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408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

瑜伽经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瑜伽经》,作为瑜伽最经典最重要的文献,于帕坦伽利时期整理而成,共有196条经文,总共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三摩地篇,提及瑜伽理论和三摩地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为练习篇,其内容也有瑜伽哲理,但是比较着重于实际的练习;第三个部分为成就篇,讨论练习到后期可能增加的能量及成就,最后一部分为解脱篇,从大宇宙、深入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瑜伽。

帕坦加利详细整理并阐述了《瑜伽经》之后,开始解释给学生听,当他叙述这些理念时,学生便记录下摘要,一般只有几个字,后来就成为经文(Sutra)。

Sutra的字义是线,所以这些经文就像被线穿起来的字一般,有时不太成句子,既没有主题,也没有述词。

在这短短的196句经文里,所有的瑜伽学问被清楚的描绘出轮廓,包括它的目的、需要的练习、学习途中遇到的障碍、如何排除障碍以及从练习中得到成果的精确描述。

通过对第一章的仔细阅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瑜伽是什么?

这里可以知道,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瑜伽就是身心的结合,束缚或解脱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将这妄念纷飞的杂乱心通过修行,回归到原本真实纯洁的本性,那就是真实的我;第二部分,为什么心意会产生波动,心意是如何运作的?

这里主要分为五点原因;第三部分,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了解自己的心意,进而掌控自己的心意,答案是练习与不执着。

第四部分,即三摩地,《瑜伽经》所论述的最高境界。

首先,第一句经文总领全篇。

1.athayoganushasanam

Nowconcentrationisexplained.

从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作为开篇总领的一句话,在梵文原经里,有着更深的意味。

atha的意思是“现在”,即从此刻,我们开始讲解,开始学习,我们之前已经有的瑜伽知识。

在这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有一个总体的仪式感的提示作用,它在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意味着不管你内心的状态是迷乱、愚痴、散乱、专注或抑止,都能够渐次安静下来,照亮真实存在的本性,消除烦恼,解开业的束缚,趋向心如止水的状态。

因为在古代印度,学习瑜伽文化、吠陀经典,每个人都要找一个Guru,找一个精神导师去指导练习,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我们要想好、想清楚,思考过后选定一个精神导师,做好准备来练习,同时,由于学习的内容非常多,瑜伽的知识也过于庞杂,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做好心理准备,开始去学习。

第一部分,什么是瑜伽?

这一部分,即《瑜伽经》第二——四句经文。

2.yogashChittavrittinirodhah

Yogaisrestrainingthemind-stuff(Chitta)fromtakingvariousforms(Vrttis)

瑜伽是止息心意的波动。

此句经文讲的就是瑜伽定义,瑜伽是什么?

这个定义与其他文本的定义相比,更具有专业性。

首先,我们来对经文里的相关概念做一个整体的解读。

Theorgans(Indriyas),togetherwiththemind(Manas),thedeterminativefaculty(Buddhi)andegoism(Ahamkara),formthegroupcalledtheAntahkarana(theinternalinstrument).(PatanjaliYogaSutras)

根据对以上经文解释的理解,大体思考如下: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知道,心灵的最底层叫做Ahamkara,即“自我”层面,以“我”为主;往上即为灵性智能层面叫做Buddhi,是能提升智能或增加辨别的能力。

另一个心灵的层面叫做Manas,即“心”的层面,系通过Indriyas,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

根据相关文本的阐释,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更好的说明其联系。

比如说,当我们正安静的坐着,看到一杯水在桌面上,我们的“心”会有一个困扰,“我看到了一杯水,喝还是不喝?

”这时“智能”层面,会帮助我们做一个决定或者判断,“喝”,一旦智能决定我们要去喝水,“自我”层面就会说,“好,我喝水”。

其中,这个“我”就是自我的呈现。

一般来说,这三种想法往往在我们看到那杯水的一瞬间同时产生,一切都发生的非常快,以至于我们很少能辨别其中的变化,而这种心灵上的变化,在我们的心意层面上发生的过程,就是Chitta。

Theyarebutvariousprocessesinthemind-stuff,calledChitta. ThewavesofthoughtintheChittaarecalledVrtti.(PatanjaliYogaSutras)

根据经文解释,Chitta指的是mind-stuff,心意心识,或者说是心灵的本质,与心意相关的概念。

而vritti指的是运动,改变。

vritti的词根是vr,意思是覆盖,所以整个vritti的含义又指心意覆盖的一些东西。

并且这种覆盖它是成包裹式的覆盖,呈圈式的循环,从心理学上解释,指的就是一种心意模式,这种模式是循环重复的,并且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心意运作,这就是心意模式。

