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70249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docx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

教育的亚斯兰现象

“将一群羊用铁丝网围拢起来,这样每天都会有羊跳出铁网逃离,羊的数量不断减少。

后来就将铁丝网通上了电,刚开始还是有羊冲击电网,也有的羊因此被电打死。

但是,慢慢的冲击电网的羊就越来越少了,久而久之整个羊群都远离电网,羊的数量也不再减少了。

再后来,铁丝网保留,但是已经不再通电了,羊群依然不敢靠近铁丝网。

最后干脆连铁丝网都撤掉了,可是羊已经习惯于在这个区域活动,不会再走出圈子外边去了。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亚斯兰”现象——如果动物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习惯了某种框架某种模式,它就不会轻易的改变。

驼人驯服骆驼,是在骆驼小的时候。

驯驼人给小骆驼带上笼头,把缰绳牢牢的固定在一根红色且粗大的木桩子上,驯驼人手握缰绳。

小骆驼野性大发,连蹦带跳,吼叫不止,企图拽倒木桩或拉断缰绳。

它无论怎么样折腾,都无法摆脱束缚,久而久之它就习惯了。

再接下来驯驼人只要握住缰绳,它就附首贴耳,百依百顺。

再后来驯驼人把大木桩换成了一根红色的细木棍,只要把红木棍往地上一插,大骆驼就老老实实的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驼人拔起红木棍,它才乖乖的跟随驼人上路。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骆驼队在沙漠里遇到了沙尘暴,驼人们把红木棍插在沙地上避风,骆驼就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驼人都被大风卷走了,骆驼就趴在那里老老实实地等啊等,直到饿死渴死……,我们的教育把多少孩子(一代代的孩子,长大了的“孩子”)也训练成了骆驼!

跳蚤在一般情况下能跳1米多高。

有人做了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瓶子里,再把瓶盖盖上,让它跳。

跳蚤一跳,啪,碰到盖子就摔下来了,又一跳,啪,又碰到顶盖摔下来了。

啪、啪、啪……它不停的跳,每每都是碰得头昏目眩,无法顶开瓶盖跳出瓶子,于是它越跳越低。

时间久了,当人把盖子拿掉后,这只跳蚤也在跳。

但是,它只能跳得与瓶子同样高了,从此它已经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在它看来,头顶上那个又大又重的盖子,是无法摆脱,无法逾越的天条。

如果硬碰,只能使自己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悲之处就在于—我们用自己全部的,满腔的“爱”,为孩子们设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压上了太多“金光闪闪”的盖子——所谓的好习惯。

从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磨灭或埋没了孩子们的天赋潜能!

印度人驯象也是这样,即在小象刚刚出生不久,驯象师就在小象的后腿系上粗大的铁链子。

刚开始小象大发雷霆,使出全身的力气,企图挣脱这条铁锁链,一次、两次、三次……除了吃喝之外,每天就一件事——挣脱铁链,摆脱束缚。

可是,无论它怎样挣扎,它也无法达到目的。

久而久之,它就驯服了,再也不挣扎了,只要铁链子挂在腿上,它就规规矩矩,附首贴耳,听人摆布。

它以为——自己没有能力获得自由,没有办法逃避现实,只能听天由命,任人宰割。

再后来,驯象师就把铁链子换成了一条细绳子,小象还以为是那条铁链子,只要绳子在腿上,它就站在那里或爬在那里老老实实。

小象渐渐地长成了大象,身体有3、4吨重,这条细细的绳锁,依然是它无法逾越的天条。

灾难也就这样发生了,一次象棚里失火了,大象根本没有做任何挣脱,乖乖的爬在地上,被大火烧死了!

要知道同样体重的野象,如果给它系上同样的四条铁链子,它只需用力一拽,四条铁链就会断裂。

大象是死于大火吗?

是死于绳锁吗?

都不是!

