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69606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docx

《高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docx

高二语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

郭云朋审核人:

陈玉国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

第I卷和第II卷的选择题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饮食的文化美学

焦雨虹

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

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餐风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

先秦诸子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例,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

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

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

“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

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革命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

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芙蓉镇》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

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1.下列对文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它并不是一种生理活动。

B.饮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哲理、思想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C.饮食历来被人们用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

D.饮食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众多的有关吃的成语可以说明这一点。

2.下列对“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一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占据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饮食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B.“滋味”“余味”“趣味”等一些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需要仔细体验,才能辨析其中的意义。

C.中国美学的前提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D.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文人笔下,饮食体现了一种细节之美、生活之美。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B.在建国后,文学与美食的传统一度断裂,美食常被看着意识形态的对立物。

C.《创业史》中关于梁生宝就凉水吃馒头的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D.作家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对感官享受的描写,是对人性的肯定,是文学人性化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中官怒,请即遣恪等,欲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

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

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

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

河徙逼开封,有议迁藩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

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

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

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

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

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

所至,抑豪右,祛奸弊。

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

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

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

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私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其党密构于帝。

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

恪上疏日:

“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

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

帝慰留,乃拜命。

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督逋急逋:

拖延、推迟

B.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讦:

斥责、揭发

C.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赆:

送行的礼物

D.其党密构于帝构:

设计陷害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人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

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

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中官怒,请即遣恪等,欲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4分)

译文:

(2)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4分)

译文:

(课内翻译)(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泊歙浦

[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8.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9.“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3),。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注意:

本题共有甲、乙两小题可供选择,1、2班,11——16班同学必须选择甲题,其他班同学可以任选。

甲考题(1、2班,11——16班必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

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

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

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

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

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4分)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8分)

a、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4分)

b、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4分)

(3)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乙考题(其他班级可任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高山流水

梁相斌

①柔丽的清水,挟裹着温和的春风,环绕着苍白的巨石,在峭拔的山谷中汩汩流去。

置身于这至刚至柔的境界,最易神思遐想。

②我爱华山之险奇,慕其雄伟,经常上华山。

但我在几个月的忙忙碌碌后,顺进山路拾级而上,往往不为登山,而为偷点清静,享受华山另一种情意:

温柔。

奇雄中的温柔更令人陶醉。

因此,很少爬到山顶。

③青山翠谷中的悬崖绝壁上,那倾天而挂的瀑布,犹如华山见到知音,向我倾泻纯真的情感。

苍松古柏点缀的峡谷,曲直雅幽,那潺潺流水,情意绵长。

④夕阳西下,绚丽的霞光抚摸着崇山峻岭,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

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

本来,山谷无路,但它们千百年奔流,淌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槽渠。

眦目难视它们如何凿石,但千年后回首,那河槽却真实地留下了它们劈山开道的奋斗历程,一切都在不意间。

⑤常有人形容事物坚如磐石,而华山小溪克而过之,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细细观察,恍然若悟,原来它们始终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任凭风起云涌,时序更迭,矢志不移地从高山流向天涯海角。

⑥我曾在长江、黄河上泊行,曾与金沙江、怒江相晤,曾在漓江、大运河上履足,但我却独钟于华山小溪。

华山小溪天生丽质,情意绵长。

清风中,水的轻柔更使华山巍峨雄壮。

华山大多数小溪藏于深涧,草石掩蔽。

常人只赏其壮,而无视山中之水。

近前方知高山流水,更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好多重要的事情。

试想:

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

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⑦华山之溪流清亮甘甜,独坐溪间“脱俗”石,远离喧嚣,丢却烦恼,闲望行云流水,心随清风飘逸。

⑧每次上华山,必独立溪流,静享安适,虽只片刻,但却记忆永远。

(1)作者喜爱登华山的缘由是什么?

(4分)

答:

(2)文中两个划线语段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8分)

a、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

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

b、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

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3)在本文中,“高山流水”具体指华山溪流。

华山溪流具有哪些美好品格?

(6分)

答:

(4)从末段看,作者每次“独立溪流”时都有所感悟。

这些感悟是什么?

