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8.27KB ,
资源ID:237408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37408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瑜伽经 读书笔记.docx

1、瑜伽经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瑜伽经,作为瑜伽最经典最重要的文献,于帕坦伽利时期整理而成,共有196条经文,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摩地篇,提及瑜伽理论和三摩地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为练习篇,其内容也有瑜伽哲理,但是比较着重于实际的练习;第三个部分为成就篇,讨论练习到后期可能增加的能量及成就,最后一部分为解脱篇,从大宇宙、深入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瑜伽。 帕坦加利详细整理并阐述了瑜伽经之后,开始解释给学生听,当他叙述这些理念时,学生便记录下摘要,一般只有几个字,后来就成为经文(Sutra)。Sutra的字义是线,所以这些经文就像被线穿起来的字一般,有时不太成句子,既没有主题,也没有述词。在这短短的1

2、96句经文里,所有的瑜伽学问被清楚的描绘出轮廓,包括它的目的、需要的练习、学习途中遇到的障碍、如何排除障碍以及从练习中得到成果的精确描述。通过对第一章的仔细阅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瑜伽是什么?这里可以知道,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瑜伽就是身心的结合,束缚或解脱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将这妄念纷飞的杂乱心通过修行,回归到原本真实纯洁的本性,那就是真实的我;第二部分,为什么心意会产生波动,心意是如何运作的?这里主要分为五点原因;第三部分,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了解自己的心意,进而掌控自己的心意,答案是练习与不执着。第四部分,即三摩地,瑜伽经所论述的最高境界。首先,第一句经文总领全篇。1. at

3、ha yoganushasanam Now concentration is explained.从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作为开篇总领的一句话,在梵文原经里,有着更深的意味。atha的意思是“现在”,即从此刻,我们开始讲解,开始学习,我们之前已经有的瑜伽知识。在这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有一个总体的仪式感的提示作用,它在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意味着不管你内心的状态是迷乱、愚痴、散乱、专注或抑止,都能够渐次安静下来,照亮真实存在的本性,消除烦恼,解开业的束缚,趋向心如止水的状态。因为在古代印度,学习瑜伽文化、吠陀经典,每个人都要找一个Guru,找一个精神导师去指导练习,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我

4、们要想好、想清楚,思考过后选定一个精神导师,做好准备来练习,同时,由于学习的内容非常多,瑜伽的知识也过于庞杂,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做好心理准备,开始去学习。第一部分,什么是瑜伽?这一部分,即瑜伽经第二四句经文。2. yogash Chittavrittinirodhah Yoga is restraining the mind-stuff (Chitta) from taking various forms (Vrttis)瑜伽是止息心意的波动。此句经文讲的就是瑜伽定义,瑜伽是什么?这个定义与其他文本的定义相比,更具有专业性。首先,我们来对经文里的相关概念做一个整体的解读。The organs

5、(Indriyas), together with the mind (Manas), the determinative faculty (Buddhi) and egoism (Ahamkara), form the group called the Antahkarana (the internal instrument). (Patanjali Yoga Sutras)根据对以上经文解释的理解,大体思考如下: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知道,心灵的最底层叫做Ahamkara,即“自我”层面,以“我”为主;往上即为灵性智能层面叫做Buddhi,是能提升智能或增加辨别的能力。另一个心灵的层面叫做Ma

6、nas,即“心”的层面,系通过Indriyas, 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根据相关文本的阐释,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更好的说明其联系。比如说,当我们正安静的坐着,看到一杯水在桌面上,我们的“心”会有一个困扰,“我看到了一杯水,喝还是不喝?”这时“智能”层面,会帮助我们做一个决定或者判断,“喝”,一旦智能决定我们要去喝水,“自我”层面就会说,“好,我喝水”。其中,这个“我”就是自我的呈现。一般来说,这三种想法往往在我们看到那杯水的一瞬间同时产生,一切都发生的非常快,以至于我们很少能辨别其中的变化,而这种心灵上的变化,在我们的心意层面上发生的过程,就是Chitta。 They are but vario

7、us processes in the mind-stuff, called Chitta.The waves of thought in the Chitta are called Vrtti. (Patanjali Yoga Sutras)根据经文解释,Chitta指的是mind-stuff,心意心识,或者说是心灵的本质,与心意相关的概念。而vritti指的是运动,改变。vritti的词根是vr,意思是覆盖,所以整个vritti的含义又指心意覆盖的一些东西。并且这种覆盖它是成包裹式的覆盖,呈圈式的循环,从心理学上解释,指的就是一种心意模式,这种模式是循环重复的,并且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心意运作