它是死于自我认知、自我观念,它因为不自信,在灾难面前,它以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的教育培养了那么多“差生”,起初,是老师说他差,接下来同学也说他差,继而家长也说他差,经过无数次的暗示,最后他自己也认同了自己的差。

于是,他就像那头大象一样,再也不做任何挣扎,不会有任何努力,他的一生就这样被魔咒定格了……

朋友家要装修房子,全家人就搬到了别处,自然那只7、8岁的牧羊犬也一起随主人“搬”离老宅。

可是,当房子装饰完了之后,主人搬回。

那只老狗,依旧趴在那个光滑的老地方。

可主人发现有点不对劲,那只狗站起来以后啥事没有,只要一趴下(永远在那个老地方)就哽哽,就吟呻。

主人就感到很奇怪,观察了好几天,都是这种情况。

主人以为狗生病了?

就带着它去看兽医。

一检查,狗的肚子上方有一处创伤,都化脓了!

一番处理后,就回家了。

可是老狗还是趴在原地,依然是只要趴下就哽哽。

主人就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兽医说没什么大病呀?

后来他在狗趴的地方仔仔细细地查找,终于发现了一棵钉尖冲上的半根铁钉子。

这是工人干活不小心所为。

主人把钉子拔出,老狗还是趴在老地方,这回平静了。

人们说:

“不愿意改变,是因为老了。

”实际上,最可怕的就是习惯!

最难改变的也是习惯!

习惯成自然。

有人说:

“好习惯好愿景,坏习惯坏命运”!

有人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有的地方搞了36个,还有的搞了48个“好习惯”!

我观察,我认为:

如果一个民族的教育,培养了孩子无数的“好习惯”,如果没有质疑的习惯、没有想象力的习惯、没有创新的习惯。

脑袋总是长在别人的肩膀上,那多是服从的习惯,平庸的习惯,挨揍的习惯,当奴隶的习惯!

那么这个民族就不会有未来。

战争中的亚斯兰现象

战争中也有亚斯兰现象。

“说起甲午战争中大清陆军一溃千里的原因,稍懂点历史的人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内容无外乎因循守旧、官场腐败、营务废弛、统率怕死……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却鲜为人知。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就是“开枪不瞄准”。

瞄准射击是步兵进入火器时代要掌握的最基本要领,可是这个要领,中国人掌握起来,很是费了些工夫。

引进洋枪洋炮或许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一直都相当热心而且积极。

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对此也只是发出过几声不满的嘟囔,然后就没了下文……“

“不过,那时的中国人(包括那些职业的士兵)对于洋枪洋炮的使用,却一直都不见得高明。

淮军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瞄准射击,不甚了之。

19世纪60年代,一位英国军官来访问,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奇怪:

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导火药(那时还是随发的前装枪),而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他推断这可能是放惯了手铳、鸟铳的缘故”。

“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了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起来。

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有限。

在义和团时期,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装备很是不错。

从现在的一些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拉,挂满了子弹。

“可是,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

由此看来,10000多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

董福祥的军队如此,别的中国军队也差不多。

“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的表现大家都在骂。

其实人家毕竟还打了一场多少像点样的仗;而陆军则每仗必败,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只守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

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日本人随便在哪里登陆”。

——《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张鸣(文)

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大家争先恐后的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

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军官回忆说:

“在朝鲜战场上,日本各师团一碰到中国军队就立即卧倒,一动不动。

这时侯中国士兵就开始争先恐后的放枪,一枪接着一枪,直到子弹打光。

等到枪声渐渐稀少,日本军队就开似冲锋。

”中国士兵就只剩下逃命了,平壤一战,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死难者,是在逃跑中被打死的。

用惯了火铳、鸟铳就形成了开枪不瞄准的习惯。

开战就是一通猛打,打完了就跑,这也成了不成文的套路。

这就是战争中的亚斯兰现象!

当动物一但形成了某种模式,就很难改变……

教育中的亚斯兰现象

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这种现象。

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的根本不用看不用学。

自始至终都是刻板、都是教条!

