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心语江世文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docx
《名师心语江世文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心语江世文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心语江世文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名师心语】江世文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
【名师心语】江世文: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作者: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广东省新丰县第一中学:
江世文
(一)教学设计的要求
1、在充分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简洁明了。
2、不仅要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3、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境、问题、实验、活动的设计。
4、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既具有操作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既反映教师的教学特色(创新),又便于他人选择和创造,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6、既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又要反映成功的经验。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规范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特点、教材处理等分析,并确定教学的重点。
【学生分析】主要分析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认知困难等。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正确、规范地阐明教学目标。
要求教学目标的主要要素含义明晰,行为动词正确、规范。
【教学策略设计】在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设计。
这里也可以先简要说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的展开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本内容要求充分展开,要具体、有特色和亮点--优秀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简明、逻辑、结构、突出教学的重点
【教学反思】成败得失,改进措施
(三)课堂教学设计呈现形式
课题名称(居中)
单位:
执教教师:
【教学时间】
【授课对象】
【教材】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器材和用具】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问题
(1)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
②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
③导评--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2)教学目标确定和表述中的问题
①照抄教参或教辅中的目标。
②指向不明确。
③缺乏阶段性和层次性。
④太高、太大、太多。
⑤对目标的理解有偏差。
(3)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①不要从教师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②不要用学习过程来表述教学目标。
③不要同时表述两个目标。
④不要用抽象概括宽泛的术语和语言表述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ABCD指的是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A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
B意为"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C意为"条件",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实验"等。
D意为"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制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
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等,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
如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收集、选择、处理数据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3)表意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
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
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
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意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
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又如物理教学的一个目标是: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物理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如行为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
但只运用行为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
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
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材分析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就是要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
(1)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重要的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功夫。
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
通读教材是基础。
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
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
精读是关键。
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1)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适用范围是否清楚?
还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难之处?
2)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准备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的障碍是什么?
3)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
有没有不妥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4)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什么?
如何观察?
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
5)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以及教材中设置的每个栏目都应该考虑好。
6)如何处理例题、习题和实践性作业?
7)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前呼后应?
8)教材中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内容等。
9)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演算每一道习题;广泛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或其他一些教材;了解一些动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
3、教学重点的确定
(1)本节课所讲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及形成或建立过程;
(2)在本节所涉及的内容中,属于关键性的知识、实验和技能;
(3)或者是作为掌握后续知识必须的基础知识;
(4)对掌握重点知识起重要作用的知识;
(5)对于培养能力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重要作用的知识。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方法:
一是要善于围绕重点知识提出问题;
二是教学过程要围绕重点知识进行展开;
三是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四是要研究突破难点的方法。
4、教学难点的确定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以接受、难以理解,教师难以处理、难于讲授的知识。
难点是相对的;教师本身因素引起的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的难点?
(1)概念抽象而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2)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之间有矛盾。
(3)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4)限于学生的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
(5)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6)概念相近、方法相似的知识。
5、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处理教材是在对教材逻辑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总体教学过程最优化角度考虑,重新组合安排知识信息,把教材的文字系统转换成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合于学生发挥最大主体作用、教师充分发挥其经验与特长的教学活动系统。
具体处理教材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
(1)把教材设计的知识点重新组合。
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
(2)根据需要,可以变更、增补、删减一些内容。
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能把知识仅仅看作物理科学的现成结论。
在教学中,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关键,千万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选择教法就是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需要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
如何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
(1)由于思维方法的障碍造成的难点→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造成的难点→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3)由于相近、相似而容易混淆难点知识→重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分析,引起认知冲突,知识间的对比与鉴别。
(4)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尚不具备或接受能力较差而造成的难点→利用类比、比喻和举例。
(5)由于形成或推导过程较复杂的知识或涉及面广量多的知识造成的难点→分步逐步解决。
6、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对每一环节设计时要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确定这一环节(包括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
②这一环节的内容可分解为哪几个层次。
③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完成这一环节的要求。
④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来解决。
(五)、教学设计案例
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改变"冲力(惯性力)"的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i."打击提供速度,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ii."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
iii."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一定律)"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课堂上多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探究达到"以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弘扬科学思想"
二、教学方法:
教法:
这节课注重的是概念的教学,所以我采用了一种源于美国的概念教学方法:
迷思概念转化。
在新概念教学之前,学生的头脑并不是空白的,他们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在脑子里形成了模模糊糊的潜概念,而这些概念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我们称之为迷思概念。
所以在这节课上,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块白板,把知识直接塞到他们脑袋中,应先创设各种情景,冲击学生的迷思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这些潜概念的错误之后,再来通过各种科学方法慢慢在他们头脑里面生成新的正确概念。
本着这种思想,这堂课我以学生"自主体验发现迷思,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应用"的教学模式设计师生活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科学应用,变过去教师要学生学,而为学生自己"我要学、我想学、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
学法:
俗语说: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新课改的主要思想也是在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所以在这堂课学生的学法中,我采用了中国教育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宪魁教授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思想,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实验探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物理科学方法进行分组探究,让同学们既获取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同时这种分小组分方法的探究,更是能够在小组与小组进行结论与方法的交流过程中发生: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从而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三、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会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五、教学准备:
熟悉经验口语陈述法、理论纸笔描述法、实验动手探究法等科学方法:
i.经验口语陈述是指该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以动笔,需要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对所遇到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陈述。
ii.理论纸笔描述是指该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利用以往所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借助纸和笔来帮助解决问题。
iii.实验动手探究是指该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器材,然后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引出学生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迷思概念,了解学生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迷思概念。
探究1:
下边图中所示的哪条路径最接近由r点离开管道进入无摩擦桌面时的运动方向?