8、,这就是心意模式。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去体验新鲜事物,都会呈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开放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是第二次去,我们就会有选择性的去体验,而并不是像第一次一样态度那么开放。再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去见一个人,第一印象可能会很开心,或者是很不开心,而这种第一次的印象就会影响我们第二次去见他,我们第二次去见这个人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我们开心的第一次,即使这个人第二次表现不是那么好,但我们的心意印象还是觉得他很好,如果是基于我们不开心的第一次,其实这个人第二次他表现的很不错,但我们心意上的这种不好的印象还是会很难改变,所以说在有了外部输入之后,我们的心意它是一种重复运作的状态,第一次的体验总会有一些输入

9、,来影响我们第二次的感受,我们会基于这种输入来进行下一次心意运作的模式,这就决定了下一次的输出。所以说,其实我们的心意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想看的世界,就是说我想看这样的我就看这样的,所以我们的心意其实覆盖了很多层的东西,这层东西、这种物质就是vritti。Nirodhah的意思是克服,停止,指的是克服这种心意的模式,克服覆盖在心意层面上的东西,并且这种在活动中的东西是不断波动的一种状态。所以,第二句的含义指的是,瑜伽是停止心意模式的一种活动。或者说是停止心意的波动。但实际上,这种心意模式,它并非是唯一的,而是一种成千上万的模式,瑜伽的目的就是克服成千上万的心意模式,这样一个练习克服的过程,

10、停止心意活动与模式的过程,需要我们花费时间,精力练习,就好比不断的摘取我们戴上的一层一层的有色眼镜,这种不断的练习,摘去眼镜的过程,就是我们练习瑜伽不断经历的一个个过程。但是我们不禁又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去停止它,我们要先做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怎么去停止,停止什么,心意又是什么,心意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又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发挥功能的,停止后又会发生什么。总体来说,这一切都是在围绕心意展开的,因此整个瑜伽经第一章都是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详细诠释,而在现代科学中,研究心的是心理学,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瑜伽经就是心理学上的实践,这也是古典瑜伽的概念,古典瑜伽就是心理学实践,它就是从理解心意,

11、终而掌控心意的一个过程,这就是瑜伽。3. tada drashtuh svaroope avasthanamAt that time (the time of concentration) the seer (the Purasa) rests in his own (unmodified) state.于是,看者(真实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4. vrittisaroopyam itaratraAt other times (other than that of concentration) the seer is identified with the modifications.在

12、其他时候(真实自我离开纯洁本性时),将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tada,然后在停止的心意波动之后,drastuh,看者,svaroope,本质形式,avasthanam,建立,整句话意思是说,当心意波动停止后,看者(个体)就会建立于自己的本质中了。这也就是说,现在并非是自我的真实本质,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心意的波动与活动,而真正的自我真实的本质,应该是无活动的,平静的。心意的运作,是不同的意识水平,我们知道自己的各种属性,比如说长相,身份,社会地位等,但这都是有限的,局限的身份,但在正常的意识状态下,即在现代心理学中,这是我们正常的意识判断,你与我不同,你于我是

13、有区别的,长相不同,身份不同,这是常态的意识判断。而在瑜伽中,瑜伽则要求我们非常态,比如说不断活动的心意,于我们而言,不断活动是常态,而瑜伽则恰恰相反,于它而言独一无二的意识状态才是常态,是真实本质的显现。再比如我们正常认为人与人不同,但其实在瑜伽中,这是非常态的,因为人与人仅仅是形式上不同,但究其本质,人与人并无差异。如果我们认识到这本质上并无差异的话,那从瑜伽的心理学来讲,这才是常态,但对于现代普通心理学来说,这就是非常态了。因为瑜伽心理学要求意识回收,达到意识连接,所以本质上我们并无差异,我们都是一样的。这种本质上相同,主要指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具有体验这种“一”的状态的能力,而并非否认个体

14、角色扮演的不同。同时oneness,这种合一的状态,只是意识成分当中的一个成分,而意识成分并非只有这一个成分,还有其他更多的存在。比如说生活中我们会局限于一些恐惧,痛苦,焦虑的意识中,比如说未知的明天。当意识只局限于一个小成分时,我们自然会恐惧忧虑。但是生活中仍会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不会担心明天,而他们的明天就真的可能不必担忧我们整天忧虑的事情,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相信有一个东西能把这一切都照料好,有这样一种智慧使他拥有这样充足的自信,不需担心一切。这种状态,就好比说,当你只关注到忧虑,焦虑和恐惧时,意识就只局限于一个小部分,你就只认识到了自己狭小的身份,只认识狭小的身份,自然会去忧虑担

