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3952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docx

二级历年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国家考试技能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

答:

1、童年生活经历:

(1)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

(2)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3)父母感情融洽;(4)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追求完美。

 2、青少年期情况:

(1)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做游戏;

(2)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3)没有要好的朋友;(4)学习、就业很顺利。

二、谈对求助者目前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答:

1、精神状态:

(1)注意力不集中;

(2)记忆力下降;(3)情绪急躁,爱发脾气。

 2、生理功能改变:

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况:

(1)工作经常出差错;

(2)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三、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

主要症状是:

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意向、回避行为、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四、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强迫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

1、强迫症状;2、内容充分泛化;3、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排除重性精神病。

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5、社会功能已经受损。

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五、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答:

1、社会原因:

(l)童年因未洗手就吃东西受母亲训斥;

(2)家庭教育严厉;

(3>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4)自幼卫生习惯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

(1)错误观念:

童年和青少年期的经历导致其形成了不干净就会染上疾病的观念;

(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的评价;害怕被传染上肝炎穸性格内向,凡事追求完美。

六、你认为对求助者进行量化评定需要选择哪些量表?

为什么?

答:

需要选择以下量表:

MMPI:

了解求助者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和有无病态人格;

  EPQ:

了解求助者的性格类型;

  SCL-90:

了解求助者有无躯体化症状;

  SDS,SAS:

了解求助者情绪方面、抑郁和焦虑程度。

七、为确诊本案例,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

答:

还需了解的资料有:

1、家族史;2、求助者以往心理门诊咨询的治疗史;3、既往心理测验史;4;家庭成员关系;5、求助者的价值观、信念或理念;6、求助者的爱好、娱乐活动;7、求助者的出生情况;8、求助者的生活状况、社会交往情况;9、求助者的婚恋状况;10、求助者是否还有未暴露的症状。

八、对本案例来讲,比较妥当的处理措施是什么?

为什么?

答:

处理措施及原因如下:

用认知行为治疗予以心理咨询,引导求助者做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的不足,体验到从前自我认识的不足,增加自发性与活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开发潜能,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消除或减轻强迫症状及焦虑情绪。

  原因:

因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

因此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或者建议去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因神经症从理论上讲,它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

200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

某男,汉族,18岁,中专学生。

求助者自述:

感到没人关心自己、理解自己,感到世界非常不公平,充满了残忍和血腥。

父母一直关系不好,3年前离异。

父母离异后自己住在奶奶家。

痛恨爷爷奶奶,认为他们拆散了父母。

将来自己长大了一定要报复。

无法坚持学习,看书时总是浮想联翩。

例如,思考二战时美国使用原子弹,当时的场景是那么的恐怖,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残忍。

与同学关系都很疏远,但清楚的记得哪些人伤害过自己,就把这个人列入黑名单,将来自己成名后就一个一个地报复。

例如,一次经过操场,同学喊求助者帮助拣球,求助者没有扔准,一个同学说:

“你有毛病啊?

”,求助者感到非常震惊、恐惧,心想,他怎么这样残暴,从此记恨这个同学,同时非常害怕见到这个同学。

初中开始喜欢一个女生,但是感到对方看不起自己。

有时看到她与其他女同学一起边说边笑,认为她们在嘲笑自己。

虽然非常记恨看不起自己的人,但一旦有人对自己好、能理解自己就非常感激,产生万死不辞的想法。

有一个女生曾经和自己聊过一次天,感到对方特别理解自己,因此痛哭流涕。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由家人陪同前来。

举止有些僵硬,站立时像立正,没有心理咨询师的允许也不敢进门,进门后继续立正,在心理咨询师请他坐后才坐。

讲话时捂着自己的脸。

讲述时常常句子不完整,并夹杂大量的对历史时间的评论。

求助者的爷爷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性情压抑,但在家里非常暴躁、专制。

发起脾气来会失控,后被诊断出精神障碍。

父亲很孝顺,但脾气也非常暴躁,在求助者小时候常常打求助者。

奶奶与母亲一直有矛盾,但父亲通常站在奶奶一方,指责母亲。

母亲常常委屈地哭泣。

求助者见到父亲就非常紧张、甚至惧怕,而在母亲面前则常常发脾气,大哭大闹。

求助者小时候身体瘦弱,与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受人欺负,性格变的较孤僻。

父亲常斥责求助者懦弱,不象男子汉,对求助者的学习要求也很严格。

近半个月来求助者作息时间紊乱,晚上坐着发呆,不睡觉,白天昏睡不起。

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

二、对该求助者应进行哪些心理测验?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四、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五、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六、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七、本案例的确诊诊断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八、本案例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思路:

