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68864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免疫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免疫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免疫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免疫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讲义.docx

《免疫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讲义.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讲义.docx

免疫学讲义

医学免疫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2009-2

简称:

Ag:

antigen,抗原

Ab:

antibody,抗体

APC:

抗原提呈细胞

BC:

B淋巴细胞

C:

cell,细胞

CK:

细胞因子

EBV:

EB病毒

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IC:

immunecomplexes,免疫复合物

IFN:

干扰素

IR:

immuneresponse,免疫应答

IS:

immunesystem,免疫系统

IL:

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

M:

microorganism,微生物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NKC:

自然杀伤细胞

PAF:

血小板活化因子

SRBC:

绵羊红细胞

TC:

T淋巴细胞

TNF:

肿瘤坏死因子

V:

virus,病毒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绪论

医学免疫学:

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

一、免疫概念: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

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癌变C。

二、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

生理功能(正常)

病理表现(异常)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M及其他抗原性

异物

超敏反应(过强)

反复感染(过低)

免疫缺陷病(缺陷)

免疫稳定

清除衰老、损伤和死亡C

对自身组织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调)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畸变C,防止

肿瘤发生;破坏V感染C

肿瘤发生:

持续性V

感染(降低或失调)

从上可见,机体IS具有免疫防卫和致病双重功能,即

1、正常:

免疫保护作用(有利),

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

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2、异常和缺陷:

免疫病理作用(有害),

A、机体对“非己”抗原:

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低或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

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图示免疫概念

抗原性异物→人体

↓(识别与清除)免疫(应答)

抗原性异物

 

抗原

图1

四、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2)

图2

五、免疫应答的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

(2)作用广泛,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

无免疫记忆。

2、组成及作用:

(1)屏障结构:

A、皮肤和黏膜屏障:

物理屏障作用:

机械阻挡和清除作用。

  化学屏障作用:

分泌抑、杀M物质(如乳酸、脂肪酸、胃酸、溶菌酶等。

  生物学屏障作用:

正常菌群抑制入侵病原菌:

如肠道:

大肠杆菌→大

肠菌素、有机酸、H2O2→抑制痢疾杆菌、金葡菌等

B、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M、其他异物进入脑组织、脑脊液。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CN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

C、胎盘屏障:

阻挡母体感染的病原M进入胎儿体内。

     如风疹V→通过胎盘→母体(孕头3m内)→胎儿:

*畸形、流产、死胎。

(2)吞噬细胞:

 A、种类和分布:

 大吞噬C:

单核C(血液)、巨噬C(组织)。

          小吞噬C:

中性粒细胞(血液)。

B、吞噬过程:

接触阶段、吞入阶段、杀灭阶段。

C、吞噬后果:

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3)自然杀伤细胞;

(4)血液和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

*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干扰素等。

二、特异性免疫:

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特定抗原(如感染病原M或接种疫苗)而产生、后天获得、获得性免疫。

(2)仅针对特定抗原发生反应、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具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3)具免疫记忆、作用慢且时间长,在感染后期、最终清除病原体。

2、类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第一章抗原(Ag)

相关概念:

1、抗原识别受体:

T、B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

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

2、抗原递呈C(APC):

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IR的细胞,如Mɸ(巨噬C)。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抗原是启动IR的始动因素。

一、抗原概念:

一种能与TCR/BCR结合,启动IR,并能与相应IR产物(Ab和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Ag有两种特性:

(1)免疫原性:

能刺激特异性免疫C,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如伤寒杆菌→机体→伤寒抗体

(2)免疫反应性:

又能与Ab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如伤寒杆菌+伤寒抗体(电解质作用下)→细菌凝集

1、完全抗原:

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外毒素等。

2、半抗原(或不完全Ag):

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如多糖、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

二、抗原性状:

(一)异物性:

1、异种物质;如异种蛋白质、各种M及其产物。

2、同种异型物质:

如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3、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

(二)特异性:

1、概念:

Ag→相应淋巴C→Ab(抗体)和效应淋巴C

 \  +  /  →特异性结合反应

2、物质基础:

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3、意义:

免疫学诊断、疾病防冶的基础。

(三)抗原决定簇(AD):

又称表位。

1、概念:

Ag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Ag与TCR/BCR及Ab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其化学组成、空间排列和立体构型决定Ag特异性。

2、分类:

(1)按AD结构分类:

构象决定簇、线性决定簇。

(2)按AD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

功能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

(3)按识别AD的免疫C分类: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3、抗原结合价:

Ag分子表面能与相应Ab结合的决定簇的数目。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Ag+蛋白质载体)→机体→抗半Ag抗体。

