优化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教改的一个方向。

但是,研究性学习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过多的接受式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的死记硬背的情况,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主动探索的目标,还需通过探究课堂的精心策划课堂组织、过程评价等体系的保障。

从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与此有关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二、第一次行动及反思(初一学生)

2004年,在初一下学期进行的一次自主探究学习中,我对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摸底,并派发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作为本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参考。

在组织探究之前,对自己在上阶段(初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初步确定了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类型

原因分析

解决初探

一、自主探究动力不足问题

很多文章在描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都采用“兴致盎然”、“自主”、“主动”这样的字眼,而且很少提到他们在利用网络时的迷航现象。

但我在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发现课堂很热闹,但效果很一般。

1、长期的过程性评价的缺失以及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的功利意识很重,如果他们的努力与投入无法直接“折算”成成绩,很多学生会感到“没劲”、“无法向家长交代”,如果研究性学习无法向家长证明自己与“提高中考成绩”有较大关联,却要“耗费”子女的时间与精力,那么家长也会对它们持勉强同意的态度,把教师精心策划、组织、监控的研究性学习误会成“正事不干”、“老师偷懒不备课让孩子自学”。

这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重视。

而班主任也因感到研究性学习往往历时长,学生上网机会多,怕学生影响成绩,所以也不积极。

首先,研究性学习更有计划性与规律性,不能偶然性或单由个别老师的突发奇想而主持,而要有长期性与普遍性,使研究性学习成果学科教学的常规方式,而不是为跟风、为评奖而进行的突击,其次组织者还可通过注意以下几点寻求突破:

1、明确研究范围。

如本次研究的范围是1949-1997年间中国历史。

涵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主要内容。

选题时向学生提供指导与引导,因为如果学生选题的分布较平均的话,就可减少课堂上的重复劳动。

2、通过预研究激发兴趣、确定研究课题及切入点,形成内部动机。

预研究的形式包括老师通过多媒体资料与讲座等形式对历史进程拉线索让学生对此阶段历史有初步认识、老师介绍与本阶段历史有关的热点问题与有关网站、观看上一届同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预研究是很必要的。

因为对于一个对某一课题完全毫无印象的学生来说,要他对它兴味盎然、“自主”地提出切入点是很难的。

但是通过预研究,他就开始熟悉此课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动机;通过对以往成果的观察,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兴趣点形成朦胧的研究计划。

这对对接下来的探究过程很有帮助。

3、通过系统协调提升研究成果影响力,形成外部动机。

如通过与班和任协调,让上网研究时的表现计入德育考核、争取上级部门同意把学生兴趣点较集中的课题纳入考试范围、积极组织学生把研究成果上送比赛、发表等,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如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将参加全级评奖,成绩入期中考及总评;优秀作品还将参加学校科技节的比赛。

4、重视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每节课均清楚课后要提交的材料,而老师的评价亦要及时,这样,学生才不易感到迷茫、无所事事以致浪费课堂时间。

2、长年的被动接受习惯已经使学生形成了惰性,研究性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如要从老师这张电动轮椅上站起来自己走路,即使自己走有多自由,他们也懒得走了。

2004年上半学年度我组织初二级学生经过一个小型的专题探究,当他们展示完自己非常出色的成果,分享完自己探究的酸甜苦辣后,我在调查问卷里的其中一个问题是:

“如果下学期继续开展类似活动,让大家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研究,成果纳入期评成绩,你乐意吗?

”答案有三:

“非常愿意”、“无所谓”、“不愿意”。

其中选不愿意的占52%,这些不愿意的同学中,又有83%在后续问题中选择了“还是喜欢老师满堂灌”。

这其中包括一些获奖的同学。

他们自己分析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自己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参与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最终实施者,也就是说,自己必须“想”、必须“做”,要“动起来”,而且要特别用心“体会”,这太累压力太大,不如坐在教室听老师讲现成的舒服。

无论课题多贴近学生现实,他们都希望老师直接把结果告诉他们,他们“知道就行”。

1、细化目标,通过详细的《指南》分配每节课的目标,使学生每节课都“有事可干”而且知道用什么方式干。

2、密切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通过监控软件,随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与注意力波动,主动提供帮助与启发,稳定孩子的兴趣,避免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因为话语缺失而网海迷航,同时培养师生间积极的情感。

课堂外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及论坛的方式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络。