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去体验新鲜事物,都会呈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开放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是第二次去,我们就会有选择性的去体验,而并不是像第一次一样态度那么开放。

再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去见一个人,第一印象可能会很开心,或者是很不开心,而这种第一次的印象就会影响我们第二次去见他,我们第二次去见这个人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我们开心的第一次,即使这个人第二次表现不是那么好,但我们的心意印象还是觉得他很好,如果是基于我们不开心的第一次,其实这个人第二次他表现的很不错,但我们心意上的这种不好的印象还是会很难改变,所以说在有了外部输入之后,我们的心意它是一种重复运作的状态,第一次的体验总会有一些输入,来影响我们第二次的感受,我们会基于这种输入来进行下一次心意运作的模式,这就决定了下一次的输出。

所以说,其实我们的心意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想看的世界,就是说我想看这样的我就看这样的,所以我们的心意其实覆盖了很多层的东西,这层东西、这种物质就是vritti。

Nirodhah的意思是克服,停止,指的是克服这种心意的模式,克服覆盖在心意层面上的东西,并且这种在活动中的东西是不断波动的一种状态。

所以,第二句的含义指的是,瑜伽是停止心意模式的一种活动。

或者说是停止心意的波动。

但实际上,这种心意模式,它并非是唯一的,而是一种成千上万的模式,瑜伽的目的就是克服成千上万的心意模式,这样一个练习克服的过程,停止心意活动与模式的过程,需要我们花费时间,精力练习,就好比不断的摘取我们戴上的一层一层的有色眼镜,这种不断的练习,摘去眼镜的过程,就是我们练习瑜伽不断经历的一个个过程。

但是我们不禁又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去停止它,我们要先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怎么去停止,停止什么,心意又是什么,心意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又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发挥功能的,停止后又会发生什么。

总体来说,这一切都是在围绕心意展开的,因此整个瑜伽经第一章都是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详细诠释,而在现代科学中,研究心的是心理学,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瑜伽经就是心理学上的实践,这也是古典瑜伽的概念,古典瑜伽就是心理学实践,它就是从理解心意,终而掌控心意的一个过程,这就是瑜伽。

3.tadadrashtuhsvaroopeavasthanam

Atthattime(thetimeofconcentration)theseer(thePurasa)restsinhisown(unmodified)state.

于是,看者(真实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

4.vrittisaroopyamitaratra

Atothertimes(otherthanthatofconcentration)theseerisidentifiedwiththemodifications.

在其他时候(真实自我离开纯洁本性时),将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

tada,然后在停止的心意波动之后,drastuh,看者,svaroope,本质形式,avasthanam,建立,整句话意思是说,当心意波动停止后,看者(个体)就会建立于自己的本质中了。

这也就是说,现在并非是自我的真实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心意的波动与活动,而真正的自我真实的本质,应该是无活动的,平静的。

心意的运作,是不同的意识水平,我们知道自己的各种属性,比如说长相,身份,社会地位等,但这都是有限的,局限的身份,但在正常的意识状态下,即在现代心理学中,这是我们正常的意识判断,你与我不同,你于我是有区别的,长相不同,身份不同,这是常态的意识判断。

而在瑜伽中,瑜伽则要求我们非常态,比如说不断活动的心意,于我们而言,不断活动是常态,而瑜伽则恰恰相反,于它而言独一无二的意识状态才是常态,是真实本质的显现。

再比如我们正常认为人与人不同,但其实在瑜伽中,这是非常态的,因为人与人仅仅是形式上不同,但究其本质,人与人并无差异。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本质上并无差异的话,那从瑜伽的心理学来讲,这才是常态,但对于现代普通心理学来说,这就是非常态了。

因为瑜伽心理学要求意识回收,达到意识连接,所以本质上我们并无差异,我们都是一样的。

这种本质上相同,主要指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具有体验这种“一”的状态的能力,而并非否认个体角色扮演的不同。

同时oneness,这种合一的状态,只是意识成分当中的一个成分,而意识成分并非只有这一个成分,还有其他更多的存在。

比如说生活中我们会局限于一些恐惧,痛苦,焦虑的意识中,比如说未知的明天。

当意识只局限于一个小成分时,我们自然会恐惧忧虑。

但是生活中仍会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不会担心明天,而他们的明天就真的可能不必担忧我们整天忧虑的事情,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相信有一个东西能把这一切都照料好,有这样一种智慧使他拥有这样充足的自信,不需担心一切。