一、分阶段: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

二、MMPI:

用来测定病理人格和程度。

HAMA:

测量焦虑状态及程度。

EPQ:

测量人的内外向及稳定程度。

三、求助者的疾病史、既往心理咨询史、既往心理测验情况、求助者的娱乐活动、求助者的

价值观、信念、理想、求助者的出生状况等。

四、根据许又新三标准、郭念锋三原则、有无自知力来诊断为重性精神障碍。

五、和抑郁症、恐怖症及神经衰弱鉴别

六、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找原因

七、先排除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在排除神经症,最后确诊重性精神障碍。

八、先会诊,再转诊。

200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问答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

1、童年期(1分):

   体征(1分):

弱小

   性格(1分):

自卑(1分);怪僻(1分);懦弱(1分)

  2、青少年期(1分):

   生活事件(1分):

父母离异;青春期挫折(1分);攻击行为(1分)

二、对该求助者应进行哪些心理测验?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1、MMPI(4分),用于判断求助者是否有精神病(1分)

  2、SDS(4分),用于测定其抑郁状态的程度(1分)

  3、BPRS(4分),评定精神病性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

三、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求助者出生情况(2分)

  求助者精神疾病家族史(3分)

  求助者的疾病史(2分)

  求助者母亲反映的情况(3分)

四、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6分)

 根据:

(1)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3分)(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性)

  

(2)根据该求助者的特异心理与行为(4分):

破裂性思维、思维逻辑混乱,行为愚蠢,意向退缩懒散。

  (3)被动求医行为(2分)

五、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需与抑郁性神经症(5分)、

恐惧性神经症(5分)、

焦虑性神经症(5分)相区别。

六、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生物学原因(2分):

可能有精神病性问题的家族史(祖父有精神障碍)(1分)

    社会性原因(2分):

负性生活事件(父母离异)(1分)

             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同学关系)(2分)

    心理性原因(2分):

对现实的误解(与女同学关系)(1分)

             幼时负性情绪记忆(小时候挨打)(1分)

七、本案例的确诊诊断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特点

(1)有感知(1分)、思维(1分)、情感(1分)、意志(1分)、行为(1分)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2分)或脱离现实(2分)

(2)意识清晰(1分)

(3)智能多完好(1分)

(4)起病于青壮年(l分)

(5)缓慢起病(1分)

(6)病程迁延(1分)

(7)患病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3分)

八、本案例应如何处理?

转诊至精神科治疗(6分)

 

2006年5月心理咨询考试(二级)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对该求助者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

答:

求助者的个人成长分为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各期的成长资料分别为:

童年期:

身体瘦弱,常受人欺侮;性格孤僻,有时甚而达到怪癖程度;常受父亲的斥责,显的自卑、懦弱,不像男子汉。

青少年期:

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即父母离异,归罪于爷爷奶奶,产生报复心理,在同学中也常有记恨、报复心理流露,甚至有攻击行为,对异性产生兴趣好感,但遭到挫折。

二、对该求助者应进行哪些心理测验?

理由如何?

答:

可用以下心理测验:

  MMPI,用于判断求助者是否有精神病和人格特点;

  SDS,用于了解求助者抑郁状态的程度;

  BPRS,用于评定精神病性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答:

应收集:

求助者出生的情况,包括孕产期情况;

     求助者详细的精神疾病家族史;

     求助者的健康情况和疾病史;

     求助者家人进一步反映的情况。

四、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最可能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

  依据:

(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遭到了破坏,内在的精神活动,即知情意的协调一致性也受到了破坏,个性相对稳定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属于异常,首先考虑是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2)根据该求助者的精神症状(即特异心理与行为)来考虑,具有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逻辑混乱,思维内容荒谬奇特,行为紊乱、动作古怪奇特,愚蠢、生活懒散、意向退缩等症状。

(3)自知力基本丧失,被动求医。

五、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

答:

需与抑制性神经症、恐惧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相鉴别。

六、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或寻找,具体的有:

  l、生物学原因:

可能有精神病性问题的家族史(祖父曾有过精神障碍)

  2、社会性原因:

负性生活事件(父母离异);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同学关系).