为什么?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
1)将题目投影到屏幕上;
2)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1)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3)每组叫一位学生讲一下自己的观点,并询问该组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4)将每组学生的观点写下来,注意:
老师不对学生的观点做对错评价,
5)如果组内学生观点已经有分歧,就不需要给予对立的观点,如果组内观点一致,给予该组对立的观点。
6)老师对每一组的观点进行判断,并一一按组、即时给予与他对立的观点(一个组一个组的提问,并给予对立观点),让组长将对立观点记录到讨论用纸上,用于接下来的讨论;2)被老师叫到的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
探究2:
物体的静止状态需要力来维持吗?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创设物理情况并提现问题:
手拿粉笔,粉笔能静止,一放手粉笔就掉到桌面上了,把桌面一拿开,粉笔又掉到地面上了,如果再把地面挖个坑,粉笔又会往下掉,所有现象表明,粉笔要想静止,必须有力去支持它,所以物体的静止状态需要力来维护?
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每组叫一位学生讲一下自己的观点,并询问该组其他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将每组学生的观点写下来,注意:
老师不对学生的观点做对错评价,
如果组内学生观点已经有分歧,就不需要给予对立的观点,如果组内观点一致,给予该组对立的观点。
老师对每一组的观点进行判断,并一一按组、即时给予与他对立的观点(一个组一个组的提问,并给予对立观点),让组长将对立观点记录到讨论用纸上,用于接下来的讨论;被老师叫到的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
探究3: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1、实验探究:
推动一辆放在毛巾上的小车一段时间,然后放手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2、实验探究:
推动一辆放在桌面上的小车一段时间,然后放手并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理论外推:
对1和2步骤中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一个比较,并设想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又会是怎样?
学生归纳三个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课堂练习:
请分析下面这两个情况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一辆奔驰的公交车上坐满了乘客,其中几位是"站客".由于有人横穿马路,司机紧急刹车,一位小伙子猛地向前倒去,碰上了前面的一位女士.女士一脸不高兴,白了男青年一眼说:
"瞧你那德性."男青年红了脸忙赔不是:
"对不起,不是德性是惯性"!
一句话竟把女士和其他乘客给逗乐了
物理科代抱着一条小狗来参加同学集会.他请围观的同学取来一个装满了水的脸盆,并将那条小狗浸在了脸盆中."请各位注意!
"他说道.这时,这条浑身湿透的小狗跳出脸盆,不停地抖动身体,以抖落体毛上的水."你们看到没?
连我的狗都懂物理!
"
课堂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与其它一切因素都无关!
一切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惯性是只有在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
不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因而就无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2、关于物体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轿车和载重大卡车相比较,大卡车的惯性大
B.某人无法拉动一部小车,说明小车的惯性很大
C.列车启动时,速度增加十分缓慢,说明速度小时列车惯性较大
D.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其速度大小无关
附:
教学设计评价表(供参考)
评选维度要点释义分值
1、学情分析准确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根据教学经验或前测结果探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困难点。
62、学习内容分析对教材内容作全面梳理,分析本课所涉及的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明确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各知识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分析各知识点的讲解要点。
123、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94、重难点分析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解决重难点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155、教学流程图按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66、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完整、清晰、详细,教学容量和难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和利用资源的生成。
157、教学效果教学后安排的后测题富有层次性,应包括基础题、能力题和拓展题,题目要求附带答案;
对各层次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和学法指导。
128、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并总结教学经验;
反思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99、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中使用的PPT或课件;
有价值的学与教的拓展资料。
1210、创新点4
满分100
㊣㊣㊣㊣㊣㊣㊣㊣㊣㊣㊣㊣㊣㊣㊣㊣㊣㊣㊣㊣㊣㊣㊣㊣㊣㊣㊣㊣㊣㊣㊣㊣㊣
来源:
江世文教师工作室
主编:
王增海责任编辑:
刘海文图文编辑:
李嘉慧邓伟娟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