这种状态,就好比说,当你只关注到忧虑,焦虑和恐惧时,意识就只局限于一个小部分,你就只认识到了自己狭小的身份,只认识狭小的身份,自然会去忧虑担心。

而我们要求的并非是合一,而是要去提升,要去从只关注狭小身份的状态,提升到更大的一个身份,当意识提升到这个更大身份的状态,那生活中的一切就不会那么困扰你了,这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问题,而是存在的问题已经不会成为你的困扰,因为在那样的状态下,智性已经提升到一定高度,可以很好的照料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必再去困扰。

而我们最真实的本质就是如此,正是我们更大的身份,而非局限于一个小身份中,去担忧忧虑,因为更高的智慧,总会引领我们的生活。

那么如何去获得这种智性的,或者说心意如何停止波动呢?

这一切其实是一个同步进行的概念,根据奥罗宾多提出的模型可以看出,下三角指的是普通人的状态,上三角是指更高的意识,更高的智慧,当个体在不断努力去靠近这种更高意识的时候,更高的意识也在试图靠近来帮助我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为什么心意停止波动后,智慧才会来呢?

最高的智慧才会显现呢?

是因为,这种停止,并非是心意动或不动的概念,其实我们的心意原初的状态是透明的,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心意被一层一层包裹,不断的一层一层覆盖,就像一颗洋葱,有好多好多层,而所谓的停止心意的波动活动,指的是一层一层将覆盖剥离,显露我们本身透明无瑕的心意的过程,而被剥离之后,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智慧的光。

智慧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里面,只是被遮掉了。

当我们把一层一层覆盖在心意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剥除掉,而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模式,活动,就会展示出内在最真实的光。

而这光,在我们剥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渗透出来,当全被剥除掉时,这内在的光是极为璀璨的。

而瑜伽经会教我们如何达到这个状态。

所以说,瑜伽是什么?

瑜伽就是一层一层的剥离掉覆盖在我们心意层面上的模式活动,去除这些不必要的东西,而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不仅是我们的潜意识,无意识,还包括我们一些有意识的活动与行为。

但达到这种合一的状态,剥离所有的包裹之后,又有什么意义的?

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或许在普通人眼中,这一切是毫无乐趣的,但真正体验到的人才会知道,那才是真正的乐趣无限。

因为到了这种状态,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他快乐的源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他喜乐的源泉,而这种快乐是成千上万俗人快乐的累加,就像小朋友收到喜欢的礼物,是那种纯真纯粹快乐的状态一样。

所以对于他而言,一切皆为喜乐之源,这种喜乐无限的状态正是打破了俗人的诸多屏障之后,自然达到的那种状态。

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当它对我们有利时,我们会快乐,当不利时,我们会有另外一种情绪,而我们所讲的瑜伽定义,其实就是去将我们这种二元性实现转化,当我们真正转化这种二元性的时候,一切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喜乐。

基于这一点,我们再来回顾瑜伽定义,瑜伽是什么?

瑜伽是一个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是不断剥离心意层的过程,是停止心意波动的过程,是停止你心意模式的这样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不被外在世界的变化改变。

有一段梵文这么说:

“看其心,观其人。

束缚和解脱都在你的内心。

”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被解脱。

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

所以这个就是瑜伽经当中非常核心的古典瑜伽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一个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过程的管理。

而这就是王瑜伽的核心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理解心意,掌控心意,而这个理解掌控的过程我们要去冥想,要通过不同的技巧去实现、去完成。

第2部分,心意为什么会产生波动?

即第五——十一句经文。

5.Vrittayahpangchatayyahklishtaaklishtah

Therearefiveclassesofmodification,painfulandnotpainful.

心的变化有五种,包含痛苦的、无痛苦的。

11.anubhootavishayasanpramoshahsmritih

Memoryiswhenthe(Vrttisof)perceivedsubjectsdonotslipaway(andthroughimpressionscomebacktoconsciousness).