3.“搭便车”行为的存在。

有些平时积极投入、自主探究能力强的同学不喜欢研究性学习的原因是“搭便车”行为的存在。

协作学习的好处众多文章已经论述,甚至有很多文章主张让“强弱配”,以保证研究成果。

但我发现不同的组合方式中,“强弱配”是“搭便车”行为的温床。

自觉者“能者多劳”、QQ聊天、玩网络游戏者“不劳而获”是这种组合最易出现的状况。

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严重打击“能者”的积极性。

1、重视组队。

组成以同一阶层、异质互补组合为主的学习小组,即学习能力近似、适应分工不同的同学组队一组。

原则上自愿组合,不通过老师调配,老师只在迫不得已(如有些人际关系很不好的同学落单了)的时候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协助组队。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如果学习过程中愉快经历为主,以友谊及成功为基础,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不会的学会,并且协作度远比老师有意的“强弱配”要高。

2、重视“协作性互评”,小组内成员对其它成员的参与度进行不记名评分,小组间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与评语,纳入成绩统计,让勤者高分,惰者无所遁形。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过程监控,以监控软件监控学生机的活动,对“跑题”者及时以黑屏、远程关机等方式提醒,对认真者、注重原创者予以通报表扬,发现问题也可主动提供帮助,让学生感到督导的存在。

分享成果时的参与度问题

在总结阶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享活动,来掌握历史课堂要求掌握的东西,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这种活动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分享成果,相互完成学习内容与过程评价,学生在分享与欣赏的过程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最后的老师总结只需要查漏补缺及进行点拨、升华。

在探究成果总结与反思阶段,学生并不是那么注意用“聆听”来表达对同学劳动的尊重。

这样的话,一组同学研究的成果无法有效分享到各组同学中去,那必然影响到分享者日后的积极性与自我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效果,在考试成绩的压力下,假如不能确定同学自己探讨过的问题是否已经扎实掌握,那教师在总结时也会非常被动。

原因可能是:

1、分享方式比较单调、学生分享成果演讲往往不太引人入胜

2、当今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只顾自己,不够尊重同学

要提升学生在总结分享活动中的参与度,除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进行爱自己、尊重别人的德育渗透外,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每组自己根据演讲的重点出测验题,演讲之前提出,讲完后五分钟完成题目收卷;2、考试部分试题从每组的测验题中选出;3、把分享过程的观众表现录像,之后重播,小组间根据录像作参与度互评;4、小评委活动:

各位同学人手一份简易评价量表,一边看展示一边对上台展示的小组据量表进行打分,让台上台下同样有参与任务;5、事前对每组选出的演示员进行简短培训。

二、第二次行动的设计(初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

1、学生分析

初二级学生,刚学完晚清时期历史,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深厚兴趣,但却由于影视的印象与以往政治课堂教学存在“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的弊端,对本阶段历史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初步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初步掌握网页制作技巧,能用FrontPage开发简单网站,有的同学还初步掌握一些Script语言。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与技巧,往往有的同学不肯合群,有的却为了“友情”被迫把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冠以小组同学的名字提交。

第一次接触专题研究,尚未掌握历史微型专题研究的技巧,但已初步具备上网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探究内容——民国至改革前的中国历史特点分析

从民国开始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波折与探索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人民生活水平几度下降到最低点;但另一方面帝制被推翻,民主思想逐步深入民心,文学革命如火如荼,历次民族危机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取得成效。

现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大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基础的奠定、台湾问题的遗留,小到各种生活词汇的流传,无不反映着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这样一个危机与机遇互生、浪漫理想与残酷现实纠缠的社会,不深入分析,无以知晓我们现在面临各种问题的历史根源,无以切身处地地理解当时人的心态,无以以史为鉴。

在学习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选取一个主题,结合网页制作的技能,制作一个微型专题研究网站,是本教学任务设计的题材。

3、探究目的分析

希望通过本活动,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任务的信息素质,增强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与技巧,鼓励学生在小组网站内开设“个人专栏”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独立思考、探索与自我开拓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知识,培养了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气质,又锻炼了历史微型专题研究的技巧。

4、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2004年6-9月)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

(2)开题论证,参加课题会议;

(3)制订实验教学实施计划(见【探究性活动过程】);

第二阶段(2004年9月—1月)实施阶段

(1)实施教学计划;

(2)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目标测试题、调查问卷并进行测评

(3)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2005年9月-12月)总结阶段

(1)再次实施调整过的教学计划

(2)进行教学效果资料收集、统计、分析;

(2)资料分类、整理;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5、探究性活动实施步骤

整个探究活动分五个阶段,贯穿初二下学期上半段的学习,共用十三至十四学时。

知识准备阶段:

背景知识学习: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已有很大别,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进行专题研究以前首先要掌握进行研究的基本背景知识。

我们认为,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套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因此我们在研究进行以前,把教材有关章节组合成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七大专题,设计成导学卡与帮助卡,并对史料作必要补充。

策划准备阶段: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图书馆、网络、咨询有关专家)预搜集有关该历史时期的资料,并初步提出十个专题供学生参考选择,每个专题提炼出相关关键词,以备学生取用(附1)。

