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309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9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 必修.docx

粤教版文言文练习必修

粤教版必修(4)文言文15、《劝学》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靛青(ding一种染料)B.虽有槁暴(pù曝晒)

輮以为轮(róu使…弯曲)君子生非异也(xìng性格)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驽(nú)马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智慧)锲(qiì雕刻)而不舍

C.善假(jiǎ利用)于物D.跂而望(qì提起脚后跟)

跬步(guǐ半步)骐骥(jì)

金石可镂(1òu雕刻)爪(zhǎo)牙

而闻者彰(zhāng清楚)其曲中规(zhòng符合)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青,取之于蓝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下列各句中对“绝”解释分别是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④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隔绝B非常C横渡D停止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

6.“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7下列各句中对“焉”解释分别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且焉置土石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A助词,不译B兼词,于此C兼词,于何D代词,代人

8.请分别填入对下列”于”是解释正确的序号()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其皆出于此乎?

()

A介词“对于”B介词“在”C介词“比”D介词“向”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2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11、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

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12、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A①B②③④C①④D全对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⑴。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①鲁孔丘与?

”曰:

“是②也。

”曰:

“是③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④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⑤也,而谁以⑵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世哉?

”耰⑶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⑷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

[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

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并耕。

[2]以,与。

[3]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

[4]斯人之徙,即世人,人群。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夫执舆者为谁

A、责备渡口发语词        B、经过船夫那个

C、责备船夫发语词        D、经过渡口那个

15.对文中的五个“是”字依次作出解释。

16.对文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改革的工作了。

17.全文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政治态度。

1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荀子·解蔽》。

【注释】:

涅:

黑土

【译文】:

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

根据一上荀子的观点,联系实际写一段评论,说明你的认识(100字)

17、《师说》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盛则近谀(奉承拍马)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B.不耻相师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

懂得

4.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5.指出对下列句中“之”自用法规类正确的一项()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或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6.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今()

D.小学而大遗古()今()

8、对下节有关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

B.“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经”,指经典著作的正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风气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乃返迎而贺

C.吾从而师之D.其皆出于此乎?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

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

rú,阿谀,奉承

11、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1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侣鱼虾而友麋鹿D.父利其然也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何以伐为?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8-23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8.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9、下列句中加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仆道不笃(专、深厚)B人益不事师(当老师)

C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就)D因抗颜而为师(指态度严正不屈)

20、与“乃幸见取”句式相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拘于时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句读之不知

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虽尝好言论虽:

即使

B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以为:

认为

C因抗颜而为师而(表修饰)

D愈以是得狂名以是:

因此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

__________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一、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7、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危害仆倒辅助

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8、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社稷(国家)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9、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②()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10、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11、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

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   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

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   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

(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

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1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15.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16.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17.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用心一也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孟子引用士卒作战“弃甲曳兵而走”作比喻为的是要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看,孟子所谓的“王道”就是______,实行王道后的理想社会是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段,完成7-11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畜:

牲畜B.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反复陈述

C.谨庠序之教庠序:

学校D.黎民不饥不寒黎民:

百姓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移其粟于河内

D.非我也,兵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