15、心。而我们要求的并非是合一,而是要去提升,要去从只关注狭小身份的状态,提升到更大的一个身份,当意识提升到这个更大身份的状态,那生活中的一切就不会那么困扰你了,这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问题,而是存在的问题已经不会成为你的困扰,因为在那样的状态下,智性已经提升到一定高度,可以很好的照料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必再去困扰。而我们最真实的本质就是如此,正是我们更大的身份,而非局限于一个小身份中,去担忧忧虑,因为更高的智慧,总会引领我们的生活。那么如何去获得这种智性的,或者说心意如何停止波动呢?这一切其实是一个同步进行的概念,根据奥罗宾多提出的模型可以看出,下三角指的是普通人的状态,上三角是指更高的意识,更高的

16、智慧,当个体在不断努力去靠近这种更高意识的时候,更高的意识也在试图靠近来帮助我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为什么心意停止波动后,智慧才会来呢?最高的智慧才会显现呢?是因为,这种停止,并非是心意动或不动的概念,其实我们的心意原初的状态是透明的,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心意被一层一层包裹,不断的一层一层覆盖,就像一颗洋葱,有好多好多层,而所谓的停止心意的波动活动,指的是一层一层将覆盖剥离,显露我们本身透明无瑕的心意的过程,而被剥离之后,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智慧的光。智慧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里面,只是被遮掉了。当我们把一层一层覆盖在心意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剥除掉,而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模

17、式,活动,就会展示出内在最真实的光。而这光,在我们剥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渗透出来,当全被剥除掉时,这内在的光是极为璀璨的。而瑜伽经会教我们如何达到这个状态。所以说,瑜伽是什么?瑜伽就是一层一层的剥离掉覆盖在我们心意层面上的模式活动,去除这些不必要的东西,而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不仅是我们的潜意识,无意识,还包括我们一些有意识的活动与行为。但达到这种合一的状态,剥离所有的包裹之后,又有什么意义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或许在普通人眼中,这一切是毫无乐趣的,但真正体验到的人才会知道,那才是真正的乐趣无限。因为到了这种状态,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他快乐的源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他喜乐的源泉,而这种快乐是成

18、千上万俗人快乐的累加,就像小朋友收到喜欢的礼物,是那种纯真纯粹快乐的状态一样。所以对于他而言,一切皆为喜乐之源,这种喜乐无限的状态正是打破了俗人的诸多屏障之后,自然达到的那种状态。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当它对我们有利时,我们会快乐,当不利时,我们会有另外一种情绪,而我们所讲的瑜伽定义,其实就是去将我们这种二元性实现转化,当我们真正转化这种二元性的时候,一切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喜乐。基于这一点,我们再来回顾瑜伽定义,瑜伽是什么?瑜伽是一个过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是不断剥离心意层的过程,是停止心意波动的过程,是停止你心意模式的这样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不被外在世界的变化改变。有一段梵文这么说:“看其心

19、,观其人。束缚和解脱都在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被解脱。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所以这个就是瑜伽经当中非常核心的古典瑜伽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一个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过程的管理。而这就是王瑜伽的核心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去理解心意,掌控心意,而这个理解掌控的过程我们要去冥想,要通过不同的技巧去实现、去完成。第2部分,心意为什么会产生波动?即第五十一句经文。5. Vrittayah pangchatayyah klishta aklishtahThere are five classes of modifi

20、cation, painful and not painful.心的变化有五种,包含痛苦的、无痛苦的。 11. anubhootavishayasanpramoshah smritihMemory is when the (Vrttis of) perceived subjects do not slip away (and through impressions come back to consciousness).当心灵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及未被遗忘之事又回到意识里,这就是记忆。首先,心的变化有五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痛苦的,一类是非痛苦的。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去加倍的注意,当一个