在网上找出一些范例网站,并制定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自愿与异质混合的原则分组,师生研究确定专题,组内细化任务,分派各项任务负责人,作出开题报告,通过网络随时与老师联络求助与报告进度,合作完成任务。

总结与评价阶段:

作品于网上作出展示,以网上投票的形式进行互评,召开优秀作品演示会,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制作出作品演示光盘

延伸阶段:

初三的历史学习中,世界史更加纷繁复杂,历史时空与我们所处环境差异更大,获取知识、理解事件与人物心态、掌握规律,是我们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学习任务

与人物心态、掌握规律,是我们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学习任务

【探究性活动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资源

准备阶段

(1-4课时)

派发导学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导学卡(附一)上的任务。

点出本时期历史发展主要趋势。

指导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完成升级卡上的任务

通过导学卡,自己阅读课文,完成导学卡上提出的任务并在线提交,掌握本时期历史轮廓、主要历史线索

有能力的同学继续通过升级卡上提出的任务,进一步分析本阶段历史特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阶段为学生准备研究所需的最基本知识储备。

借鉴“分层”教学策略,让学生对民国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有尽可能多的宏观印象

教师制作的专题网站、数据库导学卡

升级卡

(第5课时)

观看《百年中国·视点》(剪辑:

百年婚嫁、百年服饰、百年科技、百年民主、百年实业)

观察、回忆、感慨

激趣: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理论难免苍白,只有鲜活具体的生活才使历史长青。

VCD(经教师剪辑)《百年中国》

复习辛亥革命,组织小型辩论:

辛亥革命成与败

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处境。

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讨论温习旧知巩固新知整合新旧知促进迁移。

问题情景的提出进一步营造一个探究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下一阶段的专题探究互相提供广阔的思路与广泛的题材。

教材

总结引导:

同学们无论是认为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的,都说觉得辛亥革命并没有使中国人民从此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国人要自由、要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从中国打开探索自由与民主之门到真正获得独立、接近幸福,走了多少弯路,经历了哪些尝试?

讨论并举出例子:

中间派路线的失败、西路军的失败、福建国民政府的失败等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抗日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大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等

(第6课时)

提炼并布置任务:

就民国及建国初期的历史现象,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老师提供十个参考专题见附1)

思考

提出任务

援引香港中学教材介绍微型专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技巧(各步骤的注意事项在教师制作的专题网站中公布,让学生作为手册查阅):

专题研究可分为选择范围(“人物”、“事件”或“议题”)、搜集资料(一手与二手史料)、整理分析资料、制作成网站(风格构思、网页模版、网站结构构思、内容与超链接)、成果公布等步骤。

1、学习思考微型专题研究的方法

2、浏览本小节导学卡,对专题研究的方法有初步印象

学法指导

《穿梭世界历史(3)——20世纪历史微型专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

范例教学:

选取一个较成功的历史专题网站进行分析、欣赏,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研究与表达应具备的条件,师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表

欣赏老师提供的网站,从内容、网站设计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指出遗憾之处,总结一个成功的研究与表达应具备的条件并制定评价量表

使学生从赏中学、从评中学,潜移默化掌握学法,同时通过自主地制定量表形成对学习目标的清晰化,明确努力方向。

网站:

“大跃进”

等等

要求学生就老师提供的十个参考专题及其关键词初步选择自己参与的专题,或作出补充

就自己所学与兴趣,补充专题与关键词(附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使学生能够从看中学、思中学、议中学,自主确定研究方向,激发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BBS

引导学生课后以兴趣、异质混合为原则分组(解释异质混合的重要性),原则上五人一组,并要求小组内细分任务,按类型分如:

资料搜集、资料整理、撰写、合成、美工、小组联络员等;按资料的内容分如:

传记、图片、网站的搜索与内容下载等等

考虑自己准备参与的小组,在小组中发表意见,确定自己的任务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协调技巧,让他们感到被需要,搭建认识自我、张扬个性与特长的舞台

实施阶段

开始(第七课时)

组织学生浏览网络了解预选专题的研究现状,资料的多寡,最后确定专题

协调全班,最后完成分组与细分任务。

分组,初步了解本小组所选专题的可研究性,最后确定本研究专题,完成细分任务。

协作研究专题及切入点,初步制定计划书,拟定简单的开题报告并在BBS上提交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试中学、做中学”。

同时使学生通过“别人眼中的我”加强自我意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

BBS

审核各小组计划书,提出修改意见

介绍主要的搜索引擎与班级联络平台

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或说服老师接受原来的方案;试用、注册班级联络平台;小组长分派本节课的搜索任务,着手研究

网络教室

班级联络平台

期间

(8—11课时及课余)

利用BBS、E—mail、QQ、班级联络平台全程指导与监控,联络小组长查询进度,制定并发布协作性互评表(附3),对互评表中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回应

