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表.docx
《汉语拼音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拼音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拼音表
汉语拼音表
汉语拼音表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2008年为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汉语拼音已经走过了50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汉语拼音走向了成熟。
用于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
一、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借用拉丁字母来拼读汉字,一共使用了26个字母,其中字母“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二、声母表。
三、韵母表。
备注:
①、“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
②、韵母ㄦ写成写成er,用做韵尾的时候写成r。
③、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④、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a(呀)、ye(耶)、yao(腰)、you(忧)、yan(烟)、yin(因)、yang(央)、ying(英)、yong(雍)。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a(蛙)、wo(窝)、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g(汪)、weng(翁)。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an(冤)、yun(晕)、。
⑤、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
niu(牛)、gui(归)、lun(论)。
⑥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ng可以省作?
。
声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
轻声不标。
例如:
妈mā【阴平】麻má【阳平】马mǎ【上声】骂mà【去声】吗ma【轻声】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
发音
a:
发音时,嘴唇自然张大,舌放平,舌头中间微隆,声带颤动。
o:
发音时,嘴唇成圆形,微翘起,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声带颤动。
e:
发音时,嘴半开,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成扁形,声带颤动。
i:
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u:
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ü:
发音时,嘴唇成圆形,接近闭拢,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隆起,声带颤动。
b:
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p:
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迸出成音。
m:
发音时,双唇紧闭,舌后缩,气流从鼻腔出来,打开嘴,声带颤动。
f:
发音时,上齿触下唇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
d: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流后突然放开,气流从口腔迸出,爆发成音。
t: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后,突然离开,气流从口中迸出。
n: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开舌尖的阻碍,声带颤动。
l:
发音时,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
g:
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爆发成音。
k:
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上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迸发成音。
h:
发音时,舌根抬高,接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j: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紧贴硬腭,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音。
q:
发音时,舌面前部贴住硬腭,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摩擦成音。
x:
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抬高靠近硬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zh:
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ch:
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强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h:
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r:
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嗓子用力发音,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声带颤动。
z: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音。
c:
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强的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
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留出窄缝,气流从舌尖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y:
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w:
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ai:
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读音轻短。
ei:
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嘴角向两边展开。
ui:
发音时,u的发音轻短,然后滑向ei,嘴形由圆到扁。
ao:
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后缩,舌根向上抬,嘴形拢成圆形,轻轻的滑向o。
ou:
发音时,先发o的音,嘴唇渐收拢,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圆到小圆。
iu:
发音时,先发i,然后向ou滑动,口型由扁到圆。
ie:
发音时,先发i,再发e,气流不中断。
üe:
发音时,先发ü的音,然后向e滑动,口型由圆到扁。
er:
发音时,舌位居中发e的音,然后舌尖向硬腭卷起,两个字母同时发音。
an:
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逐渐抬起,顶住上牙床发n的音。
en:
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面抬高,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in:
发音时,先发i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门齿背,舌面渐至硬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un:
发音时,先发u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上牙床,接着发n的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ün:
发音时,先发ü的音,然后舌头上抬,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ang:
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后鼻音尾ng的音。
eng:
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ng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ing:
发音时,舌尖触下齿龈,舌面隆起至硬腭,鼻腔共鸣成声。
ong:
发音时,先发o的音,然后舌根后缩抵住软腭,舌面隆起,嘴唇拢圆,鼻腔共鸣成声。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
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
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
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是世纪哥特体(en:
CenturyGothic),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主要差别是没有衬线以及字母A的小写ɑ和字母G的小写ɡ。
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
这两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
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
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
而且方案同时规定: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
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
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