在IR中,BC识别半Ag决定簇,并提呈载体决定簇给CD4+T细胞:

Th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即以载体把T、B细胞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辅助BC产生抗体。

(五)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六)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Ag之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

由共同Ag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Ab可与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Ag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影响IR的因素):

(一)异物性:

(二)分子量大小及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大分子物质,分子量>l万。

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原因:

表面Ag决定簇多,结构稳定,体内停留久。

例外:

明胶,分子量10万、免疫原性弱,缺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

1、抗原剂量:

适中:

2、免疫途径:

多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

3、免疫次数:

间隔适中、次数不要太频。

(四)佐剂的使用:

 1、概念:

某些物质与Ag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Ag的特异性IR或改变IR的类型,此类物质称为佐剂。

 2、种类:

(五)机体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生理状态等。

四、分类:

(一)据Ag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Ag:

如各种病原M及其产物(如外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等。

 2、同种异型Ag:

如红细胞血型抗原:

AB0、Rh血型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存在于人类白C、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膜上的特异性Ag。

3、自身Ag:

隐蔽自身抗原:

如眼晶体、精子等

   自身/        ↓外伤、手术、感染

   抗原\      释放入血

   ↓  修饰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成分

              ↓感染、药物、辐射

   自身免疫病    变性

 4、异嗜性抗原:

  定义:

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意义:

(1)辅助某些疾病诊断如外斐反应→辅诊立克次体病

    

(2)与某些疾病发病有关,如共同Ag

               /   \

A族溶血性链球菌细胞膜   人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肾炎

↓感染      心肌组织 → 心肌炎

       机体→抗体 

(二)据Ag刺激BC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抗原(TD-Ag):

多数蛋白质Ag,如病原M,血C、血清蛋白等.

  ↓TH细胞、巨噬C

  BC→抗体(以IgG为主),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并有免疫记忆。

2、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少数Ag,如脂多糖,荚膜多糖

  ∟BC→抗体(IgM),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无免疫记忆。

五、超抗原(SAg):

(一)定义:

可直接与抗原受体结合,具有强大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产生极强IR的抗原物质。

(二)种类:

1、外源性SAg:

某些细菌毒素如金葡菌肠毒素SE、金葡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2、内源性SAg:

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HIV在体内表达的病毒蛋白产物。

(三)SAg激活T细胞的机制(不同于一般Ag)(自学):

1、被T细胞识别前、*不需经APC处理。

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

*此激活作用无MHC限制性,可使宿主(20%)T细胞活化,所以SAg是一种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Ag。

(四)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SAg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与某些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毒性休克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

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一节 免疫器官(结合图1)

一、中枢免疫器官:

 包括:

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胸腺。

        功能:

免疫C发生、分化、成熟场所。

(一)骨髓:

功能:

1、造血器官、各种免疫C发生场所。

2、BC及NKC分化成熟场所。

   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胸腺:

功能:

1、T细胞(尤其是αβ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

形成对自身Ag耐受性、维持自身稳定。

3、胸腺屏障—屏障作用。

二、外周免疫器官

包括:

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

成熟淋巴C定居场所;TB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IR场所。

(一)淋巴结:

功能:

1、过滤、清除异物。

2、TB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Ag刺激发生IR场所。

3、参与淋巴C的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

1、定义:

指淋巴C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

2、主要途径:

血循环中淋巴C通过毛细血管后高内皮小静脉(HEV)→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的特定区域→经输出淋巴管、淋巴管、胸导管入颈V→返回到血循环→再入*淋巴结(在淋巴细胞再循环起枢纽作用)

3、参与再循环的淋巴C再循环一周 T细胞占70-75%18-24h

                 B细胞占25-30% 30h

4、意义:

经Ag刺激后的T细胞、BC及记忆C经再循环分布至全身,利于及时识别Ag(如病原体)、进行IR及发挥免疫作用。

(二)脾: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功能:

1、滤血功能。

 2、T、B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Ag刺激发生IR场所。

3、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

4、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

如抗体、干扰素、补体等。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多在粘膜。

包括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分散的黏膜淋巴滤泡(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

1、黏膜淋巴滤泡:

 Ag刺激前:

为初级滤泡(无包膜)

   ↓Ag

出现生发中心、次级滤泡

滤泡内:

BC及其母C→浆C→抗体:

*S-IgA(局部免疫)、IgE→I型

    少量T细胞、巨噬细胞

2、弥散淋巴组织:

*TCRγδT细胞:

位于表面及粘膜下,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

第二节免疫细胞(结合图2)

定义:

参与IR或与IR有关的C。

种类:

T细胞和B细胞、NKC、抗原提呈C及其他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l、来源于骨髓、胸腺衍生、定居外周淋巴器官;占外周血淋巴C总数60~70%。

2、负责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起辅助和调节作用。

 

图3

 

(一)T细胞表面的膜分子:

1、TCR-CD3复合体:

(1)T细胞抗原受体(TCR):

 A、双肽链,分为*TCRαβ和TCRγδ。

B、只能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2)CD3分子:

 A、存在所有T细胞上,检测T细胞总数的标志。

       B、负责传导TCR结合抗原的信号(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TCR+CD3)→TCR-CD3复合体,表达于T细胞表面,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2、细胞因子受体(CKR):

如IL-1R、IL-2R等.