(6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那位致力于“诗歌以及海子的研究”的同学,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视角飘忽不定而又刚愎自用、语言浅薄苍白的一堆不忍卒读的字符。

B.药品名称繁多,国家公布的降价药品中有“羟氨苄青霉素”,可是药店里卖的却是“阿莫西林”、“广林”、“阿莫仙”等等,别说普通市民搞不清楚,就是有点医学常识的知识分子也觉得莫衷一是。

C.现在凭着坚强的毅力,他演绎了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总冠军的完美蜕变,让所有曾经轻视过和担心过他的人都瞠目结舌,刮目相看。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截至2010年10月底,除了健身器材和社区绿化两项任务的进度没有超过90%外,其他各项任务的进度都接近完工。

B.有些媒体称刘翔为“中国的贝克汉姆”,不仅拥有英俊的外表,而且也是奥运会的冠军和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C.白皮书强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战略日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D.随着彭宇事件的不断出现,许多人认为要赋予见义勇为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我们仍然需要见义勇为精神呢?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是可忍,孰不可忍(代词:

这)B、急于星火(于:

像)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

拳拳,指私情)D、刘病日笃(病重)

13.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

(5分)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14.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4分)

①但是“发现”并非只有正面效应,有的也隐含着负面的因子。

②每一次“发现”,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难以尽述的益处。

③于是,便有了永无休止的“发现”和“发现”后的兴奋与满足。

④人,是一种有着无穷欲望和好奇心的特殊“动物”。

⑤一次次的“发现”,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随之逐步深化。

答案:

六、写作(60分)

 布拉特岛的水域中,有一种王鱼。

王鱼有一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

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

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比没有鳞的王鱼至少大出4倍。

可怜的是,当王鱼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重新回到那个较小的外形。

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难堪的。

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最后它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然后挣扎数日,死去。

阅读上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选准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D(A”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B饮食美学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C饮食并非“历来被人们——”)

2.答案B(注意①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②意味深长)

3.答案C(并非作者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答案A(意为拖欠)

5.答案B(②表现献计献策④表现体恤民情,也有不畏朝廷之意⑤表现百姓对他的爱戴)

6.答案A(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7.

(1)中官大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遣”“摭”“已”三个得分点3分,整句通顺1分)

(2)(皇上)下敕令(或“颁诏书”)严厉斥责,命令湖广巡抚韩文与徐恪交换任地(“降敕”“切责”“易任”三个得分点3分,语句通顺1分)

(3)我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身体还很虚弱)。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不行”“零丁”“成立”三个得分点3分,语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8.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意象至少答出4个,得2分;“凄清”“孤寂”各1分)

9.羁旅漂泊,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相伴。

(2分)“雁落客愁边”是景语,也是情语。

羁旅之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是有形的实物。

(2分)诗人说雁落到了“客愁边”,把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情感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及了。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3)披绣闼,俯雕甍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甲考题答案

(1)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

(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意思相近即可)

(2)a、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4分)

b、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4分)(意思相近即可)

(3)“秋天的心”体现在:

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6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4)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

(2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乙考题答案

(1)(4分)①爱其险奇,慕其雄伟,②为偷点清静,享受华山溪水的温柔。

(每点2分)

(2)(8分)

a.(4分)手法:

拟人。

(或“描摹溪水的动作、神态”、“赋予溪水人的特征”亦可。

(2分)

作用:

形象生动地写出华山溪流从容、平静、欢快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华山溪流的由衷喜爱。

(溪水特征1分,作者思想感情1分)

b.(4分)手法:

类比。

以“将军的威赫形象”比华山的雄壮,以“将军的儿女情长,思恋情结”比华山溪水的情意绵长。

(或答“联想”、“比喻”、“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并作简要分析,亦可。

2分)

作用:

生动形象地说明:

雄伟华山中这似乎不起眼的溪流实际上是很动人心弦的(答至此1分),溪流的天生丽质、情意绵长,更衬托出华山的雄伟高大(答至此方得2分)。

(意思对即可)

(3)①温柔,情意绵长。

②从容不迫,平和娴静。

③不畏艰险,执着向前。

④乐观(欢快轻盈。

)⑤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

⑥天生丽质,情意绵长。

⑦含蓄不露。

⑧清亮甘甜。

(准确答满6点即可。

每点1分)

(4)①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等这些柔性的品格力量,与那些崇高伟大的品格力量一样,值得人们的关注和赞美。

②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若与崇高伟大融为一体,则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

③应学高山流水,以温柔、从容、执着、乐观、含蓄的心态对待人生,以平常心待平常事。

④从容不迫、踏实不懈的奋斗历程,一定会让人生足迹更加清晰,更加美丽。

(每点3分,正确答及两点可得6分。

符合文意和题目要求即可,但意思不可重复)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0.答案C。

A、不忍卒读:

用于形容文章写得悲惨动人。

B.莫衷一是:

指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与语境中要表达“搞不清楚”的意思不相合。

D、只就差一点就成功了,结果却失败了。

11.答案D.A、进度与完工搭配不当,把完工改为完成。

B主语缺失,在不仅前加他C、“以”后面缺宾语,改为以——为中心

12.答案B(于:

比)

13.读书是一种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14.④③⑤②①(④先总说,③的“于是”紧承“欲望”“好奇心”并引出“发现”⑤

“发现”的作用,②紧承⑤说益处,①表理性转折。

只有这一条说的是反面作用。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

成化二年考取进士。

授官工科给事中。

中官想出掌收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