学习只围着考试转,学的东西脱离实际,脱离社会,以致于大学毕业、硕士毕业、甚至博士毕业的还依然是“毛坯”,就面临着失业。

更可悲可叹的是,搞发明的与高考发生矛盾!

你搞发明、搞创新、搞专利就没有多少时间复习高考,你的成绩就不如别人,你就上不了“好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

不鼓励创新、不鼓励创造、不鼓励发明、不鼓励求异思考、不鼓励多元发展是我们应试教育的致命问题!

例如:

有个叫婷婷的女孩子,搞了20多项专利发明,获得了许多这方面的奖项。

可是,由于占用了一些时间,高考差两分不能录取,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是不是只要《儒林外史》中闫监生、闫贡生那样的“人才”?

还是像孔乙己那样的“人才”?

好在中南大学的校长也是个创新型的且惜才爱才的领导,好在部分大学有了自主招生的权限,婷婷才有了“不幸”中的万幸。

最后,等待了许久终于被中南大学录取了。

如果中南大学的校长不爱创新呢?

如果高校不允许自主招生呢?

如果……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不像那些朝着天空一直猛烈开枪的清兵?

据报道,有个记者在黄土高原采访,他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草地里放羊,就过去问这个孩子:

“小朋友你在干嘛呢”?

“放羊”,

“放样干嘛呀”?

“挣钱”,

“挣钱干嘛呀”?

“盖房”,

“盖房干嘛呀”?

“娶婆姨”,

“娶婆姨干吗呀”?

“生娃”,“生娃干嘛呀”?

“放羊”……

听到这样的报道,刚开始还想笑。

但是,怎么也笑不起来,越回味越觉得苦涩、苍凉、沉重,如同鱼刺在喉,你能笑得出来吗?

想想我们有多少人,还在祖祖辈辈都重复着这样的人口简单再生产,诠释着这种亚斯兰现象。

就连我们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

不是吗?

我们都在干嘛呢?

上班,上班干嘛呀?

挣钱,挣钱干吗呀?

买房,买房干吗呀?

娶老婆,娶老婆干吗呀?

生孩子,生孩子干吗呀?

背唐诗,上学,上补习班,写八股文,背标准答案,高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然后干嘛呀?

挣钱,娶老婆,生娃,背唐诗,背标准答案,高考……创新几乎与我们不贴边,仿佛那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认同的背离——什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偏颇的竞争理念,误导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

我们的先人说: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吸引力法则认为:

“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没有那样的关注、想法和追求,怎么会有那样的结果呢?

更何况是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呢!

自从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置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到1905年,这种制度上下延用了1300多年。

只是考试内容上有所变化,“唐、宋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王安石改为经义,宋以后均用其法……明、清以八股文为主。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以《四书》为主。

《四书》用朱熹《集注》,《五经》用后人注疏,惟《春秋》一书,清制用《左转》文本,而参以《公羊》,《榖梁》。

八股名义上是“代圣人立言”,实际上则如清人王侃所论,“徒将古人陈腐之言,颠倒分合,半吐半吞,以作种种丑态。

然以功名利禄所自出,遂使天下士子,将一生有限的精神,尽投入其中。

思想既被禁锢,国计民生与人情风俗,亦全然无知”。

数百年间,有识之士,对此屡有论列。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议者尤多。

科举制度如此害人,自不必赘述。

今天的应试教育实际上也是秉承了千年害人的科举制度!

这就是教育的“亚斯兰现象”。

因为应试教育也是在那里“筛”选人,只不过是参考的人数大增,考试内容发生了些许变化,由过去的八股文,加了点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而矣……机械、教条、刻板的只是背诵知识,不鼓励发散思维、批判思维,不鼓励想象力创新能力。

呆板的考试方式,一把尺子“选拔人才”的模式没有变!