3、CD4和CD8分子:

(1)T细胞亚群的分类标志:

CD4+T细胞亚群CD8+T细胞亚群

(2)TCR的辅助受体:

CD4和MHC-Ⅱ类分子↘结合,协同TCR与抗原肽-MHC

CD8与MHC-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的结合

 (3)参与T细胞活化、增殖信号的传导。

4、协同刺激分子:

CD28、CD2、LFA-l

(1)CD28:

T细胞表面CD28十APC表面B7(CD80)→形成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T细胞充分活化

(2)CD2:

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A、T细胞的CD2+APC表面LFA-3(CD58)、CD48→增强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

B、参与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传导作用。

C、由于绵羊红细胞(SRBC)可作为CD2的配体,故CD2又名SRBC受体(即E受体)。

外周血淋巴C(*TC、BC)十SRBC→E花环(*E—花环形成试验)

(3)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

组成:

CDlla和CDl8;

相应配体:

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CD54)

功能:

促进T细胞与靶C或其他c结合,增强细胞介导免疫效应。

5、有丝分裂原受体:

外周血淋巴C(*TC、BC)

↓有丝分裂原,如*PHA等作用下

淋巴母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二)T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1、按TCR双肽链不同、T细胞分两类:

(1)TCRαβT细胞:

均为CD4+或CD8+细胞。

多在外周血,占60—70%,经TCRαβ识别表达在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被活化,执行T细胞的特异功能。

(2)TCRγδT细胞:

多数为CD4-或CD8-细胞,位于表面及粘膜下;可直接识别、结合抗原;执行固有性免疫功能。

2、按表面抗原分:

(1)CD4+T细胞亚群:

能识别由APC递呈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体,是MHCⅡ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

分为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图4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DTH细胞)

活化CD4+T细胞→产生CK辅助BC→Ab;

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

(2)CD8+T细胞亚群:

能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体,是MHCI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分为细胞毒或杀伤T细胞(Tc细胞或CTL)

抑制性T细胞(Ts细胞)

活化CTL→释放细胞毒性物质→杀伤靶C(如颗粒酶、穿孔素等)

     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靶C凋亡

参与抗病毒、抗肿瘤免疫和移植排斥反应。

抑制性T细胞(Ts细胞):

具有抑制作用.

3、根据产生的CK不同,CD4+TH细胞分为三个亚型;

TH0细胞:

THl和TH2的前体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CK,在不同CK作用下,分化为

(1)THl细胞:

(即TDTH,又称炎症细胞),主要产生:

IL-2、IFN-γ、TNF-β等,

免疫功能:

介导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协助B细胞产生lgG2:

抗胞内M感染;对THl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2)TH2细胞:

主要产生:

IL-4、IL-5、ILl0、IL-13;

免疫功能:

协助和促进BC的增殖和分化;促进IgE产生;抗胞外M感染;对THl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二、B淋巴细胞(结合下图5)

1、骨髓衍生,定居外周淋巴器官,占外周淋巴C总数20-25%。

图5

2、负责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3、分泌CK,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

4、递呈抗原:

Ag→BC处理递呈→TH

(一)B淋巴细胞的膜分子:

1、BCR-CD79a/b复合体:

B细胞抗原受体(BCR):

即SmIg;

成熟B细胞SmIg是SmIgM和SmIgD

BCR十(CD79a和CD79b)→BCR-CD79a/b复合体

作用:

mlgV区特异识别抗原

CD79a和CD79b:

将mIg特异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至胞内

2、细胞因子受体:

如IL-1R、IL-2R、IFN-γR。

3、协同刺激分子:

CD80/86、CD40,通过与相应配体结合,提供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1)CD80/CD86(即B7-1/B7-2):

B细胞CD80/86+T细胞CD28:

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2)CD40:

B细胞CD40+活化CD4+T细胞CD40L

↓接受T细胞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活化第二信号)

B细胞活化(完成对TD抗原的IR)

4、B细胞辅助(协同)受体:

CDl9/CD21/CD81。

(1)CDl9:

表达在全部B细胞表面;