提供网页、PPT制作的必要软件与一必要技术支持(继续提供导学卡)

小组成员按计划书中的步骤完成各自的细分任务,同时不断与其他成员交流,根据协作性互评表对小组成员作出评价并提交;查看其他成员对自己的评价,作出回应(或线上解释或调整行为)

BBS、E—mail、QQ、班级联络平台

各种网站与搜索引擎

相关软件

总结评价阶段

(第12课时)

组织学生对别人上传的文件进行互评、投票

根据作品评价量表(附4)作出评价

组织优秀作品报告会,并读出精彩的评价贴子,对以上小组与个人给予奖励

与学生一起总结优秀作品值得借鉴之处,以及可以更完美的地方

完成研究任务并上传,对别的小组上传作品投票,并在论坛上发贴评价

总结优秀作品值得借鉴之处以及可以更完美的地方

通过对别人的欣赏评价,进一步运用了课题研究标准,并且对别人有深入研究的专题也已有所涉猎,交流并提高

BBS、E—mail、QQ、班级联络平台

延伸阶段

(第13课时

引导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收获

提出更高要求的任务,激发下一阶段学习兴趣:

世界史的脉络更加纷繁复杂,历史时空与我们所处环境差异更大,获取知识、理解事件与人物心态、掌握规律,是我们下阶段更高要求的学习任务,不过,我们相信,有了这学期的探索,我们下学期的学习将会更熟练,思路将更广阔,学习过程也将更有趣!

从技术、情感、能力方面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期待下学期的再一次冲浪。

学法总结与升华

激发学生兴趣与悬念

三、第二次行动的反思与总结

1、问题解决评估:

问题类型

采取措施

有效性评估

自主探究动力不足问题

1.预研究

预研究确实对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一些学生选题的“冷僻”程度上看,他们的确是对这段历史有过从“面”到“点”的思考的?

(见附2)

2.调入多元评价体系:

计入期末历史总评;组织学生把研究成果上送比赛、发表等;举办“华英杯”研究作品比赛及科技节展演,为班集体加分(计入文明班评选分值);举办了四期历史手抄报比赛;重视“协作性互评”(见附3)

多元评价所起的作用比较大,首先是班主任比较欢迎因为科技节上的加分对评比有好处

其次由于我们及时记录学生的研究、注重保存学生作业,因此在研究活动结束后很久,仍有学生作品在不同领域不同比赛中获奖(见附5),令学生时有惊喜,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这些获奖也给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劳动以肯定与激励,对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追加投入有很大鼓励。

再者我们多方面创造机会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四期手抄报在公布栏共展出一个学期,时有更新,形成了舆论,也使孩子们从中得到成就感

小组内成员对其它成员的参与度进行不记名评分,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打击了一些搭便车行为,帮助乐于、善于探究的学生专注于探究本身,在探究中加强合作。

3.过程性评价:

通过详细的《指南》分配每节课的目标与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感到有任务的压力,每节课有明确的目标,对课堂的控制起到很好作用。

4.监控软件+课堂外通过即时通信维持师生互动

课堂上的监控软件除对“越轨”学生进行提醒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所处的研究困境。

有时学生有困难却未必懂得如何求助,对各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未熟练,所以监控软件使老师随时主动给予学法指导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身边,对继续学习增加信心与动力。

课外的即时通讯软件互动主要起情感纽带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不过这需要老师课外更大的投入。

二、分享成果时的参与度问题

1、每组自己根据演讲的重点出测验题,演讲之前提出,讲完后五分钟完成题目收卷,考试部分试题从每组的测验题中选出

这使台下学生带着目的听讲,有驱动任务,对他们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较大。

而台上的学生在准备题目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研究思路作重新的梳理,并向课本的重、难点靠拢,不自觉地增强了他们表达的条理性,更有助于增强展演时的吸引力。

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这更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在我旁听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设计了很多非常出彩的题目,对课本的重难点有了更深的把握,现在,他们的很多题目已经加入初二级考试题库,并且,禅城区05年初一期末统考题的最后一条附加题就是以此活动为灵感想出来的。

2.把分享过程的观众表现录像,之后重播,小组间根据录像作参与度互评;

此举主要是“震慑”作用,学生会留意到在录相中表现不佳的同学往往得分较低,所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效果没有第一种方法好

3、小评委活动:

各位同学人手一份简易评价量表,一边看展示一边对上台展示的小组据量表进行打分;

这是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实现台上台下的互动,也让展示课的参与人数由台上的少数人增加到全班。

4、事前对每组选出的演示员进行简短培训。

受过培训的学生通过培训学会了一些粗浅演讲技巧,在演示时有了观众意识,所以比没受过培训的学生能更好地吸引听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