  3、心理学原因:

对现实的误解、歪曲(与女同学关系)

         儿时负性情绪记忆(小时候受大人斥责、打骂等)

七、本案例的确诊诊断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

该求助者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本题的问题也就是问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起来共有以下这些:

  

(1)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与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且精神活动不协调或脱离现实,或者说主观精神活动与客观外界分裂,内在精神活动知情意也分裂不协调了。

  

(2)意识清晰(3)智能良好(4)起病多发生于青壮年

  (5)缓慢起病(6)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7)患病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

八、本案例应如何处理?

答:

转介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9分)

1、精神状态(1分)

(1)见人紧张(1分)

(2)情绪痛苦、焦虑、悲观厌世(1分)

2、生理功能改变(1分)

心悸、失眠(2分)

3、社会功能状态(1分)

回避行为(2分)

二、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12分)?

诊断依据是什么?

(8分

诊断(12分):

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8分)

病程长(2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分)

内心非常痛苦(2分)

求助者无器质性疾病,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应激(1分)

有回避行为和恐惧症状(1分)

三、对该求助者需做哪些鉴别诊断?

(9分)

(1)与精神病相鉴别(3分)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

(3分)

(3)与焦虑症相鉴别。

(3分)

四、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12分)

生物因素(2分):

女性、38岁(1分)

社会因素(2分):

(1)离异,学历低,收入低;(1分)

(2)家庭:

母亲霸道、父亲去世早、婆媳关系差、小时候家贫借债。

(1分)

心理因素(2分):

(1)性格内向,胆小敏感;(1分)

(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1分)

(3)持久的负性记忆:

小时候经常借钱,为此暗自哭泣(1分)

五、解释EPQ和SDS的测试结果。

(16分)

EPQ中E量表分为35,表明典型内向(8分)

SDS测试,标准分63,说明存在中度抑郁症状(8分)

六、本案例中,可以拟定的咨询目标是什么?

(10分)

具体目标:

消除求助者与领导或比自己优秀的人接触时的紧张反应,使之面对生活,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6分)

最终目标:

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人格完善的目标(4分).。

七、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8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分)

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1分)

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交;(1分)

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2分)

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2分)。

八、对咨洵效果进行评沽包括哪几个维度?

(16分)

 

(1)求助者自我报告:

(3分)

 

(2)心理咨询师的评定:

(3分)

 (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定:

(3分)

 (4)对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进行评估;(3分)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4分)

  

 

2006年11月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问答题参考答案

一、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

答:

目前求助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

1、心理状态(精神状态):

(1)见人表现紧张、恐惧、害怕;

(2)伴有痛苦、焦虑、抑郁、悲观厌世情绪。

2、躯体状态(生理功能改变):

心悸、失眠;

3、社会功能状态:

回避行为、害怕上班、不和人交往。

二、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应是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

1、有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恐惧症状为主导症状,伴有焦,虑、紧张和自主神经症状,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2、病程已长达三年之久;

3、求助者内心非常痛苦;

4、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但有自知力;

5、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应激;

6、无器质性疾病,可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等。

三、对该求助者需作哪些鉴别诊断?

答: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本案例无精神病性症状,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存在,有主动求医行为,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

本案例病程已相对较长,达到三年之久,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也较明显,这三项如评分,总分一定在6分以上,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项评分总分只在4一5分,因此可排除。

3、与焦虑症相鉴别:

焦虑症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导症状,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这明显与本案例的临床症状不同,所以鉴别不难。

四、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

生物因素:

女性,38岁;

社会因素:

(1)求助者婚姻离异,学历偏低,经济条件较差;

(2)家庭:

母亲霸道,父亲去世早,婆媳关系差,幼年时家庭条件差,贫困;

心理因素:

(1)性格内向,胆小敏感;

(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认识存在不合理;

(3)持久的负性记忆:

小时候家庭借钱度日,为此常暗自哭泣,自卑。

五、解释EPO和SDS的测试结果。

答:

EPQ中E量表分为35,表明其性格为典型内向;

SDS测试,标准分数为63,说明求助者存在中度抑郁症状。

六、本案例中可以拟定的咨询目标是什么?

答:

具体目标:

消除求助者与领导或比自己优秀的人接触时的紧张反应,使之勇于面对生活,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终极目标:

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答:

:

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包括以下五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的更加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八、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哪几个维度?