(2)CD2l:

表达于成熟B细胞、部分T细胞、鼻咽部上皮C等。

又称补体受体2(CR2),能与补体裂解片段(C3d、iC3b结合。

EBV的受体。

(3)由CDl9、CD21、CD81组成的信号复合体,参与B细胞活化、增殖信号的传导。

(作用似CD4、CD8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5、Ig的Fc受体:

(自学)

(1)CD32(FcγRⅡ):

为低亲和力IgGFc受体;介导B细胞活化抑制信号的传导。

(2)CD23(FcεRⅡ):

参与IgE合成的调节。

6、补体受体(CR):

包括CD35(CRl)、CD21(CR2):

是B细胞激活的调节物。

7、有丝分裂原受体:

外周血淋巴C(TC、*BC)

↓有丝分裂原如PWM

Ig分泌C(*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二)B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自学)

1、B1(CD5+)细胞:

其前体C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

分布: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表面主要有SmIgM、CD5;抗原识别谱窄:

TI-Ag;识别和结合TI抗原后可发生IR,不需T细胞辅助,产生IgM类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

2、B2(CD5-)细胞:

在骨髓分化、成熟,定居外周免疫器官;

       表面有SmlgM和SmlgD、无CD5;

       主要识别TD-Ag,对TD抗原发生IR,需T细胞辅助,

产IgG类高亲和力抗体,负责体液免疫,有免疫记忆;

还有提呈抗原、免疫调节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NKC)

(一)生物学特性:

1、来源于骨髓,占外周血淋巴C总数5~10%。

胞浆内有大颗粒,内含穿孔素和颗粒酶等。

2、NKC的膜分子:

(1)表面标志:

CD3-、CDl6+、CD56+。

CDl6(FcγRⅢ):

介导ADCC。

CD56:

作用不清楚。

(2)表面受体

A、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

与靶C(如病毒感染c、肿瘤c)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使NKC活化产生杀伤作用(自然杀伤)。

B、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识别自身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产生抑制信号,使NKC不能产生杀伤作用。

(二)生物学作用:

1、细胞毒作用:

抗感染(如抗病毒)与抗肿瘤.非特异性

*NKC杀伤靶C的方式:

(1)自然杀伤作用:

(2)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如TNF、IFN-Y等)参与IR的调节。

其他淋巴细胞:

(自学)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由IL-2激活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C的一种新型杀伤C,具广谱抗肿瘤作用。

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特异、高效杀肿瘤活性(为LAK细胞的50~100倍)。

四、抗原提呈细胞(APC)

定义:

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IR的细胞。

(一)专职抗原提呈C:

1、单核/巨噬细胞(MΦ):

(1)类型:

正常巨噬C、炎症巨噬C。

(2)可表达MHC-I/Ⅱ类分子,粘附分子;有FcγR、C3bR、CKR等;模式识别受体(PRR)。

(3)生物学作用:

A、抗原提呈作用;B、吞噬、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C、炎症调节;D、损伤修复。

2、树突状C(DC):

抗原提呈功能最强。

3、BC:

B淋巴细胞

(二)非专职抗原递呈C:

内皮C、上皮C等。

图6巨噬C

图7树突状C

免疫分子:

包括:

抗体(Ab)、补体(complement)、细胞因子(CK)、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分子(MHA)、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和粘附分子。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

具有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Ab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Ab):

有效Ag刺激BC使之分化增殖为浆C,产生能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Ag→BC→浆C→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Ig):

IgG、M、A、D、E

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1、存在: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某些淋巴C表面,如BC。

2、血清电泳:

γ区、延伸至β、α2区。

3、性质:

A、不耐热、需低温保存,对蛋白酶敏感。

B、可被中性盐类沉淀:

免疫血清50%(NH4)2SO4→Ig

图6图7

一、Ig的基本结构:

(结合图7)

(一)重链和轻链:

各一对、由—S-S—相连、呈“T”或“Y”形。

两个末端:

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区):

位于N端,

高变区(HVR):

在V区内,L链和H链各有三个HYR,是抗体与抗原结合部位。

*Ig的高变区(结构) 

  与抗原结合部位(功能)     均在HVR

Ig独特型抗原决定簇(该区抗原性)

2、恒定区(C区):

位于C端。

(三)绞链区:

在CH1与CH2之间,含脯氨酸较多,可自由转动,有助Ab与抗原决定簇结合、使Ig变构(“T”→Y)、暴露其上的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

此区对蛋白酶敏感。

(四)Ig的水解片段:

IgG木瓜蛋白酶→2Fab段与抗原结合

     1Fc段有多种生物功能

IgG胃蛋白酶→F(ab')2段;→2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