就拿语文为例,教师让每个学生背警句、背唐诗宋词、背范文名篇,什么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反反复复,千篇一律。

考试时“颠倒分合,半吐半吞”东拼西凑,堆积辞藻,食而不化罢了。

这其实是在考学生的记忆力,看谁背的多记得牢。

至于学生的人格、人品、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都不在考试之例,似乎与选拔人才无关。

因此,这种机制也就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导向——即只要不在考试之内的,都与人才培养无关。

学生们仿佛生活在真空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社会。

全国上下搞奥赛,那是为了高考加分,我们乐此不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也是考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商!

奥赛与创新不粘边儿,且越走越远,因为我们的“奥赛”没有走出教条化标准答案考的圈子,它是教条化的升级和强化!

奥赛猛于虎,它的危害胜过黄、赌、毒!

它是扼杀孩子灵性,特别是创新潜能的又一把利剑!

习惯了刻板、教条、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奥赛和一题多解,哪里还有时间哪里还有能力哪里还有兴趣搞数理逻辑推演?

更没有那种想法!

怎么还会有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习惯了标准答案,怎么会有求疑思维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是从小就鼓励发明、发现、创新,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实际上多数是训练!

怎么会不落后?

我们总是从小到大自始至终的背标准答案,背教条,创新从哪里来呢?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在那里拼了十几年,说白了就是为了争夺到“好大学、好专业”,就是为了那把“椅子”!

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偏差!

这种畸形的竞争渗透到社会上就会出现许多畸形的问题,这也是腐败问题的原由之一。

我们在那里高举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旗,死心塌地,一丝不苟,理直气壮地搞应试教育。

高喊了20多年素质教育改革的口号,不是吗?

因为我们不知道素质教育为何物!

以为音、体、美,以为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

有的学生学习音、体、美,那是有特长招生,还以为那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中有音、体、美,但是音、体、美不等于素质教育!

反正一切都是为了考上大学,好像只要一迈进大学的门,特别是“名牌大学”就跳进了龙门,就“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

就成了“人才”了?

一流大学里有人才,也有废才。

二流、三流、甚至四流大学里都有人才!

我们只是一把尺子衡量人罢了。

国人中的某些人奉行一种“过把瘾就死”的理念!

前些年国家包分配,还没有毕业就失业的。

近几年,国家不包分配了,于是,大学毕业,大部分人就是失业(当然这与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等因素有关,人多这只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报,到2009年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达到650万人,往界毕业生还有150多万没有就业,这样应往届面临择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将达到800万以上。

另据报道,如今的知识淘汰周期大约是8——10年,也就是说学生一毕业可能学习的知识近一半已经过时了。

再加上学生远离社会,学的知识僵化、刻板、教条、陈腐、过时、偏僻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意、创新,怎么能好找工作呢?

当然造成失业的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应试教育,如同一台又旧又破锈迹斑斑的大机器,这台机器有几道工续。

但是,这台机器对产品的要求就是——规范、统一、标准、教条、从众、驯服、高分。

就是一把尺子定终身。

于是,不管(人才以及差异)你是杨木、柳木、桦木、柞木、桃木、松木、楠木、榆木、银杏木、紫檀木……通通扔进去加工,这台机器是见棱就磨、见皮就扒、见角就削、见刺就拔,然后再用麻醉剂浸泡洗脑(规范、统一、唯一、标准、必须、服从、)。

出来的产品不是一般品,就是残次品,很少有精品!

想想看,把多少少年“比尔·盖茨”都教导成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乖孩子,变成了听话、顺从的小绵羊;把原本不多的中年盖茨都驯化成了唯唯喏喏,循规蹈矩,唯领导马首是瞻的小公务员;再就是会在电视知识竞赛中抢先答题,甚至于连姚明今天穿几号的背心,明天穿什么颜色的短裤都清清楚楚。

刘翔昨天又接了谁家的广告,赚了多少广告费都明明白白……这究竟有多大意义呢?