当心灵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及未被遗忘之事又回到意识里,这就是记忆。

首先,心的变化有五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痛苦的,一类是非痛苦的。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去加倍的注意,当一个思想形式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要去练习,去练习我们的分析能力,时刻关注我们自身的想法,并尝试着去分析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慢慢的得知,造成心的变化有五种原因,分别是正确的知识,谬误,幻像,睡眠与记忆。

正确知识的来源一般是我们直接的知觉,推论,或经典真理的佐证。

最后一种经典真理的佐证,通常是有一个可靠的根据,或对此是完全了解的权威人士告诉我们的——通常指的是圣书经典,我们完全能够相信经典真理,是因为它们出自圣人所言,他们见过真理而开示出来,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我们根据这些经典的真理,并于生活中实践,是不会错的。

而所谓的谬误是由于某些事物的知识没有建立在真实的形象之上。

幻像多数是仅仅听到言辞,或看到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没有任何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

睡眠时我们心的变化是处于无知觉状态之下。

而当我们的心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以及未被遗忘的事情,又会回到我们的意识中,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进而生化出我们的记忆。

这五种思想形式,就是我们心产生波动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真实原因。

而这五种原因,不管它们正确与否,无意识还是潜意识,最终我们都要将它放在一边,去追求自身本真的宁静。

当我们将所有想法念头推出脑海之际,我们得先去分析它,再将它们一个一个释放出去,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东西一次性全部摘除。

对待我们的心,我们就要采取同样的方式,如果我们想把所有的想法,不论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全部都放弃,以达到我们的心的平静,那么,在我们清除这所有的一切之前,将这些想法分类会让这个过程容易的多,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执着,没有办法这么容易一次性将所有的东西都丢弃,就像我们整理衣柜,总会对明知再也不会穿的衣服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留下。

因此,我们要先去分析它,将我们所有的执迷,所有思想去分类。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把不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一次一次的拿走,这就是为什么瑜伽经把思想形式分成各种不同类别的真实原因。

第三部分,怎么停止心意的波动,做到约束心的变化。

即第十二——十六句经文。

12.abhyasavairagyabhyantannirodhah

Theircontrolisbypracticeandnon-attachment.

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心灵的变化。

16.tatparanpurushakhyatergunnavaitrishnyam

Thatextremenon-attachment,givingupeventhequalities,shows(therealnatureof)thePurusa.

了解了真实自我,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渴求,这就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句,借由不断的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新的变化。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在练习与不执着的过程中,可以说我们是在学习着如何约束我们的心灵,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也是一个将我们自身,从我们心灵变化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过程。

首先什么是练习,练习就是在不断的努力与不执着下,努力使心稳定不变的过程,这里要求我们不断的去练习,而不只是间歇性的去努力,给自己的心灵有放任的时间与自由。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专注,去注意、去细致观察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动。

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练习,足够长的时间,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效的,所以我们要长时间不间断的去练习,在这里,中途不能去间断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因为如果我们断断续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去做一件事情,将永远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第三个条件,练习一定要认真、专注、充满热诚,不断的努力并充满信心。

因此,耐心,热心与细心这三种特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追求。

而所谓的不执着,并不是指漠不关心,而是能自我掌控意识,对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不产生欲望,这就是不执着。

通常来说,通过我们的五大感官,心会很轻易地就被外界扰动,不断寻找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之前,我们一定要充分的去区分这个我们想要去执取的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益,不能让我们的心如此随意的波动,去抓取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如果我们放弃所有的东西,变得无欲无求无我,那么还有什么欢喜可言呢?

事实正好相反,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言,当我们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变成最快乐的人,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喜乐的源泉。

因为当我们的心不再束缚于个人的欲望,进而了解真实的自我,对任何事儿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可求,就达到了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做什么都会觉得很快乐,生命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因为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去控制心意,对它说“不可以”,而是已经没有必要去产生控制它的念头,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走进了内心,了解了自己是真实自我,此时的心,已经处于自然而然的喜乐,不会再向外,被外界扰动。

如此,我们才能享受世界,来到瑜伽的最后境界——三摩地。

第四部分,三摩地,亦即沉思冥想和它的变化。

即第十七——五十一句经文。

17.vitarkavicharanandasmitaroopanugamatsanprajnatah

Theconcentrationcalledrightknowledgeisthatwhichisfollowedbyreasoning,discrimination,bliss,unqualifiedego.

显著的三摩地可由推论、内省、喜悦及纯洁的自我伴随而生。

51.tasyapinirodhesarvanirodhannirbijahsamadhih

Bytherestraintofeventhis(impression,whichobstructsallotherimpressions),allbeingrestrained,comesthe“seedless”Samadhi.

当这个印象被抹去时,所有的印象就全部被抹去了,那就是无种三摩地。

这种最后的境界告诉我们:

有一天,我们都能达到三摩地的至高境界,完全脱离束缚,这种解脱并非在遥远的将来,或是死后才能达到,他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即可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