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特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20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剂特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溶剂特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溶剂特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溶剂特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溶剂特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剂特性.docx

《溶剂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剂特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溶剂特性.docx

溶剂特性

正己烷

n-Hexane

分子式:

CH3(CH2)4CH3

分子量:

C6H14=86.18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

易挥发。

能与醇、醚和三氯甲烷相混溶;不溶于水。

凝固点:

-95℃。

折光率(n20°/D):

1.375。

易燃。

置阴凉处、密封保存。

正己烷系微带臭味的液体,沸点68.74℃,易燃,难溶于水,溶于醚和醇。

正己烷主要用作溶剂,使用正己烷的行业有黏胶配制、制鞋、制球、印刷等。

正己烷属低毒类,但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急性中毒:

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后数分钟即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眼球结合膜和咽部充血等黏膜刺激症,严重中毒者出现昏迷。

慢性中毒: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起病隐匿而缓慢。

轻度中毒者,四肢远端麻木等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双下肢发沉、肌力减弱,步行不能走远,跑步、上楼困难,上肢无力,不能提重物,拧不干湿毛巾。

严重者无法站立,平卧时翻身困难,四肢肌肉萎缩,足下垂,跟腱反射消失,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皮肤损害:

正己烷具有强烈的去脂和刺激作用,皮肤反复接触后可出现发凉、潮红和粗糙等症状。

预防与处理

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物;使用含正己烷溶剂应尽量保持密闭,以减少其蒸汽逸出;车间应安装有效通风装置;加强个人防护,不在车间吸烟、进食,皮肤污染后立即用清水洗干净;对作业工人进行上岗前和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格检查,除一般体格检查项目外,应包括神经科检查。

急性中毒的处理:

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吸氧。

皮肤污染处可用肥皂水清洗,眼部受污染时用水冲洗。

如果摄入含量不大,不一定要洗胃,给予口服活性炭,不用肾上腺素类药物,对症治疗。

慢性中毒的处理:

目前无特效解毒剂,对周围神经病患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给予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活血通络的中药、针灸、理疗及运动功能锻炼等。

甲醇

木醇;木酒精;甲基氢氧化物;Methanol;Methylalcohol;Carbinol;Woodalcohol;Woodspirit;Methylhydroxide;CAS:

67-56-1

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

略有酒精气味。

分子式C-H4-O。

分子量32.04。

相对密度0.792(20/4℃)。

熔点-97.8℃。

沸点64.5℃。

闪点12.22℃。

自燃点463.89℃。

蒸汽密度1.11。

蒸气压13.33KPa(100mmHg21.2℃)。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6~36.5%。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

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

遇明火会爆炸。

侵入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经口LDLo:

6422mg/kg;TDLo:

3429mg/kg。

女性经口TDLo:

4mg/kg。

另有报道,人类经口LDLo:

428mg/kg,143mg/kg不等;吸入TCLo:

86000mg/m3,300ppm不等。

大鼠经口LD50:

5628mg/kg;吸入LC50:

64000ppm/4H。

小鼠经口LD507300mg/kg;吸入LCLo:

50gm/m3/2H。

兔经皮LD50:

15800mg/kg。

甲醇吸收至体内后,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其中,以脑脊液、血、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最低。

甲醇在肝内代谢,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进而氧化成甲酸。

本品在体内氧化缓慢,仅为乙醇的1/7,排泄也慢,有明显蓄积作用。

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

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39.3~65.5g/m^3,30~60分钟,可致中毒。

人口服5~10ml,可致严重中毒;一次口服15ml,或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124~164ml,可致失明。

有报告,一次口服30ml可致死。

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可引起脑水肿。

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较接近,故危险性较大。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易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

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

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膜内不能合成ATP,细胞发生变性,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

近年研究表明,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

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抑制糖的需氧分解,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而引起酸中毒。

一般认为,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

DLH:

+6000ppm[R28]

临床表现

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及视网膜。

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72小时,也有96小时的;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如同时摄入乙醇,潜伏期较长些。

临床特点

刺激症状:

吸入甲醇蒸汽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

中枢神经症状:

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表情淡漠,意识混浊等。

重者出现意识朦胧、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等。

严重口服中毒者可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帕金森氏综合征。

头颅CT检查发现豆状核和皮质下中央白质对称性梗塞坏死。

幻觉、忧郁等症状。

眼部症状:

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

严重者视力急剧下降,可造成持久性双目失明。

检查可见瞳孔扩大或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视乳头水肿,周围视网膜充血、出血、水肿,晚期有视神经萎缩等。