一个人究竟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闲来无事总为人家“操心”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这是不是一种传统识“才”和认知方法,这是不是一种舆论导向?

有人说科举制度,应试教育是我们找到了一种好的选才方法,它保证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相对稳定。

据报,“康乾盛世”当时的GDP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与世界新兴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这种量的“昌盛”掩盖不了质的落后。

清朝末期也是科举制度,终究没有挡住八国联军的进犯?

美国、欧洲没有科举,为什么总出诺贝尔奖?

他们的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近两百多年来始终在世界前面领跑?

归根到底是不是人家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先进?

是不是人家的素质教育思想、理念,或者说是素质教育文化先进?

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理念,思想和理念决定着教育,教育决定着科技,科技决定着经济和军事,经济军事又决定着社会和政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都与它的文化悉悉相关。

我们是不是精华的东西丢失的太多,糟粕的东西传承的太重了?

我们既不能崇洋媚外,更不要盲目排外!

要承认我们教育存在缺失,存在着不完整性。

要潜心研究人家到底先进在哪里?

为什么先进?

我们怎样才能赶上?

为什么我们这个拥有5000年的文明的古国,却被1789才立国,这个建国才222年的国家,落下了50——100年?

我们缺失了什么?

是不是软件的缺失,先进文化的缺失,理念的缺失,思想的缺失?

有句话说: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心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命运。

”你没有那种思想,哪里会有那种结果?

我们不能对人家的优点一概的说“不”!

我们也不能总是拿“不合国情,不合时宜”,当挡箭牌!

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先生讲: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在9.5%以上。

其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一是靠高投入,二是靠大量出口。

”(再加上我们原来的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比较小)。

“我们的高增长是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情况下实现的。

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即如何增加效益。

”也就是如何把靠大量的投入而增加产出,这种以量的拉动变成质的拉动,变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如何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同时提高社会效益。

这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再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适度增长,理清楚为什么增长?

不能为增长而增长。

吃着祖宗的饭,砸着子孙的碗。

掠夺性开采,自杀式消费!

所有的转变,都靠培养大量的创新发明型人才来实现,不是只会考试会背书的书虫来实现的。

你必须有自己的东西,你必需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拿实力来说话”——毛泽东。

光靠学习是学不来人家的“看家本事”的,别人不会轻而易举的把专有技术、核心技术拱手让给你的!

封建社会中的所谓稳定是不是一种“亚斯兰现象”?

当个体面对一个强大的制度时,群体面对一张牢固的电网时,手无寸铁的生灵面对那一个个黑洞洞的枪口时,任何反抗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应试教育也是一种强大的制度,它形成了一种惯性和一种强大的势!

在这种大的趋势下,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它的“利爪”。

出路有四:

一是侥幸逃跑(辍学),这种方式成功的概率较低,成本和风险很高,(但有时也可能另劈一条新路,获得新生,如许多先进的家庭教育,避开了应试教育的伤害。

如郑渊洁、丁俊辉、等);二是反抗被电或者枪打死,(那些跳楼的、服毒的、上吊的、卧轨的等等)。

再就是“取胜”者,在这种“学习”中找到兴趣,乐此不疲最后“金榜题名”;三是木僵即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俯首贴耳、逆来顺受,就如同被高压电网久久围困,不敢再靠近一步,甚至断了电拆了电网也不愿意走出“围栏”半步的小绵羊,(我们的学生很多数于这一类)许多学生没有目标,没有选择,甚至没有需要。

连报自愿、上哪个学校、上什么专业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听别人的,听父母的;四是假死,即不反抗,不逃跑也不作为,(这是自暴自弃的一类)。

这到底是一种幸事还是一种悲哀?

我们是不是继续以牺牲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限制人的灵性,埋没人的潜质,甚至于不惜以科技落后为代价,以被强者剥削、被对手恐吓为常态,来换取表面上的所谓社会“公平”?

我们是不是继续以只学只考的方式来代替创新发明型人才的培养?