21、思想形式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要去练习,去练习我们的分析能力,时刻关注我们自身的想法,并尝试着去分析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慢慢的得知,造成心的变化有五种原因,分别是正确的知识,谬误,幻像,睡眠与记忆。正确知识的来源一般是我们直接的知觉,推论,或经典真理的佐证。最后一种经典真理的佐证,通常是有一个可靠的根据,或对此是完全了解的权威人士告诉我们的通常指的是圣书经典,我们完全能够相信经典真理,是因为它们出自圣人所言,他们见过真理而开示出来,所以我们要相信他们,我们根据这些经典的真理,并于生活中实践,是不会错的。而所谓的谬误是由于某些事物的知识没有建立在真实的形象之上。幻像多数是仅仅听到言辞,或看到某些

22、现象产生错觉,没有任何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睡眠时我们心的变化是处于无知觉状态之下。而当我们的心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以及未被遗忘的事情,又会回到我们的意识中,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进而生化出我们的记忆。这五种思想形式,就是我们心产生波动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真实原因。而这五种原因,不管它们正确与否,无意识还是潜意识,最终我们都要将它放在一边,去追求自身本真的宁静。当我们将所有想法念头推出脑海之际,我们得先去分析它,再将它们一个一个释放出去,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东西一次性全部摘除。对待我们的心,我们就要采取同样的方式,如果我们想把所有的想法,不论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全部都放弃,以达到我们的

23、心的平静,那么,在我们清除这所有的一切之前,将这些想法分类会让这个过程容易的多,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执着,没有办法这么容易一次性将所有的东西都丢弃,就像我们整理衣柜,总会对明知再也不会穿的衣服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留下。因此,我们要先去分析它,将我们所有的执迷,所有思想去分类。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把不需要的东西一点一点一次一次的拿走,这就是为什么瑜伽经把思想形式分成各种不同类别的真实原因。 第三部分,怎么停止心意的波动,做到约束心的变化。即第十二十六句经文。12. abhyasavairagyabhyan tannirodhahTheir control is by prac

24、tice and non-attachment.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心灵的变化。 16. tatparan purushakhyatergunnavaitrishnyamThat extreme non-attachment, giving up even the qualities, shows (the real nature of ) the Purusa.了解了真实自我,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渴求,这就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句,借由不断的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新的变化。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在练习与不执着的过程中,可以说我们

25、是在学习着如何约束我们的心灵,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也是一个将我们自身,从我们心灵变化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过程。首先什么是练习,练习就是在不断的努力与不执着下,努力使心稳定不变的过程,这里要求我们不断的去练习,而不只是间歇性的去努力,给自己的心灵有放任的时间与自由。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专注,去注意、去细致观察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动。如何做到呢?首先要练习,足够长的时间,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效的,所以我们要长时间不间断的去练习,在这里,中途不能去间断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条件,因为如果我们断断续续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去做一件事情,将永远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第三个条件,练习一定要认

26、真、专注、充满热诚,不断的努力并充满信心。因此,耐心,热心与细心这三种特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追求。而所谓的不执着,并不是指漠不关心,而是能自我掌控意识,对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不产生欲望,这就是不执着。通常来说,通过我们的五大感官,心会很轻易地就被外界扰动,不断寻找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之前,我们一定要充分的去区分这个我们想要去执取的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益,不能让我们的心如此随意的波动,去抓取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放弃所有的东西,变得无欲无求无我,那么还有什么欢喜可言呢?事实正好相反,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言,当我们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变成最快乐的人,所

27、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喜乐的源泉。因为当我们的心不再束缚于个人的欲望,进而了解真实的自我,对任何事儿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可求,就达到了不执着的最高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做什么都会觉得很快乐,生命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去控制心意,对它说“不可以”,而是已经没有必要去产生控制它的念头,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走进了内心,了解了自己是真实自我,此时的心,已经处于自然而然的喜乐,不会再向外,被外界扰动。如此,我们才能享受世界,来到瑜伽的最后境界三摩地。第四部分,三摩地,亦即沉思冥想和它的变化。即第十七五十一句经文。17. vitarkavicharanandasmita

28、roopanugamat sanprajnatahThe concentration called right knowledge is that which is followed by reasoning, discrimination, bliss, unqualified ego.显著的三摩地可由推论、内省、喜悦及纯洁的自我伴随而生。 51. tasyapi nirodhe sarvanirodhannirbijah samadhihBy the restraint of even this (impression, which obstructs all other impressions), all being restrained, comes the “seedless” Samadhi.当这个印象被抹去时,所有的印象就全部被抹去了,那就是无种三摩地。这种最后的境界告诉我们:有一天,我们都能达到三摩地的至高境界,完全脱离束缚,这种解脱并非在遥远的将来,或是死后才能达到,他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即可实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