酸中毒:

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深而快呈Kussmaul呼吸。

消化系统及其他症状:

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可并发肝脏损害。

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

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段和T波改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

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根据甲醇接触史,短期内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现场卫生学调查,除外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综合分析后诊断并不困难。

必要时可作血和尿甲醇测定。

中毒早期应与感冒、神经衰弱、急性胃肠炎等鉴别。

此外应与氯甲烷、乙二醇急性中毒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视神经损害等相鉴别。

必须详细询问职业史,现场卫生学调查,密切观察病情进展,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

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

口服者用1%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镁导泻。

清除体内已吸收的甲醇。

透析疗法:

中毒严重者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减轻中毒症状,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后遗症。

血液透析疗法的指征为:

①血液甲醇>15.6mmol/L;或甲酸>4.34mmol/L;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③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

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促进甲醇排出。

用10%葡萄糖液配成5%乙醇溶液,静脉缓慢滴注。

国内临床经验不多。

纠正酸中毒:

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

支持和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眼底血循环,防止视神经病变。

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

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

有人建议用甲酸盐和4-甲基吡唑(4MP)治疗甲醇中毒,在猴的实验研究中已证实,迄今尚未用于临床。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中国MAC50mg/m^3;美国OSHAPEL-TWA260mg/m^3

危规:

GB3.2类32058。

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61069。

UNNO.1230。

IMDGCODE3087页,3类。

副危险6.1类。

丙酮

[英]ACETONE

[别]阿西通;二甲基酮

[缩]BT

【化学结构】

CH3COCH3

【化学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容易挥发和燃烧,其蒸气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400毫克/立方米;大鼠经中半数致死量9750毫克/千克,能与水,酒精,乙醚,氯仿,乙炔,油类及碳氢化合物相互溶解,并能溶解油脂和橡胶.相对密度:

0.7972(20℃)熔点:

-94℃沸点:

56.48℃闪点:

-17.78℃(闭杯)

【极限参数】

自燃点:

465℃爆炸极限:

2.6%~12.8%最大爆炸压力:

87.3牛/平方厘米最易引燃浓度:

4.5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

6.3%最小引燃能量:

1.15毫焦(当4.97%浓度时)燃烧热值:

1792千焦/摩尔(液体,25℃)蒸气压:

53.33千帕(39.5℃)

【火灾危险】

蒸气与空气混合能为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易引起燃烧.

【处置方法】

抗溶性泡沫,泡沫,二氧化碳,化学干粉,黄砂.

丙酮中毒

丙酮,CH3COCH3,又名二甲基甲酮,为最简单的饱和酮。

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

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

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

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

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

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丙酮中毒的预防应做到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良好通风及加强个人防护。

乙腈

【理化性质】

CH3CN,别名甲基氰,是一种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

可与水、乙醇、乙醚和丙酮相混溶。

受热分解出氰化物烟雾。

水解时生成醋酸,还原时生成乙胺,其水溶液不稳定。

工业上乙腈主要应用于有机合成,能聚合成二聚物和三聚物,用于制造维生素B1等药物和香料,并可用作脂肪酸萃取剂、酒精变性剂等。

乙腈(acetonitrile,ethanenitrile,CH3CN)亦称甲基腈(methylcyanide),分子量41.05,熔点(-43±2)℃,沸点81.6℃,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0.7768g/cm3(25/4℃),带芳香气味,但久闻则可致嗅觉疲劳而不易感知其存在。

易挥发,24℃时,蒸气压为11.53kPa,蒸气密度1.42g/L,在空气中的饱和浓度为9.6%(20℃,101.31kPa),饱和空气密度为1.04g/L;溶于水,亦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则可释出HCN。

【职业接触】

乙腈系通过加热乙酰胺和冰醋酸混合液而制备,是重要的工业溶剂,主要用作有机合成(如苯乙酮、1-萘醋酸、硫胺素等)的介质,也可用作脂肪酸萃取剂、酒精变性剂等。

生产过程中可因接触其液体或蒸气而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

  急性职业性乙腈中毒并不少见,国内外均屡见报道。

  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与氰化氢相比,乙腈虽然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疲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也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抽搐等表现,但起病较缓,潜伏期多在4H以上;病情亦不如氰化氢剧烈严重,极少引起猝死;其脉搏心率皆减慢,呼吸亦较慢,面色多呈苍白,常引起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

表现乙腈的毒性除与其在体内释出的CN-有关外,其本身及硫氰酸盐等代谢产物的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目前尚无慢性乙腈中毒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