白纸说与宝藏说

任何问题的出现一定是系统有问题,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日的解。

结果不好一定是思想有问题,是不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问题,是不是我们没有从整体上看清教育。

在我们传统认知中一个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是无知的,于是,他需要老师教,他就象一个器皿一样,你往里面装什么就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各种信息、知识、概念、技能、技巧、方法等,来装备这个大脑,使这张白纸(孩子)长大以后,有“本事”有能力去做事。

或者说是融入这个社会。

实际上这是对每个人的“格式化”的过程。

从古至今我们都秉承着对每个孩子都格式化的理念。

特别是对古人的所谓圣贤之言更是顶礼膜拜。

譬如:

荀子在《劝学》中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全是训练、教化、格式化!

没有一点创新的思想。

把孩子当成白纸、当成木头、当成器物。

这种定位把金矿当成了沙堆,把宝藏当成了残渣,把良材当成了朽木,把主体当成了客体。

把活生生的具有无限潜能的人当成了工具、器物,创新从哪里来呢?

这是我们教育落后的文化根源!

这种文化一代一代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左右着我们国人的思想和观念。

使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

这种思想、观念在奴隶社会或许是文明的、进步的,因为那个时候是需要听话和老老实实做事的人的,况且国与国之间通讯、交通不便,竞争相对来说还不像今天这样激烈。

(如今是高科技、高精尖武器和实力主宰世界)。

你没有创新或鲜有创新就永远落后,或受控于人,或被动挨打!

一个国家的战略,应该是围绕其生存状态所设定,所调整和改变,调整战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当其冲就是本国的教育,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老师是做什么的?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礼记》则说: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于是要反复的训练、填鸭、解疑、灌输、甚至戒尺、鞭挞。

这种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它的假设前提是:

“你是无知的,必须我教你;你是错误的,必须修理你;你不懂规矩,必须规范你”。

认为“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就不能创新”。

以考为本的机制,你考不好,就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不能上大学,甚至许多人把考上大学,上好大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有的考不上自己想去的大学不惜轻生——自杀!

于是,才有了“十年寒窗苦,十年冷板凳”,“头悬梁,椎刺骨”“宝剑锋乃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们才崇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不管什么“知识”都往自己的脑袋(口袋)里装。

“就如姚明在奥运会上穿的是几号背心?

”“在NBA穿几号背心?

”“那辆能载36人的自行车在什么地方?

”等等一些乏味而无聊的问题,都照收不误,且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覆盖知识、装“知识就成了一种习惯,并且是唯一的习惯”。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开发智力,只是在比记忆力!

它离创新、发现、发明还有十万八千里。

想想看,一个人每天把精力都放在这里,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创新、想象、求异、思考……?

这是不是一种导向?

这是不是一种偏失?

这是不是如同在金矿上种卷心菜?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无穷的金矿。

苏格拉底说: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颗太阳,因为他生来全身就包裹着一层甚至几层厚厚的“遮光布”,又如刚刚出山的玉石一样,他周身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石头,看起来与普通的石头并没有两样!

关键是你怎么样打开他的遮掩让他发光,怎么凿去那层石头发现美玉,让它显现它的价值;每个人的身体内都隐藏着巨大的核能,甚至有反物质。

别人不知道,有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问题是你把他放到一个怎样的环境下,如何引燃它;每个人身体都是一座无穷的金矿,但是那些宝贵的金子都被沙土掩埋着,关键是你怎样发现它,又怎样开采它,是不是一边在金矿上种卷心菜,一边又抱怨金子难求;每个人都是一台高度精密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级计算机,(这个比喻不确切,因为计算机是客体,人是主体,姑且一喻),问题是你怎样输入开启激活他的运行程序。

我们长叹“千里马难觅,伯乐难求”,原因就在这里。

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就在他的骨骼里,就在他的血液里,就在他的肌肉里,就在他的细胞里,就在他的大脑里,就在他的神经突触里。

从而我们发现教育、教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