答:

(1)、求助者自我报告;

(2)、心理咨询师的评定;

(3)、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

(4)、对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进行评估;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评分

一、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何种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0分〕.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表现,可以选择:

  1、SCL-90(1.5分),用来了解求助者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程度。

(1.5分)

  2、MMPI(2分),用来了解求助者的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

(2分)

  3、EPQ(1.5分),用来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1.5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其依据是什么?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考:

恐怖性神经症。

(2分)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并有自知力〔0.5分),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0.5分)。

  2、主要症状是恐惧。

(1分)

3、精神负担重(0.5分),存在内心痛苦(0.5分),且无法自行摆脱(0.5分)。

4、心理冲突是变形的。

(0.5分)

5、存在躯体化症状。

(1分)

6、病程已超过一年(1分)。

.社会功能受损严重(1分)。

7、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病程上的得分大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

(1分)

三、请分析该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10分)

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

 1、生物学原因:

没有明显生物学原因。

(2分)!

 2、社会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1分)

    

(2)家庭教育严格。

(1分)1

    (3)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缺陷。

(1分)

  3、心理原因:

   

(1)错误认知(1分),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认为自己不能驾驶飞机,飞机会掉下去(1分)。

   

(2)存在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1分)

    (3)存在负性情绪。

(1.分)

    (4)追求完美。

(1分)

四、咨询时怎样制定咨询目标?

(10分)。

   1、介绍咨询目标的意义、特征。

(2分)

   2、共同商定。

(2分)

   3、咨询目标应该是心理学的(1分),积极的(0.5分),具体的(0.5分),可行的(0.5分),可评估的(0.5分),双方接受的(0.5分),多层次统一的(0.5分)。

   4、商定出的目标以文字形式协定。

(1分)

   5、咨询目标确定后,经双方商定也可以进行修改。

(1分)

五、简述满灌疗法的原理。

(15分)

  1、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0.5分),是暴露疗法之一(0.5分),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2分)。

2、满灌疗法的原理是:

迅速地将求助者置身于最恐惧的对象或情境中(2分),必然引起求助者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2分),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咨询师不给予任何强化,任其自然(2分),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直到消除(2分),即所谓消退性抑制(4分)。

六、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

(15分)

 系统脱敏法的过程是:

(1)学习放松技巧(5分);

(2)构建焦虑等级(5分); (3)实施系统脱敏(5分)

七、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15分)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0.5分),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0.5分)。

  2、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1分),包括沉默(0.5分)、赘言等(0.5分)。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1分),包括交谈(0.25分)、情绪发泄(0.25分)、谈论小事(0.25分)、假提问题(0.25分)。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1分),包括健忘(0.25分)、顺从(0.25分)、控制话题(0.25分)、

                 最终暴露(0.25分)等。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分)

 3、原因:

   

(1)源于成长过程痛苦(1分),新行为的开始(0.5分)和旧行为的结束(0.5分)。

   

(2)源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1分),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0.5分),掩盖了深层的心理矛盾(0.5分)。

   (3)源于对抗心理咨询师的动机。

(2分)

八、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

(15分)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

(2分)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分)

  3、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2分)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3.分)

  5、滋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3分)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3分)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问答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针对该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如何避免提问方式的失误?

(10分)

l、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分)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1分)

3、避免多重问题。

(1分)

4、避免修饰性反问。

(2分)。

5、避免甾备性问题。

(2分)。

6、避免解释性问题。

(2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其依据是什么?

(20分)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疑病性神经症。

(5分)

诊断依据:

  1、按病与非病的三原则(2分),排除精神病(1分)。

  2、症状表现:

认知错误(0.5分):

没有根据地认为自己有肺部疾病(0.5分)。

         行为(0.5分):

反反复复的就医行为(0.5分)。

         情绪(0.5分):

焦虑、痛苦(0.5分)。

         躯体症状(0.5分):

咳嗽、胸闷、憋气、血压高、失眠、多梦、食欲下降、

                 体重下降等。

(0.5分)

  3、存在变形冲突(1分),长期得不到解决(1分)。

  4、病程(1分):

症状持续时间长,已超过三个月,但不到一年(1分)。

  5、严重程度:

求助者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1分),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有泛化、回避出现(1分)。

  6、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评分(1分),该求助者在内心痛苦、严重程度、病程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